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潘镜芙:舰艇报国永无悔

2015-6-3 10:33| 发布者: 家网编辑9| 查看: 868| 评论: 0|原作者: 文/李舒亚

摘要: 潘镜芙,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舰船设计专家,他成功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代、第二代导弹驱逐舰,被誉为“中国驱逐舰之父”。从建国初期白手起家到“文革”时期的艰苦岁月,从改革开放后的科技春天到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 ...

潘镜芙,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舰船设计专家,他成功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代、第二代导弹驱逐舰,被誉为“中国驱逐舰之父”。从建国初期白手起家到“文革”时期的艰苦岁月,从改革开放后的科技春天到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他始终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推动中国水面舰船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看到中国海军不断发展壮大,他深感自豪:“我这一生立志为国,永远无悔。”

有船才能生存

  潘镜芙至今清晰地记得,1937年,为了躲避日军的烧杀抢掠,在家乡浙江湖州附近,7岁的他和全家人一起乘着小船不断从一个村庄逃到另一个村庄,晚上也睡在船上,小船成了他们藏身安命的“家”。

  几个月后,小船终于通过日军封锁线,由黄浦江缓缓驶入上海。他看见,浩瀚的江面上,停靠着一艘艘神气十足的日本军舰和列强巨轮,却找不到一艘中国的大船。他听到父亲和舅舅议论:“中国没有军舰可以抵挡日寇,所以他们在金山卫登陆时畅通无阻,就是这些军舰毁了咱们的家。”潘镜芙很悲伤,心里想:“长大了,我一定要造一条中国人自己的船。”

  即使在战争年代,潘镜芙的父母仍然注重子女教育。在上海法租界稍加安顿后,潘镜芙便被安排入读上海爱群女中附属小学。受母亲影响,潘镜芙喜爱文学,国文成绩优秀,一篇描写战争中逃难经历并向往国家和平安宁的作文,被老师批了个史无前例的“超好”。

  后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战事扩大,日军长驱直入地闯入上海租界,潘镜芙一家只得又迁往苏州。在苏州,潘镜芙的国文成绩更加突出,他一度萌生日后做文学家的念头。然而,中学时代一次代数考试不及格,使一向受老师和家长器重的潘镜芙如遭棒喝。他跟自己较上了劲,一遍遍地做题,终于迎头赶上。潘镜芙回忆说:“一旦把原来不明白的那个未知数‘X’搞明白了,顿感豁然开朗,原来代数也没那么难,关键在于下没下功夫。”

  由此,潘镜芙渐渐对数理化产生兴趣,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48年,他同时被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和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录取。因当时父亲在杭州工作,潘镜芙自己也喜欢杭州的环境,于是选择了浙江大学。至于专业,他曾经想学造船,但听说当时多数船舶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得不到造船的机会,后来还是出于实际的考虑选择了当年最热门、出路最好的电机系。只是没想到因缘际会,他最终还是回归了造船这个最初的梦想。

时间应花在最有用的地方

  1952年自浙江大学毕业后,潘镜芙被分配到华东电工局基建处工作,担任电机组组长,负责上海电机厂汽轮发电机车间设计,投产后生产出中国第一台6000千瓦和12000千瓦汽轮发电机,后又成功制造出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在中国火力发电站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年后,上海电机厂的设计工作告一段落。领导找潘镜芙谈话,表示由于苏联同意将五型舰艇及其建造技术有偿转让中国,舰船设计急需人才,组织想调他到船舶局第一产品设计室参加新中国舰艇的设计。

“哎呀,太好了!”忆及此处,潘镜芙情不自禁地鼓了下掌,他说,那天他高兴坏了,没想到曾经朦胧的梦想就这样幸运地变成了现实。

  19553月的一天,潘镜芙起了个大早,全身收拾齐整,到船舶局报到。从那天起,他正式开始了自己梦想的舰艇设计生涯。

  不过,改行做不熟悉的工作,潘镜芙还是感到了一些压力。他不遗余力地刻苦学习,埋头在文山图海中,认真翻译和整理苏方提供的大量图纸和资料。后来,为了尽快加深对舰船的认识,他主动申请到造船厂一线去工作。

