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湖北】开展讲好中国故事活动 凝聚建设支点正能量

2015-7-7 14:35| 发布者: 家网编辑10| 查看: 1100| 评论: 0|来自: 湖北日报

摘要: 湖北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老干部讲好中国故事活动,广大离退休干部积极参与,以不同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为服务推动湖北省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 ...

我与恩施的乡土情结

讲述人:张向东,73岁,退休前任恩施州畜牧局局长

讲述地点:鹤峰县走马镇

讲述对象:恩施州老干部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培训班学员

1965年,我与湖北畜牧兽医专科学校的40名毕业生即将接受组织分配,到哪里去呢?大家都非常犹豫。听说交通极为不便、经济非常落后的恩施有6个名额,但都没有人报名,大家想的是能分配到大一点的城市单位。我想,山里更需要畜牧兽医专业人员,便决定去恩施工作。我试探性地与已确定恋爱关系的同班同学熊长生商议,没想到与她不谋而合想到一块儿了。这样,我们俩一起被分配到了恩施。

和我们一起的另外4位同学因为种种原因,陆陆续续离开了恩施。我们俩不是没有机会离开,而是舍不得恩施,舍不得乡亲们的深情厚谊。我们俩下定决心,哪儿也不去,扎根恩施,恩施就是我们的家。

刚开始,我被分配到咸丰县农水局工作,工作内容繁杂,涉及农业、特产、畜牧、农机、林业、气象等多个综合部门,经常是“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领导怎么安排就怎么干,干什么就学什么,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成一片。

1976年5月中旬,正是春播育秧的农忙时节。那天,我正在咸丰县杨洞公社的一个生产队指导农民春播,生产队的老乡急匆匆地送给我一封挂号信,拆开信才知道母亲去世了。我至今还清楚记得,信里告诉我母亲去世的日子是4月25日,信从随州寄到恩施路上用了20多天。当时的我,好恨自己离家太远,恨这信收得太迟太迟,我多想马上赶回家,跪在母亲面前说声“儿子不孝”。可我清楚地知道,过去了20多天,赶回家已没多大意义了,只好躲在无人的地方嚎啕大哭了一场,没有向任何人说起。事后,我把积攒的一点儿工资随书信寄给弟弟,嘱托他们一定要照顾好父亲,并一再强调,家里若有急事,务必发一封紧急电报,寄信太慢了啊!!

1987年7月2日,父亲病逝,弟弟给我发来紧急电报。可我出差到了北京,为争取扶贫项目正奔走在国家农业部和国家计委两个单位之间的路上。单位收到电报后,到处打听我的消息,无奈那时通讯不发达,也没有手机什么的,最终还是没能联系上我。作为家中的长子,我又一次失去了回家尽孝的机会,这是我今生今世难以弥补的最大遗憾。

我把对父母的亏欠之情全部化作工作的动力,一心扑在恩施这片热土上。1993年8月,我下乡到咸丰检查指导工作时,突发脑底珠网膜下腔出血,经抢救治愈后却留下了头痛头晕的后遗症。1997年,我因身体原因向州委申请退居二线,州委领导慎重考虑,出于我的身体状况和专业特长,同意免去我的局长职务,任命我为恩施州总畜牧师,希望我担负起指导全州畜牧业务技术工作。接到任命后,我的眼眶湿润了,这是组织对我莫大的信任和重托啊!我激动地接过任命书,扎扎实实地干起了畜牧兽医业务技术指导工作。2001年,我按照局党组工作安排,全力组织编纂《恩施自治州畜牧兽医志》,在修志工作全面启动后,州委因机构改革安排我提前退休。按说,我可以交班安度晚年了,局党组深情地挽留我,希望我继续完成修志工作。于是,我毅然卖掉了女儿们为我老俩口特地在武汉买的住房,再次返回恩施,这一干又是14年。

期间,我伏案6年亲自主持编撰完成了恩施州第一部畜牧兽医专业志书——《恩施州畜牧兽医志》,六易其稿,共6卷、30多万字。参与了《恩施州志》的“养殖业卷”、《湖北省畜牧业志》“恩施州卷”的撰稿工作,我还积极促成了“恩施黑肉猪”、“恩施黄牛”两个牲畜品种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现在的我比退休前还要忙,除了参与《恩施州畜牧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编撰工作外,还兼任恩施州老年大学摄影班班主任的工作,负责带着老同志学摄影、办影展。我还任怡馨苑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一职,帮助居民办实事、解难事、搞服务。

