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记住乡愁

2015-6-5 15:59| 发布者: 家网编辑9| 查看: 1069| 评论: 0

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数千年的乡土社会去向何处?难道萧条、衰败甚至消亡真会是它的命运?我们的田园梦、我们的乡愁,难道真会像有些人所说,有一天将无以承载? 毋庸置疑,农业不会消失,农村不会消亡,农民不会绝 ...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数千年的乡土社会去向何处?难道萧条、衰败甚至消亡真会是它的命运?我们的田园梦、我们的乡愁,难道真会像有些人所说,有一天将无以承载?

毋庸置疑,农业不会消失,农村不会消亡,农民不会绝迹,乡愁依旧在。即便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0%,仍将会有数亿人生活在乡村。乡土社会一直是,也将永远是现代中国的一部分;乡土文明,哺育了中国,也必将承衣钵开新命,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进程!

 

记住乡愁

 

乡愁  一段无法割舍的眷恋

/郑 昆

 

乡愁是什么?对于故乡的眷恋而已。

从古至今,这种眷恋无可替代——有惆怅、心酸与无尽感触,也有思念、追忆、激励与无限希望。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因为乡愁,我们听到了汉乐府的《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我们听到了李白的低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听到了高适的浅唱——“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因为乡愁,在抗战时期,我们看到无数东北籍的将士高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与日寇浴血奋战;因为乡愁,我们因余光中的小诗而无语凝噎——“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因为乡愁,当我们在听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话语之后,竟生出一丝无言的感动……

认祖归宗不留憾

2008年春,四川省北川县的刘氏家族派出几名代表到湖北麻城“寻根”,在当地人的热情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祖坟所在。一行人激动不已,跪倒在祖坟前喃喃自语:“死也值了……”

一语成谶。在他们满心欢喜地回家之后不久,震惊世界的“5·12”大地震发生了,前往麻城的这几个“寻根”者,在这场灾难中全部遇难。

这段记忆,在湖北省麻城市孝感乡移民后裔寻根问祖联络处主任刘明西的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我难过了很久。唯一有些安慰的是,他们走时,因曾认祖归宗,所以可能会少些遗憾。”

“若问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如今,“麻城孝感”已成为“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的祖籍文化符号,被川渝无数的移民后裔看作是“回归”的终点。作为麻城鼓楼街道办事处沈家庄村委主任的刘明西,这些年来见证了这股“寻根热”的兴起。

2014610日,刘明西第一次接待了一位外籍“寻根”者。这位名叫张宽的美籍华人,是美国弗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现代与古典语文系中文部主任、副教授。先祖大约在清初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到四川境内。在互联网上看到“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后,张宽趁来武汉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专程赶到沈家庄村“寻根”,希望能借助刘明西的帮助找到从这里迁出的先祖。

“最近十年,我接待的前来‘寻根’的人,至少有4000人,其中约有1/6来自重庆。”刘明西说。

到麻城寻根问祖的人在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受诸多条件限制,到最后能找到亲人或祖籍地的,不到10%。但就在这种追寻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是一种责任。

重庆涪陵区的赵立民,从小也听父亲说起祖上来自麻城孝感。他在2012年退休之后前往麻城“寻根”,但是最终无功而返。可每当谈起那段旅程,他却并不觉得遗憾:“至少我尽力去找寻过了,现在虽然没有结果,但是我告诉我的儿子、孙子,以后有机会的话,都要多留意一下这方面的信息,因为我们的‘根’在那里。”

在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凌礼潮看来,人活在世上,都会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移民追思故乡,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搞清楚这些问题,给下一代一个交代,是不少‘寻根’者的愿望。即便这种追寻暂时没有结果,但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精神寄托。”

乡愁何处可安放

乡愁,是一根纽带,把各个家族的后代维系在一起。

在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看来,乡愁这根纽带还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它把个人与民族、国家紧紧地联接在一起。”

