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各派抗日力量先后进入鲁中山区, 安丘最西南部的吾山镇是鲁中山区的西北边沿,大批抗日志士、进步人士也云集于此。在教育救国大旗的感召下,1939年春,经山东省国民政府批准,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吾山籍热心教育事业的爱国知识分子,与齐聚到这里的进步人士一起,创办了山东省立第八联合中学,培养发展抗日力量。
八联中校址设在吾山南逯村,借用泥沟、冷家山、南逯等村大户的油坊、商铺,经修缮后作校舍,于农历五月十三日正式开学。校长李荣锦(字制美),管公卞家洼村人,留学美国。1939年底省政府开始直接向学校拨付经费,当地驻军也增加了资助,使学校知名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前来求学的进步青年大量增加。一时间,吾山成了山东境内教育救国的繁盛之地。 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八联中高举“抗日、爱国”的大旗,师生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并创作了“吾校同学济济莘莘,鼓舞沂水下,砥砺汶水滨,恪守总 理遗训,养成亲爱精诚之德性,艰苦耐劳之精神,树立复兴民族之责任,完成教育救国之使命”的校歌,以砥砺意志,鼓舞士气。八联中的日益壮大和广大师生同仇敌忾的抗日豪情,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极端恐慌和仇视。1941年底,日寇调动重兵对鲁中山区进行疯狂扫荡,腊月二十一日,日寇一千余人自沂水窜至吾山,腊月二十二日下午到了南逯,将八联中校舍烧毁。由于日寇不断对吾山一带进行扫荡,长期袭扰,八联中师生经常化整为零,拿起刀枪与敌人周旋,一有空就见缝插针,分散上课。 八联中的毕业生,一部分走向社会从事教书育人等职业,一部分直接参军奔赴抗日前线,还有相当一部分升入了省政府设在吾山店子村的山东省临时政治学院,成为军政后备人才。 【文字摘编自《抗战中的省立第八联合中学》 作者:王振学 王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