  到华援建的苏联专家组组长别克夫担任过苏联扫雷舰总设计师,他十分欣赏潘镜芙的勤奋。因注意到潘镜芙是中国舰船设计部门中唯一参加了某扫雷舰从资料翻译、设计、建造到试验全过程的同志,别克夫对他说:“这样很好,知识和能力都要来源于实践,这段经历对你今后作为船舶设计专家将很有帮助。”

  苏联电气设计专家斯洛乌希也发现,潘镜芙总是一有空就捧着资料或书籍研读,但感到他涉猎过于广泛,于是告诫他:“一个人学习的精力是有限的,知识却是无限的,所以,不能什么都去学,要学以致用。你在做什么工作,什么知识应掌握到什么程度,需自己体会。如不能掌握好这点,很可能会浪费时间。”

  潘镜芙说,配合苏联专家工作的经历对他帮助很大。他们不光在技术上给予了他许多指导,在学习和工作方法上的一些点拨也使他受益终身。今天,当年轻人向潘镜芙请教学习方法时,他也会微笑着告诉对方:“实践出真知,时间应花在最有用的地方。”

  后来,苏联专家撤走,潘镜芙自行主持了某型护卫舰的电气设计工作,在中国军舰上第一次成功采用交流电制,并开始在舰船研制中崭露头角。

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

  驱逐舰,是海军作战装备中最重要的舰种之一,可装备对空、对海、对潜和对陆攻击等武器,具有强大的综合作战能力。

  建造一艘中国人自己的驱逐舰,曾是潘镜芙和许多舰船设计者共同的梦想。20世纪60年代初,由舰船电气专家潘镜芙和舰船工程专家李复礼牵头,先后设计出十几个自主研制驱逐舰的方案,却均因当时国家经济和生产实力等困难而迟迟未获批准。直至“文革”前夕的19666月,为适应将要进行的中国洲际导弹全程试验海上护航、警戒的需要,中央军委终于批准自行研制火炮驱逐舰,后为顺应当时各国新造舰船纷纷装备反舰导弹武器的趋势,明确改为建导弹驱逐舰,由潘镜芙所在的七〇一研究所承担全舰的总体设计。

  消息传来时,潘镜芙正在苏北农村搞“四清”。他很快“归队”,主持设计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由李复礼负责船体,潘镜芙负责电力、动力和武器系统。时值“文革”,潘镜芙直言:“搞得很艰难。”导弹驱逐舰上需要安装导弹、火炮、雷达、电子设备等多个系统,设计单位分散在全国各地,为了充分摸清国产设备研制情况,潘镜芙带着同事挨个去跑。有单位对他讲:“你们还在搞生产啊?我们这里已经没有人搞生产了。”还有一次,他们在调查途中被造反派拦截下来,对他们进行询问审查至凌晨,他和同事只得装睡,等到次日清晨四五点时偷偷溜走。

  潘镜芙庆幸的是,他所在的研究所业务一直没有中断,只不过抹去了他“副主任”的头衔,贴贴大字报,但仍然让他负责主持导弹驱逐舰的设计工作。

  由于需要搭载导弹,“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参与了确定驱逐舰导弹系统方案的会议。潘镜芙对钱学森提出的“系统工程”理念印象很深。钱学森说:“舰是一个大系统,导弹只是舰上的一个分系统,把导弹系统装到舰上,要把它安排好,使它发挥最大的作用。”潘镜芙从此将这个理念应用于舰船设计工作中,即先对大系统提出技术要求,据此对各分系统进行设计和评价,以求得总体系统的最佳方案。