为什么这么说?他认为,乡愁不仅仅是游子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依恋,也是对一方风土人情永难割舍的眷恋。

蓝勇说,除了对青山绿水的渴望与回归,乡愁还反映了人们对乡村社会那种敬老孝亲、守望相助、诚实守信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向往。现代社会,不孝顺父母、不赡养老人的新闻屡屡爆出,大家更怀念“兄友弟恭、敬老孝亲”的“礼治”乡村。

对于蓝勇的观点,重庆移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广会馆管理处研究员岳精柱也深有同感。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缺乏历史感和文化感,漠视过去和身边的人和事,更不要说对家族、祖先的历史文化了解和认知,由此带来的心灵文化土壤的荒漠化,国家民族亲和力、凝聚力的松散,令人扼腕。“通过‘寻根’,我们会发现大家都是一个祖宗,来自一个故乡。有了对故乡的爱,才会有对国家的爱。国家,其实就是一个放大了的故乡。”

“乡愁”事关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国人家国情怀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点——每个人有爱家的梦,合起来就是爱国的梦,就是为国家民族振兴而奋斗的梦。

乡愁何处可安放?很显然,保持历史的连续性,保持我们与历史和传统的联系,我们终能在“乡愁”中找到归属。■

 

 

乡愁一份传承文脉的执着

/居碧娟

 

一座山,一江水,一宇高阁,一句乡音,不仅是异乡游子远离故土的遥遥思念,也是一方水土对文脉的悠悠传承。

古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曾是古代巴国蜀国的军事重镇,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城。

阆中古城保存着各历史时期的民居、街院、庙宇、楼阁,堪称巴蜀古建筑的露天博物馆。“秦砖汉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苏园韵,渝川灵性巴阆风。”历史给予了阆中丰厚的馈赠,留下灿烂辉煌的文化和200多处名胜古迹,至今闪烁着夺目的光彩。气势辉宏的张飞庙、张飞墓冢以及蜀汉遗址文物,提供了三国文化研究的重要材料;状元洞、状元街、状元顶、陈街、状元牌坊、魁星楼等遗迹,为后人留存了丰富的科举文化遗迹;云台观、大佛寺、永安寺、天宫院、巴巴寺、清真寺、福音堂、天主堂等遗迹,涵盖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五大宗教,是了解阆中宗教交流史的一扇窗户。

古街巷名是追溯古城历史的重要索引,阆中古城里有以名木佳卉命名的白果树街、古莲池街、槐树街;有以名人、重大历史事件命名的迎恩街、状元街、三陈街、良牧街;有以商贸命名的广东会馆、浙江会馆、陕西会馆;有以地理风水命名的管星街、笔向街;有以手工业发展内涵命名的机坊街、醋坊街、蒸馍巷……

古树名木历经风雨,古屋老院星罗勾连。信步走进张家大院、马家大院、蒲家大院,还有孔子第七十六代孙的孔家大院,幽静的天井、高悬的灯笼、淡雅的素竹、灵动的池鱼, 清风穿堂而过,让人不禁沉浸到前尘梦境中去。

阆中古城中,玲珑精美的雕饰镂刻最为耀目。房屋上的握挑、吊檐、檐头、门窗、门楣上大多有雕饰。这些雕刻恰到好处地点缀,在整体结构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几乎每家庭院中都有千变万化的镂刻雕窗,而这些正是阆中古民居的精华和灵魂。它们使深宅大院显得敞亮、剔透,具有延伸建筑空间、扩大视野的功能,美学原理和实用价值在这里展示得十分酣畅。阆中古民居的窗花多达百种,有描绘自然景物的奇花佳卉,有反映市井生活的琴棋书画,有象征吉祥如意的珍禽异兽,有表现古代人民美好追求的“福禄寿喜”图。其技法有浮雕、镂空、圆雕、多层雕。林林总总,生动、灵性,汇成一部再现唐宋以来民间木雕艺术的“百科全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老街老巷、历史建筑、乡土民居、传统村落就是我们乡愁的寄托。留住它们,才留得住我们的乡愁,留得住我们正在远去的精神家园。

