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目前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比例的5倍,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49.7%的老年人为空巢老人,这些空巢老人的养老成了社会一大民生问题。 上海普陀区曹阳新村街道桂阳园小区老人比例占全体业主的40%,大多数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为了快乐养老,81号楼的47位老人自发组成了“邻里互助小组”,年纪较轻的帮助高龄老人,高龄老人帮年轻点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13年来,他们相互扶持,“互助小组”里发生了许多温馨感人的故事,充分印证了“助人者人恒助之”这句老话,而这种新颖的养老方式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邻里之间两两结对子,你有困难我来帮 施云霞今年81岁,是上海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桂阳园小区“邻里互助组”组长。她说,13年前,因为81号楼两位古稀老人的互相照顾,让她萌发了成立“邻里互助组”的想法。如今,互助组成立13年,参与互助的老人47名,通过媒体的报道,这种新颖的养老互助形式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 2002年2月,住在81号楼六楼的顾镇兰突然中风,幸亏发现及时,被紧急送到医院,才没酿成大错。病情稳定后,儿女们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顾镇兰不愿连累孩子,此后,到医院配药、输液都是她一个人去。虽然离医院不远,但由于行动不便,每天往返医院一次,都要花费大半天时间。 一天,顾镇兰拄着拐杖下楼出门,步履艰难地往医院赶。住在一楼的姜杏娣看到顾镇兰踟蹰而行的模样,就上前搀住了她,当她得知顾镇兰要去医院配药时,主动要求陪她输液,聊天解闷。 从那以后,每次顾镇兰去医院,姜杏娣都陪在身边。考虑到顾镇兰行动不便,她去菜场买菜也要给她带回来一份。 一晃半年过去了,有了姜杏娣的陪伴,顾镇兰心情愉悦,身体基本痊愈。对姜杏娣,她感激于心,一直想找机会回报姜杏娣对自己的帮助。很快机会来了,2002年11月,姜杏娣因胆囊炎住院开刀,顾镇兰除了陪伴左右外,还每天在家里做好饭菜,用饭盒盛好送到医院,照顾姜杏娣吃饭,让姜杏娣的家人非常感动。 姜杏娣住院期间,一向古道热肠的施云霞前来探望,看到顾镇兰在病房里忙前忙后,当了解到这对老人互帮互助的故事后,施云霞颇为感动。她突然想到,桂阳园小区老人占了三四成,老人们的子女工作忙,这些老人每天都是守着一盏青灯、一台电视机度日。有的老人一周也下不了几次楼,日子过得非常孤寂。顾镇兰和姜杏娣互相帮助、共渡难关的举动,让她脑子里萌生了一个想法:儿女们工作忙,不能时时陪在父母身边,如果年龄较小的和年纪稍大的老人结对子互相帮助,双方互相照应,那该多好啊! 带着这样的想法,施云霞走访了81号楼的十几个老人。老人们非常支持她的想法,觉得这是个互相帮助的好办法。就这样,在施云霞的牵线下,桂阳园第一个“邻里互助小组”问世了。 “邻里互助小组”最初有18名老人,结成9个对子,施云霞和组员们还制作了“邻里互助手册”,上面把所有组员及其子女的联系方式、老人患有什么慢性病、该吃什么药,统统记在本子上,人手一册,方便应急使用。 “邻里互助小组”成立后,作为小组长,施云霞及时掌握和了解各个成员的信息,定时聚会进行沟通交流,有价值的保健养生信息以及疾病的治疗情况大家一起分享。聚会中,老人们不但谈身体、各自的生活,还聊各自的人生经历、感悟,大家非常开心。 73岁的刘云生孩子远在国外,他一人生活得寂寞而清苦,有了厌世的情绪,只想早一点走完人生旅途。自从加入“邻里互助小组”,他从同伴身上获得了友情和温暖,对过好晚年生活重新树起信心。 2006年,住在12楼的孔芸不慎摔倒骨折。