  在经济条件和社会大环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潘镜芙和同事们“吃着窝窝头,每人每月三两油”,却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同时几乎是“全国总动员”地来建造驱逐舰,一百多家单位参与设备研制和制造。1971年年底,中国首次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首舰济南舰完成试航交船。1978年,相关研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潘镜芙介绍,这是中国水面舰艇第一次装备精尖导弹系统,使中国驱逐舰进入导弹时代。该型舰在借鉴了苏制驱逐舰的设计基础上又有所改进,舰身更长,吨位更大,动力装置的功率未增加,最高航速却仍与参照的苏制驱逐舰基本相当。同时,这也是中国军舰第一次将武器由单个设备发展为包括导弹系统、火炮系统、反潜系统等的武器系统,并将电子雷达、方位水平仪等大量设备仪器的数据与武器系统联合起来,瞄准更为精准,作战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1980年,由该型舰改建而成的合肥舰作为护航编队的指挥舰,参加中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出色完成任务。1985年到1986年,该舰和某综合补给舰组成编队首访南亚三国,结束了中国海军只能在家门口转的历史,途中曾突遇11级大风,浪高超过9米,船体和主要设备仍完好无损。一位老华侨参观后激动地说:“过去只看到美、苏、法等国的军舰来这里,现在祖国也能造出这样好的军舰,真是看了还想看!”

为学当似金字塔

  20世纪80年代,因导弹驱逐舰适中的排水量可在全球任何海区执行各种任务,故成为世界各国军舰争相发展的目标。为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作战需要,中国开始研制第二代新型导弹驱逐舰,由潘镜芙担任总设计师。

  为加快研制出新的改进型驱逐舰,潘镜芙提出“分两步走”的计划:第一步,在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基础上对武器、电子设备等进行改动,造出“升级版”导弹驱逐舰;第二步,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新设计,并将舰上所有系统联合起来,形成统一作战系统。

  当时,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潘镜芙主张妥善处理好自行研制和从国外引进技术的关系,一方面尽量选择国内新研制的好设备,同时引进一批中国暂时技术还比较落后的国外先进设备。为此,有人讥讽他造的新舰是“八国联军”,有若干项设备来自世界多个国家。还有人提出质疑,用外国人的设备,万一出了问题谁来解决?

  潘镜芙顶住压力,反复强调,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可弥补国内“短板”的不足,使新型驱逐舰整体站在较高技术起点上,加快国产驱逐舰的发展速度。同时,他提出,凡引进的设备,都要确定国内的技术责任单位和生产单位,实现国产化,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促进国内相关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出了问题也可由国内单位首先解决。潘镜芙的观点获得了舰船研究院和中国海军主要领导的支持。

  经过十余年努力,由潘镜芙主持设计的中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哈尔滨舰和青岛舰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交付中国海军使用。1995年,哈尔滨舰先后访问朝鲜、俄罗斯;1997年又作为中国海军编队主要军舰访问美国、墨西哥、秘鲁和智利,实现中国军舰首次环太平洋航行。2002年,青岛舰远航四个多月,横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实现中国海军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该型舰于199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总设计师潘镜芙于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此后,潘镜芙逐渐退居二线,不再具体负责舰船设计工作,但至今仍然担任国产军舰设计的顾问,为新型驱逐舰的继续改进等做工作。

  回顾数十年的科研经历,潘镜芙说,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为学当似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尽管工作很忙,但青少年时代对文学的爱好,潘镜芙从未放下,在他家客厅、餐厅、卧室的书柜里,珍藏着大量文学、历史类书籍。他涉猎很广,喜欢《红楼梦》,喜欢巴金、林语堂,也喜欢金庸、琼瑶。他还喜欢中国古典音乐,如古筝、琵琶和京剧,当年他就是因为经常参加单位的合唱等文娱活动,才与同为文艺爱好者的妻子许瑾相识相恋。不过,多年来,因工作忙,经常出差,有时候到海上进行试验,一去就是几个月,没有太多时间顾及家庭和子女教育,让潘镜芙感到对家人心有愧疚,所幸几个子女都成长得不错,使他略为欣慰。

  虽已85岁高龄,潘镜芙仍时刻关注中国海军的发展,并希望继续为此贡献力量。目前,他仍每周两天到研究所上班,平均每月出差一到两次。

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我仍然在学习。”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