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的旧衣柜里,保存着两丈六尺六寸老粗布和我的一件粗布衣。这些衣物都是上世纪60年代的制品,它的生产和制作过程,我至今记忆犹新。它见证了那段历史,承载着我和老伴儿相濡以沫、共渡难关的真情。每次闻到它熟悉的香气,触摸到它特有的纹理,总是暖暖的,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 上世纪60年代,人民的生活非常艰难,三年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贫穷和痛苦一时难以扭转。当时是计划经济,人们购买一切东西都是凭票证的,买粮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棉要棉票……在那样艰难的日子里,人们并没有被贫穷和困难吓倒,大家想尽各种办法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在若干办法中,使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关于人们的穿衣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本来在若干年前就被冷落或抛弃的粗布衣又时兴起来,主要原因是国家发放的布票太少,一连好几年都是每年每人发3市尺,一家人的布票凑起来也做不了几件衣服。在这种情况下,过去陈旧落后的织布机又开始动起来,家织布又出现了。人们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自己动手纺线织布,我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那时候,生产队总要种一些棉花,每年秋天,每家每户都会分到一些籽棉。我老伴那时候年轻,很能干,心灵手巧,她将分到的籽棉拿到附近有轧花机弹花机的村里去轧去弹,回来后自己纺线,祖传的纺车又嗡嗡响了起来。为了让全家人过春节时都能穿上新衣,她每天纺线不止,有时候通宵达旦。一个冬天,她能纺20余斤棉线,再让有织布机的人家给织成布,再让染匠给染一染,自己剪裁,自己缝制。这样,过年的时候,一家老小都能穿上新衣。那滋味,现在回忆起来,还真是苦中有甜呢! 2005年时,我曾在报刊上读过有关发展家织布的报道。有些地方的企业界人士瞄准这一块,办起了家纺家织,产品销往海外,特别是日本,企业家们也因此发了大财。 说起用家织布做的衣服,我觉得还真有不少优点。首先,因为它是纯棉线,没有任何不良反应。二是吸水性能好,经得起汗渍。虽渍有汗水,但不会紧紧贴在身上,穿着舒适,冬暖夏凉。在我老伴的旧衣柜里保存着的老粗布和粗布衣快50年了,每每想到它或看到它,都会让我产生一种酸酸甜甜的感觉。孩子们常和我开玩笑说:“爸,快把这些老古董送给博物馆吧。”我会笑笑说:“要不得。这是你妈点着煤油灯,熬夜纺线织成的布,还有熬夜一针一线缝制的衣服,都浸透了你妈的汗水和心血啊,它们都是咱家的传家宝啊!”我每每讲述这些,孩子们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我们对这些衣服的感情,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他们难以体会。其实,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几乎都是这样度日月,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