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中国中医界的最高荣誉——第二届国医大师颁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有30人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其中,成都中医药大学现年已82岁的刘敏如教授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女性国医大师。 刘敏如女士1933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62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并留校任教,成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她擅长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不孕等妇科常见及疑难疾病的治疗;她以基本病机为纲,病证结合,注重补肾与调理气血,调治与预防并重。她在月经调节、生理带下、补肾调节乳汁分泌等中医机理方面创立新论,率先提出并发展了诸如盆腔疼痛证、经断前后诸证、女阴白色病损、痛经病机及崩漏等中医妇科新病种理论。 在58年的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中,她先后主持研究攻关了“产后多虚多瘀与补虚化瘀研究”、“男女更年期中医药研究”等多项课题,培养了3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今年元旦,笔者电话采访了这位学高行正、德高望重的国医大师。 颁奖会上,有人慕名请她看病 “国医大师是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最高荣誉,每5年评选一次。”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田兴军介绍说,国医大师评选要求参选人品德高尚、医术精湛,此外,有至少50年的临床医学经验或者从事中药的鉴别、炮制工作经验。两届以来共评选出60位“国医大师”,而成都中医药大学刘敏如教授成为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一位女性国医大师。 2014年10月30日,刘敏如前往北京参加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就在赴京的当天凌晨3点钟,81岁高龄的她都还在工作。 据刘敏如的学生介绍,在北京的颁奖会上,有人慕名请求她看病。学生怕老师太累,就婉言推拒了。但是后来刘敏如知道了这件事,当即就有点不高兴,对学生说:“我们应该体谅病人的心情,病人请我看病是因为信任我,是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医生,这是我们的责任,怎么能拒绝呢!”于是,她通过会务工作人员找到了那个请她看病的女患者,就在颁奖的现场为她看了病。 女国医大师82岁仍坐诊 2014年10月3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上领奖时,刘敏如穿着旗袍。这引起了不少人的赞叹:“这哪儿是81岁的老奶奶呀,看起来就只有50多岁的样子!”听到这样的称赞,刘敏如哈哈大笑起来。 其实,这样的评价,她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了。刘敏如的女儿今年已经50多岁了,她们母女俩站在一起时,往往会被路人误以为是姊妹俩。平时在家里,刘敏如经常在儿女面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等我老了以后……”这时,年过五旬的女儿就会“打击”母亲:“你都80高寿了,难道还不算老呀!” 刘敏如就笑着反驳说:“你看看我这身板,我这精神,多硬朗,像老人吗?不像哩!” 刘敏如的身体好,得到了全家及单位同事的公认。她说:“我要是身体不好,我女儿就不会让我全国甚至满世界到处飞。” 如今的刘敏如,工作特别繁忙,当上了“国医大师”以后更加繁忙,但她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身体吃不消。进入冬天时,外面温度只有几摄氏度,刘敏如没有一点“畏寒避寒”的意识。她说:“冬天我都很少穿棉袄,里边就是一件薄毛衣,加一件外套就行了。” 虽已82岁高龄,刘敏如依然保持每周3天坐诊,每天平均接诊10名病人。在她看来,现今的医学模式,已经不单单是“生物—医学”模式,而是“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而中医的诊疗方式,最有利的就是结合现代医学模式,综合地治病治人、身心并调,提高临床疗效。所以,不论面对多忙碌的门诊工作,她都做到对每位前来求诊的患者和蔼亲切,细心倾听患者的心声,对她们提出的疑问,不厌其烦且深入浅出地予以解答,给予安慰辅导,身心调和,以增强患者信心,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给病人问诊、开方子,她都要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反复斟酌,仔细考虑后才下笔,这已经是她多年养成的行医习惯。中午的时候,她会小睡一段时间,但是如果有病人等候,她也会缩短睡眠时间,提前上班开始下午的问诊。刘敏如说:“因为下午也要看病,中午睡一会儿主要是为了养足精神,保证下午的工作质量。” 学医“吃住全免费”,所以就去报了名 1933年出生的刘敏如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她曾经分别在成都市实验小学、华美初中(现石室联中)、华英高中(现十一中)读书。“从小想当发明家、科学家,满脑子都是理科的科学。”刘敏如回忆说。那时的她对中医甚至西医都没有太多的认识,更别说想当传承国粹的中医大师了。 然而,一次机遇改变了她的想法,也改变了她的一生。临近高中毕业,华西大学(现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开始招生,希望快速培养一批医学人才,而“吃住全免”的待遇在那个年代是很有吸引力的,刘敏如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从此便走上了求学从医之路。