 

老年大学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讲述人:刘耀义,78岁,退休前任襄阳市农机局局长

讲述地点:襄阳市老年大学

讲述对象:襄阳市老年大学学员

我是襄阳市老年大学学委会主席,是有着16年学龄的“资深学员”、“留级学员”。我跟很多老同志一样,赖在学校不毕业,因为这儿是老人之家,是精神家园。16年来,我亲眼见证了襄阳老年大学的发展,从“门前冷落车马稀”办成了“门庭若市太拥挤”。

16年来,老年大学从最初的几间教室、破旧桌椅,发展到现在一栋独立大楼,开设32个专业123个班,6000多名老同志上课。在这些同学中,很多人很多事都令我感动。80多岁的赵秉乾前几年做完食道癌手术后,就和老伴一起上老年大学,坚持8年从未间断。他俩从前是中学同班同学,现在又成了同班同桌。充实快乐的学习生活,加上老伴的悉心照料,他的精气神一天天好起来了。71岁的知名企业家刘国本,来到了老年大学学书法。他常说,现在事业稳定了,就想在老年大学交交友、静静心,修修身,养养性。退休干部曲波动员老伴、妹妹和妹夫一大家子都来上学,成为了老年大学靓丽的风景。谷城县文化馆职工李凤琴和邵玲,坐车140多里,早出晚归来学京剧。原谷城县委书记陈金怀,学习6门课程,一周5天都在学校度过。他说,自从上了老年大学,脾气顺了,身体好了,药费也省了……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对老年大学的热爱,对学习活动的执着,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可惜的是,由于学校规模限制,更多的老年人被挡在校门外,他们想来学习却一座难求。

老年大学学员为什么这么执着?老年大学为什么一座难求?你想想看,襄阳上百万人口,老年人接近好几十万,现在他们大多数不愁吃不愁穿,追求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需要多少社会活动空间?别说一所老年大学,就是再建个三五所都不够。如果没有老年大学,老年人除了遛马路、宅在家里无处可去,孤独苦闷无处排解。有了老年大学,一帮学员唠唠社会新风,谈谈兴趣爱好,不孤独了,不寂寞了,有追求了,有寄托了,精气神上来了,身体更好了,家庭更和谐了。襄阳市老领导刘德政说的好,老年大学是助推襄阳发展的正能量、建设文化襄阳的生力军、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定器、传承优良作风的加油站,服务老同志的康乐园。这样一个好地方,能不喜欢能不火爆吗?

很幸运很幸福的是,我们遇到了一个好时代。过去,再苦不能苦孩子。现在,再苦不能苦老人。从中央到地方,都很讲究尊老敬老,都很重视老年教育。听说省里出了文件,每年给2000万元支持贫困县市搞活动场所建设,很了不起。襄阳市也蛮重视老年大学建设,书记、市长亲自过问,纳入市委督办项目,据说已经选址市二技校,要投入几千万元,改造面积接近2万方,可容纳1万多人学习活动。听到这个喜讯,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就像小孩子似的,就像过年似的。人生追求无止境,走进校园就年轻!我就盼着大学早日建成,让更多老年人快乐起来,年轻起来,再也不为上老年大学发愁了!

 

崇尚英雄 捍卫英雄

讲述人:胡耿,81岁,离休前任红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任红安县老年大学校长

讲述地点:红安县老年大学

讲述对象:红安县县直单位负责同志、老干部党支部书记、老干部工作者

社会上有股歪风邪气,否定邱少云、黄继光这些人民英雄。英雄不能抹黑,历史不容否定。我们红安是将军县,是英雄城。我从战争年代走过来,要为英雄们说句公道话。“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红安14万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生命,红安精神应该代代相传,英雄事迹也应代代相传。

张南一烈士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被敌人通缉了很长时间没有捉到。有一天,他回家看望生病的母亲,被敌人坐探发现。敌人进村挨家挨户没有搜查到,就将全村人赶到稻谷场上,逼着村里人交出张南一。敌营长喳呼了半天,没有人答话,就用枪逼一位老大爷。老大爷宁死不屈,被敌营长一枪打死。敌营长还威吓群众:“不交出张南一,他就是你们的下场。”躲藏在夹墙内的张南一,为了保护无辜群众,冲进稻谷场上高喊:“我就是张南一!”张南一受尽酷刑,也不愿出卖战友和组织。在杀害他之前,敌营长再次要他交出地下党员名单。他坚定地回答:“没有!”敌营长就问:“那你闹不闹革命?”他回答说:“要革命!”敌人将他的鼻子割下来,他照样回答:“我要革命!”敌人将他两只耳朵割下来,他更坚定地回答说:“老子就是要革命!”敌人听他回答越来越强硬,就将他的舌头割掉,带着嘲笑的口吻问:“还闹不闹革命?”他含着一口鲜血向敌营长的脸上喷去。敌营长恼羞成怒,便将他活埋了。我每次听七里坪老乡讲张南一牺牲的经过,心灵都会受到强烈震撼。

