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2014年10月24日,21个亚洲国家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投行。2015年3月,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主要大国纷纷赶在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募集最后期限前提出申请,一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但美国仍然不为所动,还对这些欧洲盟友颇有微词。 亚投行一下子火起来了。亚投行的成立会改变什么?亚投行与亚行有区别吗?新秩序会完全取代旧秩序吗? 亚投行会改变什么 为同域外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合作、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亚洲经济持续稳定发展,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先后出访东南亚时提出了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广泛支持,许多国家反响积极。 2014年10月24日,包括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老挝、马来西亚、蒙古国、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卡塔尔、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和越南等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正式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共同决定成立亚投行,标志着这一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区域新多边开发机构的筹建工作将进入新阶段。 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亚投行,是亚投行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世界人口最大的洲,亚洲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许多亚洲国家仍然处于发展状态。有了需求,才会有亚投行。一些亚洲国家特别是区域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近几十年来发展很快,积累了大量资本,有了较为充足的供给。在这样的条件下,需求和供给就要有相应的平台配合,才能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对接。拟于2015年底之前开业的亚投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扮演了这一角色,其宗旨是为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从而促进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国际间投资业务,缺少东道国支持,势必寸步难行,而有了东道国的支持,则会如虎添翼。2015年3月,亚投行总部的选址已确定北京西城区金融街,位于全国政协礼堂附近。亚投行的成立,秉持先区域内后区域外的原则,对亚洲国家发展有利。 亚投行与亚行 已经有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亚行),而且亚行的职能之一就是为亚洲各国基础设施提供融资,为何还要成立亚投行呢?这是某些发达国家反对并拒绝加入亚投行的理由之一。据新华社报道,美国怀疑,在治理能力、环境和社会保障上,中国主导的亚投行能否体现世行、IMF以及亚行的高标准。 先不说世界银行和IMF,单看亚行。2016年就是亚行成立20周年了,但亚行干了什么呢? 二战结束后,除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成为了发达国家,亚洲多数国家的贫困局面并无多大改观。和世界银行、IMF的意识形态和市场规则一样,亚行对亚洲各国的扶贫需求姿态很高。摆在亚洲贫困国家面前的,是信用级别、政府透明度、财政紧缩、国企比例等西方标准。亚洲国家在意识形态、发展差异、历史宗教问题和现实矛盾上的差异很大,如果采取西方的标准,没有几个国家能够拿到亚行的扶贫款。扶贫款都很难拿到,就别提基础设施投资了。亚行统计过,2010年至2020年亚洲各国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合计约需8万亿美元,另需近3000亿美元用于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以东亚少数发达国家(地区)为主,亚洲集聚了62万亿美元的私人资本,但亚行无所作为。 起初,亚洲国家也憧憬未来能够走上一条逐渐吸收更多“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政策的繁荣之路,包括通过放松国家对银行、利率和汇率的控制,使经济向市场开放。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IMF为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开出了猛药,要求这些国家削减政府开支,不顾经济衰退而提高利率,且放松监管。但是,这样的路越来越危险,可能被繁荣与萧条的循环以及金融灾难所吞噬。 令人惊诧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经济体却为自己开出几乎相反的药方,它们加大财政政策力度、政府买单、降低利率,并利用政府资金为银行解困;而且为了减轻危机的冲击,他们不惜给亚洲新兴国家带来海啸过后的狼藉,大规模地从亚洲新兴国家撤资。从亚洲的角度来看,西方所信奉的关于应如何管理经济的论调,都成了空话,西方的药方充其量只能称得上伪善。 从来没有救世主,一切只能靠自己。相比外资与援助,自己发展更靠谱,中国一直致力于循序渐进的市场改革,取得了成功。“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国(地区)市场化和国内需求的基础。 下一步,南亚和东南亚将有望承接从中国转移过来的制造业,但这些国家没有像中国那样完善的基础设施。日本主导的亚行相当刻板、相当苛刻,靠不住;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基地、有强大的外汇储备、成熟的基础设施制造技术,更关键的是,中国不会要求这些国家政府治理透明、信用评级较高、财政紧缩,这是他们需要的。对他们来说,真正的机会来了。 新秩序会完全取代旧秩序吗? 发达国家有资本优势,有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可以分享,亚投行需要更多发达国家参与。其将为亚投行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撑。中国一直以开放的心态,推动亚投行的扩容。2015年1月,经现有意向创始成员国一致同意,新西兰正式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 对于尚未加入的国家,创始成员国的资格确认截止日期为2015年3月31日。其实,欧洲国家迫切需要寻求扩大国际市场的支持。随着这一截止日期的临近,多个国家开始“争抢”亚投行创始成员国资格。英国不顾美日反对,率先行动,3月12日向中国提交了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的确认函,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 英国的申请加入引发了示范效应。截止2015年4月15日,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埃及、瑞典等国先后申请加入亚投行,这使亚投行扩围至五大洲的57个创始成员国,涵盖了除美日之外的主要西方国家,其中域内国家37个、域外国家20个。各方商定将于2015年年中完成亚投行章程谈判并签署,年底前完成章程生效程序,正式成立亚投行。 更多发达国家的参与,将大大提升亚投行的影响力,也将意味着亚投行运作的复杂程度将因此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认为,亚投行的成立,与旧国际金融秩序不能满足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有着密切关系。靠出口累积起大量财富的某些亚洲国家和地区有了很高的储蓄率,却向发达国家输出过多的资本。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呼唤更能接地气的新秩序。 美国和日本视亚投行为中国重塑现行国际金融秩序的努力,因而竭力反对盟友加入亚投行。对于它们来说,亚投行的成立,确实给它们带来了尴尬。一方面,为了分摊国际事务运作成本,它们需要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它们又担心新兴市场经济体作用的发挥会冲击它们既有的国际地位。这就是矛盾,冲突在所难免。 关键是如何协调矛盾。经济在发展,世界在变化,如何进步?墨守陈规、一劳永逸,几无可能。少数发达国家只能用更现实的眼光,采取与时代变化更加合拍的措施,来拥抱亚投行的诞生。3月18日,美国知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兼名誉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对新华社表示,美国反对加入中国倡导的亚投行是个错误。 3月31日,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表示,美国已准备好欢迎中国倡导的亚投行。4月7日,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表示,世界银行欢迎亚投行的成立,并准备与之分享发展经验,希望与亚投行加强合作,尤其是在帮助穷国和最脆弱国家发展的领域。新华网援引新加坡《联合早报》消息:IMF总裁拉加德表示,支持亚投行是“理所当然的事”,凡是对中国有益的事,对周边也都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