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和几个朋友在一起切磋诗文。其中一个朋友的老伴,对人热情诚恳,因长我一岁,我称她“大姐”。去年春天,这个朋友作东,搞了一次家庭聚会,他找了一处高档宾馆,我们欢聚一堂,畅谈阔论,十分高兴。我坐了主宾位置,另一年轻点的朋友,坐副主宾位,这位朋友做主陪。因为是家庭聚会,“大姐”也来了。紧靠我坐着,热情地给我倒水、夹菜。把她的一份海参也夹给了我。她的子女,嫌她不懂礼仪,一再提醒她用公筷。我则连说没关系,我理解并感谢她的热情和诚恳。 吃完了饭,开始打包。除了把余下很多的菜打包之外,连剩下一点的菜也打进去了。子女们又嫌她太过分,怕我们笑话,而大“大姐”却很坦然地说“不能瞎(浪费)了东西。”在她打包时,“主陪”一直注视着她,用阻止的目光连说“行啦,行啦!”后来她把餐巾纸也一起打进包里,这时“主陪”有些着急了,连连阻止。我忙解释说:“你不要这样说她,这不丢人,正表现了她的美德。”这时“副主宾”也表示赞同我的看法。“主陪”见我们毫无笑话她的意思,而且连连赞扬,脸上才有了笑容。 这确实是“大姐”的美德。她是农村劳动妇女,没文化,从年轻就推磨推碾,做饭缝衣,孝敬老人,支持丈夫工作。年年如此,无怨无悔。劳动妇女的美德,几乎都能从她身上体现出来。如今子女都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有的在政府部门负责,有的在企业方面卓有成效。家庭富裕了,但她没因此改变劳动本色。她没读过《朱子治家格言》,但却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她朴素的“不能瞎东西”的话,正是《尚书》说的“不可暴殄天物”的最直接的解释。 我又联想到《联合日报》“百姓”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瑞士人富而不奢”,介绍瑞士人的节约行为。他们吃饭点菜很少,吃得精光,连盘子里的沙拉也抹得干干净净,脸上丝毫不难为情,很坦然。为什么我们中国现实社会中,却大兴排场之风,铺张浪费,视为当然。“大姐”的节约美德,折射出人们的虚荣,浪费,虚面子。折射出华装之下的“大方”。 我们中国人的美德,不可丢啊! 时隔一年,我们又聚在了一起,还是原班人马。大家海阔天高地畅叙杂谈,从诗词创作,到历史人物,从当今社会,到未来想象,从百姓小事,到国际风云。大家谈够了,吃饱了,被冷落在一旁的“大姐”又开始打包。主陪这次也没管她,任其收拾。这时副主宾玩笑般地问主陪:“你怎么不阻止她啦?”主陪笑着说:“现在提倡光盘行动,她做的正合时宜,我还阻止啥?”于是,他二人展开了戏谑战。 “那上次为什么老是阻止人家?” “不是怕你们笑话吗。” “我们不是没笑话,还支持了她吗!” “所以我没再管她。” “看来夫人比你高明,人家先行一步了。” “不是她高明,是政令切合民意了,所以大家都愿意这么做。” 百姓一向深恶痛绝铺张浪费,如今的厉行勤俭节约的“光盘行动”,顺民心,合民意,自然都愿意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