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我们该有什么样的“民意”

2012-7-9 09:12|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059| 评论: 0|来自: 《老干部之家》

摘要: 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发生患者刺医血案,17岁的患者李梦南持刀冲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生办公室,造成医务人员一死三伤。其中死者王浩年仅28岁,是在读实习医学硕士,已经获得今年夏天赴香港就读博士 ...

323,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发生患者刺医血案,17岁的患者李梦南持刀冲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生办公室,造成医务人员一死三伤。其中死者王浩年仅28岁,是在读实习医学硕士,已经获得今年夏天赴香港就读博士的资格。

一个年轻且前途美好的无辜生命就此陨落,令人扼腕。这无疑是医疗界的又一场悲剧,但这次事件的悲剧性远不仅在于此。悲剧发生的当天晚上,某大型门户网站转发此消息的同时作了一项调查:“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您心情如何?”当时参与人数是6161人,而选择医生被砍高兴的居然高达4018人,甚至有人说应该放点炮仗,喝点小酒。

当然,调查中不乏一些不了解真相的网民抱有起哄的心理。我们也承认,当前的医疗制度、医患关系积弊久深,部分从业者的个人素质也有待提高。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便这样,如此触目惊心的一个调查比例,如此倒向一边的“网络民意”,还是在很大程度上昭示出民众对暴力解决、逞一时之快的行为持一种冷漠的“幸灾乐祸”心态。

而此种心态下的“民意”又不仅仅体现在医患矛盾这一类事件当中,它已逐渐成为我们对待社会问题的一种普遍态度。上海杨佳袭警事件,我们听到的是“警察该死”的叫好声一片;北京小贩夏俊峰刺死城管,我们听到的也是“城管该杀”的一片谩骂之声;老人摔倒无人扶,大部分人对“怕被讹诈”的想法表示“可以理解”;就连央视大楼起火,我们听到的也都是“欢呼雀跃”,而在上世纪70年代同样是央视起火,我们看到的却是更多民众的眼泪。

这些社会问题的发生,真的事不关己吗?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分就里的冷漠围观态度导致了整个社会滑向更加冷漠的边缘;也是这种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的“民意”导致了毒奶粉、毒馒头、毒胶囊等安全事件

的不断发生;也正是这种“民意”导致了老人摔倒无人扶、路遇危险无人施救的扭曲现状。

如此看来,此次刺医事件中,如果说李梦南是直接持刀的凶手,他对医生造成的是直接的伤害。那么逾六成网民叫好的态度便是对医生的二次伤害。这种冷漠围观纵容下的暴力与无情、这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网络民意”,不但是本次刺医事件的第二凶手,也将是其他一切社会问题的第二凶手。因为,生命的消逝都换不来整个社会的警醒与同情的话,这种冷漠乃至无情最终将成为我们整个社会不能承受之痛。当这样一种仇恨冷漠的心态被演绎到新的高度的时候,社会问题恶性循环的背后,最终的受害者将是你的亲人、我的亲人或者我们每一个人。

此次哈医大刺医事件发生后,卫生部、公安部紧接着也联合发出了《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来严惩医闹;同时,黑龙江卫生厅也下发《通知》要求医疗机构安装警铃、摄像头等设备,加强配备安保人员等。我们相信,为防止频繁的恶性刺医事件再次发生,这样的补救、防范措施是必须的;但仅靠设备、安保人员的增多就够了吗?其他类似的社会问题,仅靠一些政策堵与防就会解决吗?

恐怕更重要的是要靠我们每一个人从心里而发生的一种改变。这种改变,需要我们每一个“民意”的代表者,在面对“网络民意”推动仇恨、营造某种误解的面前;在面对刺医、袭警、刺城管乃至明天可能会发生的刺其他事件的时候,不盲从、不盲信、不冷漠,以客观的心态正确表达“民意”,保持一种正义的坚守。正如一位台湾作家所说,面对很多我们不喜欢的丑恶现象的时候,以暴制暴是一种方法,但该不是我们采取的,我们要扩大善,当真正把善扩大到足够地步的时候,恶不就剩不了多大的空间了吗?所以,用爱、沟通以及和解去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才是我们整个社会需要的“民意”。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