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60岁出头,他本不想来做心理咨询,但自从两个月前老伴去世后,他每天都郁郁寡欢,茶饭不思,以前感兴趣的事情也不愿意做了。渐渐的,他开始觉得不舒服,肠胃不适,全身多处疼痛。儿女担心他得了心病,所以强拉硬拽带着他来到心理科。 由于老刘并不是主动求诊的,所以医生先向他的孩子询问了一些情况。原来,老刘的老伴在半年前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几十年来,老两口的关系并不是很好,吵吵闹闹了一辈子,虽然不是什么大的原则性问题,但总会为了一些琐碎的事情打架,比如老伴儿不喜欢叠被子,但老刘是军人出身,喜欢家里整整齐齐的,两个人常因为叠不叠被子发生争吵;老刘做事情非常认真仔细,比如对炒菜的刀工要求特别高,而老伴儿觉得做熟了能吃就行,这也会引起两人争吵;老刘喜欢指示老伴儿干这干那,干得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不停地指责。 鉴于这种微妙的关系,儿女怎么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母亲去世之后,父亲如此伤心难过。 女儿说:“在遗体告别时,父亲没有掉一滴眼泪,但在这之后,他总是高兴不起来,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香,仿佛老伴儿还在身边,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他偶尔会怀疑大夫是不是诊断错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内疚和自责,责备自己为什么要和老伴儿吵来吵去。我们怕他触景生情,想让他搬到我家一起住,换换环境,但他坚决反对。反复询问后他才说不愿意搬出去,因为隐隐约约觉得老伴儿还会回来,自己要在家里等着。” 老刘不愿意跟医生交流,对咨询并不合作,但医生还是很关切地询问:“老先生,您好!可以告诉我您今天为什么来我们医院吗?” 老刘缓缓地说:“孩子们担心我有心理问题,其实我知道自己没事。” 医生问:“您知道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个担心吗?” 老刘回答:“他们说我不想吃饭,睡不好觉,而且总是身体不舒服。其实我就是心情不太好,身体不舒服可能跟年纪大了也有关系。我觉得不用心理咨询,去内科查查就可以了。” 医生微笑着说:“是的,您说得很对。我也认为您没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只是老伴儿去世之后,您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二老在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经历过很多事情,即便为一些小事争吵,但她还是您最亲近的人。我想她突然去世了,您的心里肯定空荡荡的。” 老刘悲伤地说:“是啊,到现在我都不相信她真的走了。她这一走,我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了。我很后悔为什么总跟她吵架,更让我不能容忍的是,从她去世到现在,我没觉得多伤心,也没流过一滴眼泪……我真没事,医生您也挺忙的,我就不耽误您的时间了。” 医生说:“老先生,我这里是心理门诊,咨询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病人。孩子们很担心您的情况,那么既然他们都请假带您来了,也付了费用,那我们就再谈一会儿,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您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如果不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当然好了,如果是,我们也好尽早想办法,您看可以吗?” 老刘点点头:“好吧!” 医生耐心地解释道:“您刚才说没觉得多伤心,一滴眼泪都没掉。可您知道吗,在亲人突然去世后,类似情况是很常见的。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居丧反应,亲人突然去世,会有很多人不相信这个事实,之后还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比如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不再感兴趣了。我从您儿女那里得知,您正在经历这个过程。” 老刘仔细地听着,说道:“对,好像是有点儿。” 通过这段谈话,医生与老刘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在第二次咨询时,医生告诉老刘他的情况虽然属于正常范围,但对自己的生活已经产生了影响,比如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这些表现在不加以干预的情况下,一般也会慢慢好转起来。但现在他出现了身体不适等反应,很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老刘愿意在医生的帮助下尽快从这个状态中走出来。 随后,医生帮助老刘认识并宣泄了自己对老伴儿的复杂情绪。通过这个过程,他接受了老伴儿去世的事实,并且原谅了自己以前对老伴儿的无礼。渐渐的,老刘将投入到老伴儿身上的情感、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建立了新的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 居丧反应是指亲人或者所爱的人丧失之后其身边人的一种心理反应过程。处在居丧反应期的人,其生活可能会严重偏离正常,但却不应该视作病态,除非当事人出现了明显的精神病性的症状,比如严重的自责自罪、有自杀倾向等。 在丧亲之后,人们的心理反应一般会经历下面几个阶段:否认亲人的去世;否认之后出现焦虑不安、心情不愉快,或者身体不适的现象;试图重新找回去世的亲人;攻击身边的人和出现内疚感;内心体会到丧失感;原来反对,现在开始认同去世的亲人身上的某些特质;接受亲人的去世,哀伤渐渐消失。大多数人都具备这种适应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心理调节功能顺利度过这一时期,自然恢复。 处在居丧反应期的人,可以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对故去的亲人进行哀悼,这一点对于顺利度过居丧反应期非常必要。告诉自己,亲人已经走了,自己的生活会有一些变化,要在生活习惯上做出一些调整,并且敞开心扉,与其他家人或朋友交流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另外,作为家人和朋友,要多给予当事人关心和陪伴,包括心理上和生活上,尤其对于老年丧亲者,更要悉心照料其生活起居,不要让老年人自己独居。在照料其生活起居的同时,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建立新的生活习惯,结识身边更多的老年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