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福州的人,都会知道镇海楼。这座雄伟的建筑物屹立在城市背部的屏山之巅,卓尔不群宛如海滨卫士一般。其600多年来的历史,正是福州历史的写照。 明代,东南重镇福州时有倭寇侵袭,当时的福州虽为一省之中枢,但城墙却为土砖混合构建,并不坚固。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奉命督建福州府城,改砖土结构的城墙为竖石搭建,并在7处城门处起高楼。为防止工匠偷工减料,同时也为了规范城楼设计,其在屏山上修建了一座样楼,以供工匠参考。所以当时的屏山,也被叫做样楼山。 明代的建筑以木构为主,福州城除两塔之外,鲜有高楼大厦。而镇海楼依山而建,更显巍峨壮丽。据说明代时登楼可远瞰闽江口乃至东海,海船夜航进闽江口,都以此楼为航标。清代谢章铤在《重建镇海楼记》中说:“且夫楼以镇海名,意在楼,实在海。嗟呼,海风叫啸,海水飞扬,登斯楼也,其忍负中流砥柱之心哉。” 福州镇海楼曾经和杭州吴山镇海楼、广州越秀山镇海楼齐名,明代诗人王毓德有诗云:“诗社仍开九日楼,松声寒泻白云秋。”可见自明代开始,镇海楼多为诗社之所,成为文人骚客的雅集之处。但其命运从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坎坷,在600多年中,先后9次消失,又9次重建,这在中国建筑史上也是罕见的。根据现在能查到的资料记载,3次遭雷击、两次失火、一次被大风吹倒,两次原因不明倒塌。最后一次是人为拆除。 乾隆年间曾经有风水先生为镇海楼“算过命”,说屏山山形尖锐属火星之相,建筑物不宜再用棱角屋脊,应改作卷棚式的圆形,就可以防火了。在镇海楼前的山坡地上,还设置了用6根小石柱围起来的石缸,共7组,人称“七星缸”。从“风水”的角度上说,它象征北斗七星按天象排列组合,也是为了防止火灾的。不过这些“改革”显然没有多大的作用,镇海楼并未因此免于火灾。 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镇海楼遭雷击之后数月重建,可能是因为资金紧缺,宽度缩减了3尺,仅30余年便坍塌,官府与民间迷信地认为这是规定的尺寸被改变造成的。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建造恢复旧制“尺无所短,寸有所长”,暗示这楼的建造尺寸与旧制误差不超过一尺,即便如此,这座城楼也只支持了41年,在1933年再次失于大火。 1933年,十九路军从上海撤退福建发动“福建事变”,在与蒋介石军事对峙时,因为屏山地势险要,便在其旧址上建起了军事碉楼。抗日战争期间,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曾倡议重修镇海楼未能如愿。抗战胜利之后闽籍议员倡议将碉楼改造为“林森纪念堂”,人们踊跃捐资,力求再现镇海楼风貌。终于,在1946年由闽籍海军将领萨镇冰主持开工典礼,按光绪十八年的镇海楼规格建造,历二年半竣工,这就是今天我们在老照片里所看到的镇海楼。 1970年前后,因为镇海楼位于福建省政府附近,在军事斗争中容易成为空袭的坐标而被人为拆除,这座修建于抗战后的镇海楼也仅存世20余年。2000年之后,福建省政府以继承地方风俗为责任,秉承民意,规划大纲,邀请多方人士,募集资金,重建镇海楼。楼的样式依循旧制,尊崇古道,楼的地基则拔升10米,便于登高远瞩。2006年12月动工兴建,一年后工程完成。据说从2008年建成以来,常遭台风之害的福州,似乎就没有再发生过台风正面袭击的情况,于是便有了台风被这座楼“镇”住的说法,并在老百姓中广泛流传。对于传说,无须考证它的科学性,而应重视它所折射的民意。镇海楼的重建,顺应了老百姓的要求,毕竟对于福州人来说,福州城就应当有这么一座镇海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