在深感震撼和敬佩的同时,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都是普通农民、普通党员,是什么力量使他坚贞不屈?后来我在程昭续烈士身上找到了答案。程昭续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时,带领一支小分队与敌人作战,由于寡不敌众被俘了。敌人用刺刀架在他脖子上问:“你是要脑袋呢?还是要共产党?”他回答说:“脑袋是自己的,丢了不可惜。共产党是劳苦大众的,是为人民翻身求解放的,我当然要党啊!”敌人恼羞成怒,残酷地将他的头砍了下来。他的回答,让我找到了答案:革命先辈之所以不怕苦,不怕难,不怕砍头活埋,不怕开膛剖肚,就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有崇高的革命理想,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再讲讲“名誉军长”杨锦华,他参加过长征,在战争年代为中央首长挑过文件,跟朱德当过警卫员。建国之后,组织决定任命他为副军长。杨锦华说“我不当副军长。”朱德问他:“你不当副军长,想干什么?”他说:“全国已经解放了,我请求领导批准我回家当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朱德觉得农村也确实需要党员骨干,就批准了他的请求。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杨锦华进京看望朱德。离京前,朱德对他说:“农村非常困难,你进仓库看看,需要什么就拿。”仓库内东西很多,他却选择了一件破旧的棉大衣。回到红安后,他发现大衣口袋里有一包东西和一封信,原来是朱德送他的500块钱和200斤粮票。第二天,他二话不说,将这些全部交给了乡政府。我被他不计名利地位,不要钱粮,只讲奉献的崇高品德所感染。他立了那么多战功,却毅然选择了当农民。三年困难时期缺钱缺粮,他却一分不留、一斤不留。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呀!

我到学校作报告,曾问一些同学:“你们崇拜谁呀?”回答的大多是歌星影星,很少听到崇拜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英雄人物的名字。人生的乐趣在于追求,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无论时代怎么变,崇尚英雄不能变。时代需要英雄,更要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在英雄的身上体现了做人的美德,浓缩了人生的精华。他们把信念、理想、爱国、忠诚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汇集于一身,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相信,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红安精神,必将在荆楚大地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渐行渐“近”归乡路

讲述人:王佑祥,74岁,退休前任省粮食局办公室副主任(省粮食局开展老干部讲好中国故事活动征文)

1962年6月,我走出天门县横林区毛湖乡边湖村,先是参军服役19年,后是转业到省粮食局工作21年,到今天已退休13年了,离开家乡在外生活整整53年。回望半个世纪,沧桑世事令人感叹,浓浓乡愁和游子情怀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如今的我已然是个两鬓斑白、儿孙绕膝的老人,50多年里的回家路,仍然让我记忆深刻,特别是回家的路越来越好走,交通越来越便捷,让我这个老年游子倍感温馨。

刚参军那阵,老百姓称汉江为“襄河”,称汉江上的轮船为“洋船”,坐“洋船”出行是大多数天门老人的历史记忆。人们称赞道:“襄河船不少,只有洋船巧,不用槁桨往前跑,架起炭火烧(指煤炭作为动力)。”那时,轮船客运耗时很长,从天门县麻洋镇到汉口王家巷码头要17个小时,返回时逆水航行至少要20个小时。船本身条件也差,长条板凳的硬座极易疲劳,机器轰鸣让人头痛,人多拥挤,难得有座,临时搁浅、紧急检修时有发生,路上耽误、奔波折腾两三天并不少见。即使这样,在老百姓的印象中,出远门或者回老家,冒着黑烟的“洋船”依旧是主要的指望。80年代中期开始,汉江客轮逐渐失去了客货运优势,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上世纪九十年代直到本世纪初,乘坐长途客车外出办事、返乡回家逐渐成为主流,比起汉江船运,已是天壤之别了。在省粮食局工作的十多年里,我也经常返乡探亲办事,但不论从武昌还是汉阳上车,走仙桃再过江,还是直接到天门再坐车,最后再从毛湖小集市步行1小时左右到家,都只需要6至7个小时了。90年代初,汉江“天仙大桥”建成,天门市和仙桃市之间再不用小木船摆渡过江了。之后不久,天仙公路也建成通车了,离我老家只有3公里,这时回老家仅仅只需要3个小时。2002年退休至今,每逢清明等重大节日,每逢老家亲人的红白喜事,或者是想到乡下小住,儿子、女儿、女婿都争着开私家车接送我,每天往返轻轻松松。

