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汉睡桥下影响市容,广州有人浇筑水泥锥对付?近日,南都记者巡城发现,广州白云、天河确有多处天桥和高架桥底,浇筑了水泥锥,却没有单位站出来认领。
街坊称,这些地方曾经流浪汉聚集,自打有了水泥锥,流浪汉被迫迁走了。市民对桥底浇筑水泥锥,褒贬不一,但有市民认为,作为城市的管理部门,应该宽容对待流浪汉,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路边的商户猜测,这些水泥锥的存在是为了不让流浪者晚上露宿,“这一带流浪汉确实很少”。 五山路与翰景路交界:一片水泥锥立起已多年 位于天河区五山路与翰景路交界处的高架桥下,水泥锥面积数十平方米,紧挨着围墙,围墙另一侧是高铁铁道。附近清洁工李先生说,这处已建起数年,但他不知道是何时、何单位所建。 司机刘先生称,在广州亚运前,这里就已有这片水泥锥,他估计是为了防止有流浪者睡在此处。 客村立交:栅栏围蔽空地流浪者攀过睡觉 昨日记者在客村立交北侧看到,一处近百平方米的空地被铁栅栏围起。附近搬运工老李说,他从湖北来广州打工约12年,这处空地被围蔽起也有五六年。不过他不清楚为何要围蔽。空地东侧围栏上有一个小铁门,但上了锁,附近摆摊小贩说,从没见铁门打开过。 与客村立交类似,在海珠区工业大道与南田路交界处的立交桥下,也有一块空地,周围是绿化带,中间则用铁丝网围起。 中山一立交、天河立交:铁丝网围桥底流浪者睡人行道 中山一立交和天河立交的桥下,全部被铁丝网围住,外面是绿化带,路人没法进到里面。据一名环卫工称,这里常年有流浪人员露宿,天气较热时,他们在底层环岛的人行道席地而睡,或铺上破烂的席子和被单;天气转冷后,他们会蜷缩在桥下的角落,分睡在被柱子隔开的空间里。 广州大道北五仙桥:两个坡道都有固定水泥锥 五仙桥人行天桥底,两个坡道都被人浇筑了三角形水泥锥。 据附近街坊称,五仙桥人行天桥底浇筑的水泥锥,已有四五年,两侧桥底在没水泥锥前,常有流浪人员聚集露宿,堆放杂物。 民政部门:不能强制救助流浪者 据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可到救助站求助;但是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前款规定情形的,则不属于救助对象。而根据广州的现实情况,除了流浪乞讨人员自愿求助外,民政部门也组织流动救助服务队上街实施主动救助,对于诸如在天桥底、车站旁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劝导,指引其进入救助站;但对于拒不接受进救助站的,并不能强制其离开。 追问:机场高速黄石出入口桥下区域 水泥锥无单位认领 对于广州有桥底浇筑水泥锥不让流浪者睡觉怕影响市容的说法,昨日,广州城管回应称,他们没有浇筑水泥锥、不让流浪人员在桥底睡觉。 对于机场高速黄石出入口桥下的水泥锥,南都记者向白云区城管局、交通局、建设局等部门了解水泥锥区域的管养权属,却没有部门“认领”。 争议:桥底该不该有水泥锥? 桥底浇筑水泥锥,到底有没有必要?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其中多数表示赞成,称流浪人员不应在有机动车道的桥底或车流密集的地方居住,以免出现交通意外。 在白云区新市墟打工的胡先生称,桥底设置水泥锥,可能出于安全考虑,像黄石收费站桥底,处在两个车道之间,过去流浪人员聚集,过往车辆又多,存在安全隐患,他曾在夜里目睹流浪人员突然横穿马路被车撞的惨剧。 有街坊称,流浪人员露宿桥底,杂物胡乱堆放,弄得满地脏乱,确实影响市容,赞成在桥底浇筑水泥锥。也有市民担心,流浪人员以桥底为家,作息时间不定,特别夜里在路面乱窜,极易吓到路人。 也有市民称,流浪人员大都生活无着落,或身上有病,或有其他原因,无法等同于正常人看待。政府应给予流浪人员足够关怀,采取人性化的执法方式,而不应蛮横浇筑水泥锥,一味驱赶。 市政协委员韩志鹏:针对流浪者筑水泥锥不人道 韩志鹏认为,如果浇筑水泥锥是针对流浪人员,则“不太人道”。他说,广州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对于流浪人员,应该关注救助站有没有向他们敞开大门等问题,而不是用这种方法美化市容。 韩志鹏表示,立交桥底和人行天桥桥底,其实是“宝地”,用来浇灌水泥锥,既不美观又浪费地方。他称,以香港的经验,这些空地可以用作建立公交车总站,以方便乘客辨识,或设立垃圾二次分类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