习俗:世风民情的“百叶窗”

正月十六是四川广汉一年一度的汉族传统节日——保保节。保保节起源于汉族民间的游百病与拉(拜)保保习俗。清代即有“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之说,历经三百年,至今尤盛。广汉民间用拉保保这种方式来乞求小孩平安成长。

所谓拉保保,即年轻父母抱着自己的小儿,备上酒菜和香蜡钱纸,到广汉房湖公园内的古柏树前,若看中哪位游人,便拉他为自己的孩子保保。如果被拉的游人接受了,便在古柏树脚下,焚烧香蜡纸,叫孩子向被拉游人行跪拜礼,并叫一声“保保”。接着双方大人互道姓名住址,以“干亲家”相称,就地举杯饮酒祝愿。被拉的保保就是孩子的干爹,孩子是干儿。

关于“保保节”的来历,是相传清康熙时,有一年正月十六日,一对乡下母女进城游春。走至文庙,母女俩累了,就在城墙下的古柏树下休息。这时,几个地痞流氓路过,见女孩长得水灵,便上前调戏。母亲见状,拉着女儿便走,无赖不死心,紧随其后。母女俩走到衙门口,母亲急中生智,转身对无赖们说:“你们别跟了,我女儿要进衙门去看她干爹了!”无赖们摇头晃脑表示不信。母亲就对衙门的差人说:“麻烦你给老爷禀报一声,他的干女儿来看他了。”差人进去照禀,州官又惊又疑:“我是外地人,在此地没有干女儿啊。”转念又想:“一般平民百姓怎敢到衙门来冒认官亲呢?必定事出有因。”于是,他来到门口一看,只见母女二人面带惊惶,旁边几个无赖嬉皮笑脸。州官顿时明白了八九分,遂问几个无赖:“你们几个年轻后生跑来这里干什么?”无赖们不知如何作答。母亲为了少惹麻烦,便打圆场说:“这几个年轻娃娃是我们在路上碰见的,说是要跟着我们一起游春。”几个无赖趁机下台,说:“只是跟她娘俩各处走走,没有别的意思。”州官说:“太平世界,朗朗乾坤,万民游春,各游各的,男女有别,你们这样成何体统?”只见那几个无赖吓得额头冒汗慌忙离去。母亲这才向州官说明了事情原委。州官见那母亲十分机智,女儿也聪明伶俐,将错就错把那个女孩认为干女。

后来,人们为了使子女健康成长,就在每年春社日(立春后第5个戊日)和正月十六游百病时为子女找一个干爹,称作“保保”或“保爷”。■

 

乡愁一种散尽千金的守望

/ 

 

如今,速度惊人的城市化正蚕食着越来越多的乡村,不要说城里人,就连年轻的农村人都对那些旧物感到陌生。而乡村的冷清与荒芜,则随着大量的农村人涌入城市而显得愈加明显。于是,守望成了艰难的抉择,除了坚守,还要有希望。

非遗:别样的乡愁诉说

非遗传承人用特有的执着、定力和耐力诠释了坚守一词,也许正是这一份坚守,这一抹乡愁,让他们承接起了非遗传承之棒,赓续民间千年文脉。

早在2008年,四川的硗碛多声部民歌就被列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这种嘉绒藏族民间特有的传统文化在硗碛县已流传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当地藏族百姓在生活、劳作中自发形成的多声部合唱。年逾60岁的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传承人杨书全说,小时候没有电视、电影,每逢节日、立房盖瓦、婚丧嫁娶、丰收打麦,大家都会聚在一起通宵唱歌、跳舞。杨书全说,他的父辈能唱好多民歌,歌词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即使唱一个通宵也不会重复。每逢荞麦收割的季节,硗碛几条沟的百姓便会在山上拼高音,“拼不上去的就主动降调以多声部相和,场面异常壮观。”可如今,硗碛多声部民歌却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和危机。

