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甫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的感叹,表达对“苦夏”暑热天气的无奈和焦躁。究其原因,是因为炎热的夏季天气变化影响人体情绪调节中枢,致使人的情感发生变化,故容易表现焦虑不安、烦躁易怒。《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嵇康在其《养生论》中指出,炎热夏季“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中医认为,夏属火,内应于心。心神充沛则人体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脏腑功能失调而易于患病。故当炎热之夏日,尤其要重视心神的保养、精神的调摄,以保证人体全身机能的协调旺盛,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夏季消暑从“心”做起,有以下8诀可资借鉴: 1. 临水去暑。清纯流畅的水,观之悦目,掬之凉快,浴之爽身,饮之解渴。盛夏之时,或去水边纳凉,或入水中游泳,都会给人带来滑凉、爽快和舒适。刘禹锡叙述其在水边纳凉的诗道:“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把在水殿乘凉的惬意写得妙趣横生。 2. 荫下避暑。有荫即凉。有条件的到深山幽谷,河湖岸畔的茂林修竹之间休闲度假,没有条件的则可在大树荫下或建筑物背阳通风的地方,占一席之地,自在纳凉。元朝释英在《山中暑》诗中亦云:“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点明了荫中无炎热的情景。 3.赏景却暑。夏日绿色遍野,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一早一晚,或迎晨风到莲池赏荷,或披晚霞于清波荡桨。杨万里描写得格外有趣:“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有了这样的情趣,哪里还有什么炎热和烦闷? 4. 垂钓抑暑。夏天的早晨或午后,撑竿垂钓于白杨遮盖、绿柳垂披的河湖岸畔,呼吸着水边的新鲜空气,欣赏着水中的百态游鱼,既消除了炎热暑气,又增添了生活乐趣;既宁神静气,又健脑强身。其兴颇浓,其益无穷。风平、水清、心宁、垂钓之乐不在鱼,在于清凉世界中。 5. 奕棋遣暑。《梦梁录》载:“此日( 6. 兴艺去暑。人们劳作之余,特别是在那夏日的夜晚,选择荫凉当风之处,或坐或卧,互相说笑,讲故事,猜谜语,对对子,会器乐的弹奏一支乐曲,会唱的哼一段抒情歌,人多的地方,也可以组织小型故事会、赛诗会、演唱会。这些消遣的方式,就地取材,灵活多样,既能调节情绪,使人轻松愉快,减轻闷热,消除倦意,又可以促进邻里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增长知识,丰富文化生活。 7. 宁心化暑。无论天气多么炎热,只要静下心来,在空气清新的院中、书房或卧室,安上一张竹床,或摆一个木凳,或置一把躺椅,或坐,或倚,或卧,意及碧空、朗月或极地冰川、雪域草原,自会从胸中溢出清气,心底漾出凉意,惬意至极。白居易每遇盛夏酷暑,总喜欢独坐院中,修心养性。心静自然凉。要从自身条件出发,消夏化暑,不要脱离实际,一味去追求那些物质上的享受,处处有凉夏,关键是在于把心静下来。 8. 茗饮消暑。饮茶解烦渴,品茗乐人心。现代科学证实,茶特别是绿茶,含有多种营养素和活性成分,有提神醒脑、除烦解渴、去腻消食和清热解毒等功能。所以在炎夏,饮茶尤当其时。夏日品茗,确是消暑养生的良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