刘敏如笑称自己的从医之路是一次“偶然”,“偶然”就是那则“吃住全免费”的招生广告。 1956年,为了响应“青年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刘敏如顺利考进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学习,这也是她开始接触中医的转折点。“当时的成都中医学院条件并不完善。”刘敏如说,因为有了之前的学医经历和医学基础,她学习起来并不费力,成绩还十分优秀。 “脑子灵光,玩得好学习也好。我就是想耍就耍,想睡就睡,想学就认真地学。”刘敏如这样形容自己的特点。其实很多同学也这样评价她,而她也很赞同这样的评价。刘敏如在同学中属于比较开朗活泼的类型,比起其他同学,她似乎更加“我行我素”。上体育课时,刘敏如有时候会偷偷躲在宿舍里睡觉,“我那时还是很调皮的。”但她并不是贪玩不学习的“捣蛋鬼”,她有自己的求知信念和学习方法。“我有时上体育课偷懒睡觉,就是为了下一课的基础理论学习,而且一般是比较难学难懂的那一课,所以我才要‘蓄精养锐’。” 经过8年的基础医学教育后,1962年,刘敏如从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毕业。因为成绩优秀,经过导师的推荐,她留校任教,此后一直从事中医教育。 早在2002年,刘敏如就通过香港人才输入计划进入香港东华三院——香港大学中医药临床教研中心工作。目前,她仍一边工作在临床一线,一边担任大学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荣获国医大师的称号之后,刘敏如显得很低调:“我并不是天才,只是勤奋和苦学罢了。” 告诉大众:生病了别上网找“药方” 现在有些人生病了,经常在网上找些药方,而不是去看医生。这样的做法并不少见,随着网络的发展还会越来越普遍。对此,刘敏如说:“上网,或者看电视,不少养生类的网站或节目,一些医生也经常给观众宣传一些所谓的药方,甚至鼓吹,只要有某种症状,吃某某药就可以彻底治好。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是不一样的,通用的药方根本不能够治好患者的病症。如果有病就去网上找药方,时间长了,甚至会‘中毒’。比如,遇到痛经了,可以吃点艾叶水或红糖水,但这只能算是保健的方法,只有暂时性缓解的功效,根本不能算是治疗方法。所以,生病了,第一时间还是要到医院去找医生对症治疗。” 对于有些人认为“中医更多的是一种经验,中医学更多的是一种‘师带徒’方式”的观点,刘敏如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今有些人对中医存在偏见,认为中医实际上只是一种经验主义。中医有着几千年历史,在古代,确实经历过‘师带徒’的阶段。但如今的中医,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了一门系统的学科,它既是一门独立的特殊的医学,是中华原创的医学,也是一门具有现代科学体系的先进医学。在民国时期,就专门开办了中医学校,中医进入学校培训,从那时开始就已经是主流的模式了。如今的中医已是具有系统化科学研究的学科了。” 对于时下一些古装电视剧里“号脉验孕”的情节,刘敏如说:“把脉能够完全辨别出妇女是否怀孕,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在一些古装剧里经常看到老太医凝神把脉后称‘娘娘有喜了’,其实这样传递的信息是错误的。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所谓的神医经常鼓吹,中医诊脉就能诊断出是否怀孕,而且还能分辨出男女,有的还宣称把脉能把肝功能的指标都看出来,这完全是乱吹的。” 在刘敏如看来,自古以来,中医诊断方法是“望闻问切”的结合,这也是中医诊断的精髓。把脉可以知道身体的强弱、心脏有没有问题,以及寒热虚实等,中医把脉验孕,实际上是根据多种症状做出的可能性判断。实际上,即使是B超,也只能保证准确率在40%以上。西医是有科学的体系,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不同,疗效是肯定的。中医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有利于人类健康,应该两者都充分利用起来,而不是互相绝对化地争论。 提醒女性:不要为了好体型只吃蔬菜 刘敏如是著名的中医妇科专家,对于女性生理调理方面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她说:“比如不少女性都有手脚冰冷的感觉,这说明体内热量不足。有些女生对体型比较在意,经常晚上不吃饭或者只吃蔬菜,而蛋白、脂肪、糖分等物质的摄入很少,而这些都是热量的主要来源,时间久了,就会出现手脚冰凉的问题。” 对于自己的养生方式,刘敏如总结说:“六个字:自在、自律、自为。比如自在,举个例子,平时在家里,如果不想洗碗,就直接不洗了。在生活中,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我要是想打盹了,就会放下手上的工作,去睡一会儿,无论谁也拦不住我。自律,则是要按时吃饭、睡觉,要有相对稳定、规律的生物钟。自为,则是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让自己有事可做,不要长期闲着无事可干。” 在刘敏如的学生陆华看来,老师对吃的东西一点都不忌口:“很多人觉得老年人不应该吃肉或者少吃肉,担心胆固醇高,但老师却经常吃肉,还常常吃肥肉。”“我不挑吃,喜欢吃就多吃些,但不会只吃喜欢的。”这似乎成为刘敏如饭桌上的箴言,每次和学生吃饭,学生都专门为她点一些适合老人吃的菜,都被“批评”:不要特别照顾我,你们吃啥我就吃啥。 身为中医大师,刘敏如的爱好却有些特别,也很丰富多彩。“琴、棋、书、画,虽然算不上精通,但每一样都特别喜欢。”刘敏如说起自己的爱好,话题一下子就来了。“钢琴我会弹,也经常和朋友一起去唱歌,空余时间还经常画画。”在她看来,这些爱好也是养生的一大秘诀,她把这称之为“自为”,只有保持愉悦的心情,人才会长寿。“尤其是老年人,不要认为自己老了,就少动脑少动身少欲念,这样不行,越是上了年纪,就越要有所爱好,有所追求,有所作为,才能越活越充实,活得有滋有味,才能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