她刚退休不久,儿子、媳妇都在香港工作,丈夫白天还要上班,照顾不满周岁的孙女的重任都落在她肩上。她摔骨折后,孙女一时无人照管。 孔芸的事情被邻居张桂珍知道了,主动和孔芸结成了对子,把照看宝宝的重任揽了下来。之后一年多时间,邻居们常看到张桂珍抱着宝宝到楼下,端着饭碗给孩子喂饭吃,那份细致劲儿,比照料自己的孩子还尽心。不到两个月,小宝宝已经离不开张桂珍了。孩子学会走路后,经常颠颠地跑去敲张桂珍家的门。孔芸的病好后,她投桃报李,主动帮张桂珍做些事情,两人亲如姐妹。 施云霞的“邻里互助小组”成了桂阳园老人相处的典范,其他老人也纷纷参与。互助小组成员由原来的18人,上升到现在的47人,还吸引了附近的居民参与。
退休后结“对子”助人 “邻里互助小组”成立13年来,解决了许多忙于上班没有更多精力照顾老人的上班族的大问题。已经退休的张顺福便是当初“互助组”的受益人之一。 那是2003年6月,52岁的张顺福遇到了一个难题:八旬高龄的母亲张秀珠扭伤了脚,行动不便,急需人照顾。一直单身的他每天上班早出晚归,无力照顾母亲,请来的保姆不如意,一连辞掉了两个。每天张顺福上班后,看电视成了母亲惟一能做的事情。老人经常对儿子抱怨:“家里太安静了,静得让我害怕,要是有人陪我说说话该多好!”张顺福理解母亲,但也很无奈。 一个月后的一天,张顺福下班回家,刚到门口,就听到母亲开心的笑声,推门一看,原来母亲和同一栋楼的两位老人施云霞、金阿姨在聊天。看到儿子下班回来,母亲高兴地说:“我跟你金阿姨结成了对子,以后有人陪妈说话了,你可以安心上班了!” 看到张顺福有些迷惑,施云霞笑着给他解释了老人们“结对子”的缘由:“咱们小区老人比较多,这些老人子女们大都不在身边,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谁都不知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不,你妈跟金阿姨结成了对子,这样的对子小区里还有十几对。” 张顺福听后,连声称赞这真是个好办法,不但解决了他的困扰,母亲也不再孤单了。以后他退休了,也会加入进来。 2006年春节后,张顺福因为身体原因提前退休。回到家的第一天,他就找到互助小组组长施云霞,申请加入互助组。施云霞高兴地接纳了他,还告诉他“邻里互助小组”成员已覆盖了楼里一半的老人。 加入互助组后,张顺福总是积极主动地帮组里其他成员做事,李阿婆家的灯坏了,他帮着买来换好;张阿婆家的自来水管破了,他联系供水公司、物业公司上门维修;他还帮着老人们收房租、做家务甚至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时间一长,老人们对他有了依赖,家里有什么困难,首先想到的是给他打电话。张顺福成了互助组里的大忙人。能被老人们需要,让张顺福感到了自己的价值。 住在81号楼6楼的张竹青老人体弱多病,女儿自幼瘫痪眼睛几乎失明。张竹青照料女儿多年,从未懈怠过。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照顾起孩子来有些力不从心。退休后,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她微薄的退休工资。 了解到张竹青老人的境况,张顺福主动要求和她结成了对子。看到张竹青老人为了省钱,一家人很少见荤腥,便经常买些肉和蔬菜送去。 雪上加霜的是,张竹青又患上了肠癌,让原本经济困难的家庭更加难以为继,张竹青失去了生活下去的信心,拒绝到医院治疗。那段日子,张顺福天天陪着张竹青,耐心开导她:“你的病还是早期,完全有机会治好,你要保持精神上的乐观,这样有助于战胜疾病。” 在张顺福以及互助组其他成员的劝慰下,张竹青才住院治疗。张顺福每天早上8点多就来到医院,陪张竹青说话,给她端水打饭。为了鼓励张竹青,他还从网上搜集了很多抗癌心得和抗癌食谱,一有空就讲给她听。 与此同时,施云霞组织互助组的其他人员经常去探望张竹青。邻床的病友看到探望张竹青的人不断,羡慕地说:“人一生病,就知道家里兄弟姐妹多的好处了!”张竹青笑着解释:“他们都是我的邻居,但比我兄弟姐妹还要亲!” 张竹青给病友介绍了本楼“邻里互助小组”的情况,病友连连说:“这个办法好啊!谁都会变老,现在我帮你,明天也许是你帮我,我要把这个好的办法带到我们小区!”
