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的家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一直在长沙城西的一条老巷子——牛角巷里,因为家中姊妹的小孩都是在那里长大的,所以大家亲切地称牛角巷为“外婆的牛角巷”。 巷子左侧住着几十户人家,大多数是江西人,都是早年做生意搬迁过来的。巷子里的人家都互相来往,关系十分融洽。 巷子里虽说大多数是生意人,可这里文化氛围却极为浓郁。巷里的人大都发奋读书,出了不少大学生。光我们肖家两代人就有十几个大学生。除了读书外,大家极喜爱聚在一起下棋。年龄大一点的下围棋,水平都不相上下,但听说最厉害的还数我大哥,他能同时和两个人一起下盲棋。年龄小一点的便下象棋,记得有一年,长沙市少年组象棋比赛西赛区的冠、亚军都落在这个巷子里…… 我们家就住在巷口,门前宽敞而开阔,大门正对着医药公司的后墙。这栋老房子可是1938年大火烧长沙,古城化为灰烬时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建筑之一。她静静地肃立在那儿,默默地诉说着那段惨烈的历史。斑驳的水泥外墙上挂满了爬山虎,微风拂过,给人一种幽静而祥和的气息……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聚在这里玩耍,男孩子扑画片、斗蟋蟀、滚铁环、从巷子中冲进杀出,女孩子则在小巷子里面玩跳格子和过家家的游戏。 每到夏天,大家都喜欢在巷口乘凉。当夕阳西沉,最后一抹阳光悄悄地从小巷中褪去时,人们便会在各自的门前及墙上泼水降温,很快,各式竹床和躺椅便在空地上依次排开了。忙碌了一天的大人们收拾好家务便早早地躺下,松松筋骨,一天的疲劳尽去;而年轻人则围在一起闲聊古今,天南海北,无拘无束……一些充满哲理的故事,使人受益匪浅。有一年暑假,大哥从武汉回长沙(他在武汉大学教书),每天晚上都在这里给我们讲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他的口才极好,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艘法老号远洋货船上去了。每讲到关键的地方,他总要卖关子:“好了,今天累了,明天再讲吧!”于是,倒水的,打扇的,捶背的……求着大哥问“后来怎样了”,大哥高兴的时候又会接着说一段,大家这才会慢慢散去。 儿时的记忆虽已十分遥远,但这充满童趣的乐园却依然是那么清晰。 可惜那年长沙搞旧城改造时,把老巷子拆了,最终建成了现代化的黄兴南路商业步行街。渐渐地——大家住远了,情也淡了。“牛角”不见了踪影,“外婆的牛角巷”也只能留在我们深深的记忆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