基层文化工作者、硗碛文化站站长杨德智曾在全乡作过一个关于多声部民歌的调查,结果显示,乡里会唱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村民,35岁以下的藏族村民已完全不会唱。省级非遗传承人石惹崩带了五六个学生后焦虑地说:“一首多声部要教一个多月,唱得还不像。尤其是一些滑音、颤音的发声技巧,很难唱出韵味。”

令人欣喜的是,在以杨明星等为代表的16位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演唱者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民歌盛典》节目直播后,这一硗碛独特文化的“传家宝”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保护、传承和发展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显得迫在眉睫。同是传承人的杨明星与石惹崩有一样的希望,就是能把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教学带到课堂,“毕竟小娃娃的模仿能力要强点,学起来相对要容易一点。”他们希望硗碛的原生态多声部民歌能够永久地流传下去。

会馆:远方的乡愁慰藉

四川洛带的会馆多与“湖广填四川”那一场持续百年、声势壮阔的移民大潮相关,这种会馆也叫同乡会馆,主要是为祀奉祖宗先贤、联谊同乡、互通信息、救济贫病、进行工商和文化活动提供场所。

离乡背井的客家人心头始终都有一轮家乡的明月。洛带古镇的广东会馆大殿石柱上有楹联云:“云水苍茫,异地久棲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其中那明暗闪烁的寻根情结淋漓展现。现存于洛带镇上街的广东会馆,是四川客家建筑中的杰作和“四川客家第一镇”的首要标志,是目前四川境内保存最好和面积最大的一处客家会馆。

在洛带,只有广东会馆和江西会馆才是广东籍和江西籍移民的客家会馆。在强大的湖广文化包围下,客家人没有沉沦,会馆功不可没。原因很简单,会馆里供奉着他们可倾诉乡愁、吐露欢欣、安慰心灵的原乡神祇,在原乡神祇亲切、包容、温暖的目光下,他们坚韧地锤炼自己的生活。从一定程度上讲,会馆就是客家人在异土的原乡,是他们源源不断获取力量的精神华表和心灵归依的地方。

会馆标志着传统社会的社会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它要求众会员在变迁的社会中既能保持传统,又能适应社会发展。洛带的客家人就是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中,与时俱进地不断奋斗,又在这个独立而自由的社会空间中留存记忆,满足同乡人在外籍寻求乡情依托的需求。

美食:舌尖的乡愁滋味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食物一直就是游子思乡的慰藉。很多人对某种食物产生感情,就是记忆深处的思乡情绪被食物触动。因为很多食物只有在特定的地区才能吃到。

在《舌尖上的中国2》第四集——“家常”中,摄制组专程奔赴四川眉山,揭秘四川人家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泡菜的制作过程。为什么会把最常见的泡菜作为主角,分集导演邓洁说:“这在我们一开始筹备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因为泡菜是四川人家中最平常的,而且家家户户都有,是最符合‘家常’这个主题。”片中一坛坛四川泡菜,勾起在外的四川游子们浓浓的乡愁。在深圳工作了十几年的四川人刘瑞凌说,“说起泡菜就有种亲切感,它总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又不张扬,总是在你需要时,随时奉献。小时侯,我们一群孩子玩累了,随便到哪家,都能在泡菜坛子里一人夹一条泡豇豆,吃完又接着去玩……”

在四川,家家户户都有几坛泡菜。四川人无论走多远,无论吃多好,都不会忘记泡菜的味道,甚至会自己动手泡上一坛,一解思乡之苦。泡菜伴随着四川人慢慢长大,直到有一天要离家远行,细心的母亲会用一个小小的坛子装半坛家里老坛子的盐水,让即将远行的孩子带在身边,“让这泡菜在异乡静静地陪着我,让我在千里之外尝到最家乡的味道”,思乡的情绪便在舌尖慢慢融解。■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