山村“拳王”当上毛主席警卫员 1932年2月,李连庆出生在广东高要市禄步镇荷路村。村子偏僻,自古以来,这里的村民习武成风,以保卫家园。李连庆自幼跟随村里的拳师习武,18岁时就是当地有名的“拳王”。1951年秋,19岁的李连庆响应号召应征入伍,加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队伍之中。他11岁丧父,是家中唯一的成年男孩,做出这个决定,他甚至没向母亲征求意见。“国家有需要,家里再困难也得克服。听了我的话,母亲没吭声。过了几天,办完报名手续,我背起包袱就去肇庆军分区报到了。”李连庆回忆说。 1957年11月,当超期服役的李连庆准备复员回乡时,没想到命运发生转变。当年,中央警卫团来到广州军区招收警卫员,整个广州军区只招收两个人,让李连庆没想到的是,他被选上了。 自开始给毛主席当警卫员,李连庆就时刻绷紧着神经。他回忆说,警卫员不能写日记,不能向亲朋好友,甚至父母亲吐露自己干什么工作,也无法管家里的事情。就连1974年母亲去世时他也没有回家,只能托老家的亲戚安葬母亲。他的两个女儿出生时,他也无法在妻子身边给予照料。 李连庆给毛主席当了19年警卫员,其间除了1967年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回乡进行社会调查外,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李连庆在家乡只停留了几天,许多亲朋好友前来看望,问他在北京部队是干什么的,他只能说是干炊事员。 李连庆在毛泽东身边当警卫员一干就是19年。毛主席逝世后,李连庆又给叶剑英当警卫员。“小广东”是毛泽东对李连庆的昵称,李连庆说,这个称呼听了19年,依然亲切。 李连庆说,外界总在猜测毛主席的生活,其实就是“艰苦朴素”四个字。他说,一块地瓜、一根玉米,主席用火烤一下就吃。主席一双鞋子补了又补,补了再穿,连补鞋的人都不愿再补了,主席还要说服别人再补一次,直到鞋的胶质变了不能再穿了为止。 1986年,李连庆调到总政治部广州联络局,直至1997年退休,享受副军级待遇,之后便和家人一起生活在北京。 七十六岁时决定“要为家乡做点事” 2008年春节,一位老乡到北京探亲,顺便给李连庆拜年,这件普通的事情却影响了李连庆后来的整个晚年。 李连庆跟所有漂泊异乡的游子一样,拉着久未相见的乡亲双手询问家乡情况,在得知家乡荷路村依然比较落后,乡亲们走的还是泥巴村道,生活并不富裕的情况后,李连庆一连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几天后,76岁的他决定,回到生养自己的土地。 “搞农村调查”,李连庆并不是新手。他回忆说,在中南海的颐年堂前,毛主席向警卫团一中队的干部战士交代了三项任务:站岗放哨、学习文化、搞农村调查。由于毛主席不可能到全国各地去,他想了解全国的情况,有时就通过身边的战士汇报来了解。李连庆回忆,当时毛主席要求,不能透露自己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要直接接触群众,在闲聊中了解情况。
这次和50多年前不同了,他回到北京后不用再写汇报了,他只是平静地给妻女做了个简短的“报告”:“毛主席说,‘一切为了群众’,我要为家乡做点事。” 就这样,2008年国庆节后,李连庆带着自己的所有积蓄,带着家人的“不放心”,孤身踏上了回家的路。 刚一踏上故土,李连庆心情既激动又黯然:荷路村不足百户人家,留守的全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村口垃圾成堆,污水横流。为了改变家乡“脏、乱、差”的落后状况,李连庆决定先从修祠堂做起。2009年夏天,祠堂修完,鞭炮齐鸣。李连庆把几十年攒下的积蓄130多万全部捐给了家乡,工程快收尾时,还缺5万元。从不愿向人开口借钱的李连庆硬着头皮找了几个老战友借钱,两三天内便凑齐了。 细心的村民发现,祠堂门口的一块石头上,不论捐款多少,200多位村民的名字均铭刻在上,但出钱出力最多的李连庆仅列其名、未列其款。 提起李连庆,荷路村村民竖起大拇指说:“李连庆肯吃亏呀,捐了自己的财产、做好村里的公益事业,凡事亲力亲为,一丝不苟,令人肃然起敬。有这样一位老党员带头在先,我们这些后生能不拥护、响应吗?” “牛司令”每年为村民创收30万 “我是农民的儿子。”李连庆嘴里不时会说出这样一句话。他表示,作为一个老党员,跟在毛主席和叶帅身边多年,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要帮助群众多做好事实事,这已成为最基本的政治自觉。“这次回来不是为了光宗耀祖,也不是为了享受清新的空气,而是为了在有生之年给乡亲们做点事情。”李连庆说。 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状况,李连庆要亲眼见、亲耳听,“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经过一番调查,他认为推动调整全村口粮田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改革开放后,中央确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保持不变的政策。但不少村民尤其是承包土地较多的村民,把这一政策理解为“自家承包的土地数量不能变”。