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医改”正在大力推广和普及社区医院,下一步还将让家庭医生走进老百姓家中,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那么,美国的社区医院是什么样,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呢? 中美医院有何不同 与国内社区医院相比,洛杉矶圣盖博医院的规模和患者数量,着实让人吃了一惊。该院建成于1987年,是一间拥有500多名医师和800多名雇员的社区医院。共有273张病床位,服务项目包括外科手术、急救、妇产科、新生儿重症监护、长期看护等。记者了解到,在美国,人们通常不会大老远地去教学医院凑热闹,而会放心地到社区医院看病。因为他们的社区医院, “ 小” 但并不“弱”,而且医疗水平和公立医院没任何差别。这自然避免了“大医院爆满、社区医院冷清”的尴尬局面。 一位在该院从事了15年护理工作的 微笑服务。在美国的医院,只要一进门,就会有人迎上前来问你需要什么帮助。不管是导医、门诊, 还是医生护士, 人人面带笑容,且有问必答。 照顾周到。一般来说,在普通病房,一名护士照顾4个患者,而在特需病房仅照顾2位。患者一进到急诊科,就会有护士先从头到脚帮他检查一遍。孕妇病房的医疗器械十分齐全,孕妈妈不用出屋,就可以在这里生孩子。 责任护理。 管理严格。在美国,即使医学院校毕业,也不能进入护理行业,必须要通过全国护士执照考试。就算是医院里的清洁工,也要考取执照才能上岗。医生或者护士即便是拿到了执照,也不是一劳永逸,每年医院还要经过技术考核,淘汰制度很严格。美国医院对药物的管理也非常严格。护士给患者取药,一般都要经过扫描,取过哪些药,电脑里都会留有记录。有的药直接放在机器里,只有按指纹才能取出。 下午2~4点不许大声说话 美国的社区医院不仅提供门诊服务,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也可以在这里住院休养。患者休养康复期间,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院长 在圣盖博医院, 每天上午的9~1 0点是探视患者时间,亲朋好友可以在这段时间来探视患者。每名患者一次仅限两名探视者,如果有小孩来,必须有大人陪同,以防孩子吵闹,影响他人休息。此外,为了保障患者的休息质量,医院还把每天下午的2~4点定为“休息时段” , 要求工作中的医护人员要保持最小音量;患者不交谈、不活动,尽量回房午休;除特殊情况,不允许探视。 美国医院里的静是常态,并非只有在“休息时段”才安静有序。在走廊里,记者还见到一个像红绿灯一样的装置,医生告诉记者,那是“噪音警示灯”。当周围环境十分安静时,绿灯会亮起;黄灯亮是警告噪音已接近警戒线;红色亮则表示环境十分嘈杂,不利于患者休养。 墙上摆满健康教育手册 与综合医院主要负责诊治疾病不同,社区医院需要担负起全面管理居民健康的职责。 在圣盖博医院的走廊里,每隔不远就能看见一个固定在墙上的小书架,书架上一排排地整齐摆放着五颜六色的健康科普手册,十分醒目。记者浏览这些小册子时发现,它们主要分三类,一类是医院针对患者常见病情制作的科普材料,如“如何控制疼痛”、“心力衰竭怎么办”等。还有一类是医院近期举办活动的通知,如针对某类疾病开展的讲座和课程。另外一类是与医院有合作关系的家庭护理机构、老人护理所等的宣传材料。陪同采访的该院公共关系部主任柯萨娜介绍,来社区医院就诊的人,除了头疼脑热的小毛病,数量最多是老人和孕妇,所以在健康教育方面也相应地在这两类人群上投入了更多精力。 在诸多册子中, 一份淡紫色的“疼痛控制”手册中,首先看到一行醒目的黑体字,鼓励患者“几乎所有疼痛都可以被控制”。之后为患者提示了看医生时应该描述这三件事:“哪里疼”、“怎样疼”以及“有多疼”。单就“怎样疼”这项,册子就告诉患者应该用“灼痛、酸痛、扯痛、抽痛、刀刺般的痛”等词汇来准确描述,好让医生能更准确地了解病情。册子还包括怎样选择止痛药,可以减轻疼痛的非药物方法等,解决了患者的不少困惑和疑问。 另外, 医院会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健康讲座,宣传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在讲座上可以跟医师面对面交流,提出自己的问题,医师都会当场解答。 上门服务患者 社区医院立足于居民区, 是公众健康的第一把关人,也是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医疗机构。这就要求社区医院的服务必须细致周到,才能更好地帮助居民。在圣盖博医院的走廊里, 一个由多国语言组成的公告板,上面印有医院的24小时服务热线,并告诉患者拥有向医生索取疾病相关资料的权利以及每一名语言不通的患者,都能享受到医院提供的免费翻译服务。并告知公众如果对门诊或者住院服务不满意,应分别拨打什么电话进行投诉。 这间医院还为患者上门服务。如医院会定期为行动不便或离家较远的患者送药和营养品。医院还与长期护理中心和老人看护机构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上门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