如今,老家天门也步入了“高铁时代”。2012年,汉宜城际铁路开通,飞驰的火车如同银线,串起了江汉平原上的颗颗明珠。沿途有汉川、天门、仙桃、潜江、荆州、枝江、宜昌东等7个现代化车站,“火车公交化”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出行,几乎每30分钟左右就有一趟火车。从汉口坐火车到天门南站只需30分钟,到荆州站只需1小时,到宜昌东站也只需99分钟。现在从武昌站上车,大约35分钟便到了天门南站,回老家的行程不到1个半小时,比坐自家轿车还快了至少半个小时。

游子思乡,归心似箭。回忆50多年来我的归乡路,从“20—7—3—1.5”小时的这组数字变化,是国家和湖北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见证和缩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带给人民的实惠。

 

亲历武钢发展巨变

讲述人:张光庭,67岁,退休前任武钢轧板厂工会主席(武钢集团老干部讲好中国故事活动征文)

前不久,我们几个老同志参观了武钢博物馆。当我们漫步于博物馆展览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熟悉的老照片,听着讲解员生动的介绍,徜徉于一件件实物和形象逼真的模型之间,开启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仿若时光倒流,把我带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峥嵘岁月。

那时候,我刚从学校毕业分配到武钢工作。当时的武钢,虽然号称我国的第二大钢都,但也就是三座容量不大的高炉和六个配套厂,设备简陋,能源消耗大。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我被分到轧板厂时,打从心底还有一种自豪感。因为轧板厂当时是刚建不久的新厂,在职工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土大型,洋板轧,不土不洋是初轧。”可见,当时武钢的规模,也就是几百万吨的规模罢了。

那时职工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就更差了。职工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以通勤火车为主,其次就是自行车了。现在回想起当时大家上班下班坐火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火车分头班车和二班车,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不论是清晨还是深夜,职工们都是准时地、忙碌着赶往规定的站点,乘火车去上班、乘火车下班。

自行车也是武钢职工的主要交通工具。每天,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在通往上下班的冶金大道上,就会出现非常壮观的场面,上班时的自行车队伍,形如一条看不到头的长龙,在叮叮当当响声中,占据了冶金大道的大部分,交通车、电车只能让出路来,行驶在逆行车道上。

当时住宿条件也很差,大家基本都住在红钢城和工人村两处。当时国家经济困难,职工们住的都是简陋的红砖房,也很少听到有人抱怨和计较,只是一股劲儿地把武钢建设好,多为国家炼好钢、多出钢。由两个家庭合住的“两团结”(共厨房、共厕所叫团结)、“三团结”、“四团结”的职工都很普遍。我结婚分的是八街单身宿舍,当时非常高兴,直到孩子五岁,才分配到一处“两团结”的房子,大家都在走廊做饭,单身职工和已婚职工混住在一起。虽然生活条件差,但大家都很开心,工作积极性都特别高。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过武钢几代人的团结奋斗,如今武钢今非昔比,职工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上下班的火车被空调通勤车取代,并且是在自己家门口乘车。往年的自行车大军换成了电动车和职工开的小汽车。职工住的简陋红砖房已改造为万套钢都花园职工小区,如今的职工宿舍楼宽敞明亮,小区内绿树成荫,配有活动场所和健身器材。

武钢建设已走上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配有从矿山采掘、炼焦、炼铁、炼钢、轧钢及配套公辅设施等一整套先进的钢铁生产工艺设备,能生产热轧卷板、热轧型钢、热轧重轨、中厚板、冷轧卷板、镀锌板、镀锡板、冷轧取向和无取向硅钢片、彩涂钢板、高速线材等几百个品种,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板材生产基地,已成为生产规模逾4000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居世界钢铁行业第四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之一。

开盛世中华之春,百业争荣铺锦绣,千姿多娇润和谐,万民康乐歌盛世。回首往事,是一串串深刻的、幸福的、自豪的记忆。展望未来,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钢城将更加美丽,武钢将更加辉煌!

 



12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