而村干部则担心得罪人而一直没能及时作出调整。这一情况并非荷路村的孤例,不少地区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李连庆向村干部提出调整土地时,部分地多的村民并不乐意,甚至说出难听的话。然而,随着祠堂修缮、沟渠疏浚,村民享受到的便利越来越多,反对声就越来越少了。 渐渐地,乡亲们发现家乡的变化——平整的篮球场、生态小公园让孩子们有了玩处,4公里村内巷道硬底化,下雨再也不怕了。同时,全村集中排污、收集垃圾,沟渠的水也清了,可以看到小鱼在水中游荡的场景。李连庆和几名德高望重的村民商议制定村规民约,村中禁赌立竿见影。荷路村成了“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文明村”。 不久,他又萌发了创办一个养牛场致富一方乡亲的念头,因为他小时候在老家放过牛。他了解到,云浮市云城区都杨镇珠川村有300多亩低洼土地多年无人耕种,“我觉得这些土地被丢荒很可惜,还不如用来养牛。”2010年,李连庆和侄外孙何丙泉一起贷款100万元,创办了云浮市星耀畜牧有限公司,主要饲养肉牛。他也被乡亲亲切地称为“牛司令”。 牛场刚办头两年,李连庆的生活条件并不好。不到10平方米的偏屋里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地上堆满了杂物;床顶上用一个木板隔开,搭起了上下两铺,何丙泉睡在上面,李连庆睡下面。 后来,在牛场办公室另一侧建起了一个小房间,李连庆才有了个自己的单间。“一回去,她就会叫我臭牛粪。”李连庆笑着说,老伴一直到现在还耿耿于怀。 在过去的4年时间里,牛场已经为附近村民带来了每年30万元的收入,同时,牛场每年还会消化100多万斤秸秆。2014年,为了扩大养殖规模,资金并不充裕的高要市禄步镇宏旭肉牛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找到何丙泉,希望赊购牛犊。李连庆听说后,二话没说,当场答应。在李连庆公司的帮助下,合作社养牛规模已发展到100多头,价值上百万元。不久,李连庆还与港商洽谈引进了一家电子厂,以解决周边村约100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在2015年,云浮市星耀畜牧有限公司准备购进母牛300头,引入30头良种公牛用来改良本地牛品种,进一步扩大肉牛养殖规模,实现年上市肉牛500头的第一期目标。靠李连庆带动,周边十里八乡出现了几十户养牛专业户。 由于养牛的周期较长,很多人都不理解李连庆为何要创办回报周期长的畜牧公司,李连庆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毛主席告诫党员干部要为人民服务,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十几年,受他老人家的影响,把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我作为一个老党员,现在尚有一息精力,理应报答人民。不管怎么样,我都会坚持下去。” 继续造福乡亲是他的心愿 从北京到广东,从祖宅到祠堂,从肇庆老家的荷路村到云浮山区的牧牛场,李连庆这几年走到哪儿就把毛主席的画像挂到哪儿。 “为人民服务”,这是在毛主席身边当了19年警卫员的李连庆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工作日记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在牛场,李连庆从不以老资格自居,而是以一个普通工人身份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还下厨房为养殖场的一日三餐操劳。他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第一个到牛舍巡视,晚上十点他最后一个到牛场关好灯、拴好门才上床休息。李连庆平时对自己的生活十分吝啬,粗茶淡饭,与饲养员“同食、同住、同劳动”,从来不搞特殊。 对于公益事业和群众的困难,李连庆却总是慷慨解囊。2013年冬粮收割时候,当他得知金沙村的晒谷场因多年失修不能晒谷,而一时无法筹到资金的时候,他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3万元给村里维修晒谷场,解决实际困难;2014年,杨柳中学45周年校庆,他毅然捐出3000元支持教育事业;当身边有困难的村民需要救助的时候,他每次都拿出一两千元钱,这样的事情已经不计其数。他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深得当地群众爱戴。 离开故土后,他又怀着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梦想,回到了家乡的青山绿水之间。他的决定与努力改变了生他养他的村庄,而支撑他的是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深深怀念,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定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