快乐养老模式赢得夸赞 2012年春节后,母亲去世,家里只剩下了张顺福。住高档小区的侄儿担心他一个人没个照应,想接他过去住。张顺福婉拒了侄儿的好意,自豪地说:“你们那小区虽然豪华舒适,可邻里间互相不来往,没有人情味儿。我在这里生活得很舒心,也离不开这些老邻居,我哪儿都不想去!” 正如张顺福所言,因为尝到“邻里互助小组”养老模式的甜头,许多人跟张顺福一样,一退休就加入了互助组,小区里的年轻人也自愿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 43岁的黄志忠来自江苏丹阳,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上海工作,父母在江苏老家生活。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让他感到很遗憾。了解到“邻里互助小组”的事情,他非常感动,主动找到张顺福要求加入互助组,为那些白发老人做些事情。每到周末,他都把时间交给张顺福调遣,有些老人干不了的力气活他总是抢着干。 2014年11月的一天傍晚,张顺福接到三楼崔大妈电话,说一向生活规律的胡阿婆晚上8点还不见回家。崔大妈担心胡阿婆会不会走丢,或者遇到了什么事情。 张顺福对这个情况十分重视,并向施云霞做了汇报。施云霞清楚,胡阿婆的儿子在北京工作,胡阿婆一个人在上海独居,她能去哪儿呢?施云霞打胡阿婆的手机也不通,便把互助小组年龄较小的成员召集到一起,除了向派出所报警备案外,还安排成员到小区附近四处寻找。 两个小时后,各方面传来的信息仍毫无进展。正当大家焦急等待的时候,胡阿婆却从外面回来了。原来,她下午外出时,遇到当年一起上山下乡的知青姐妹,多年未见,分外亲切,便找了个咖啡厅叙旧,谁知一聊就是几个小时。两人约好下次见面的时间,才分手离去。 虽然虚惊一场,但胡阿婆对邻里的关心十分感激,她的儿子特地打电话给施云霞致谢:“以前我妈一个人在家我真不放心,现在我放心了,谢谢你们!”施云霞自豪地说:“那当然,远亲不如近邻嘛!” 因为“互助小组”成员大都是高龄老人,免不了有些常见病。有成员生病住院,施云霞便会组织其他成员前往医院探望。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看望病人要带些礼物,买礼物的钱有时是个人掏,有时是AA制。 2003年下半年,有小组成员向施云霞提议,不如大家捐款建立“互助基金”,这笔钱主要用来看望生病住院的组员,也可以应急。施云霞觉得这个提议可行,就向成员们征求意见,大家一致赞成,并纷纷捐款。起初最低捐款为5元,上不封顶,到现在最低标准是30元,目前已经积累了近万元,小组使用这项基金已经探望成员200余人次。 小组成员杨英华清楚地记得,2005年,17楼赵阿姨的儿子遇上车祸骨折,赵阿姨家里条件不好,儿子急需2000元住院动手术。邻居左同兰知道后,赶紧回到楼里和组员们商量,那时“互助基金”刚成立,还拿不出那么多钱。于是,组员们号召大家募捐,半天内就筹到了2100元,给赵阿姨送了过去。后来,赵阿姨家获得了一笔遗产,作为回报,她立即拿出2000元捐给了“互助基金”。 为了丰富“互助小组”成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张顺福和几位“年轻”组员经常带头组织活动,甚至还叫上施云霞等一众阿婆去KTV唱卡拉OK,活力不输青年人。平时,他们还多次组织外出旅游,足迹甚至踏出了国门。这样快乐的日子,在邻里互助小组未成立之前,他们想都不敢想。 81号楼的“邻里互助小组”在小区里出了名,其他楼组也纷纷来取经学习,桂阳园6号和38号也成立了类似的互助小组。经过媒体报道,施云霞创立的“邻里互助小组”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作为创始人,施云霞希望这种“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的养老模式,能更全面、更广泛地得到推广,以惠及更多的老年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