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人们对改革的普遍关切,表明30多年来以开放为先导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 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 石 平 不能让危机跑到改革前面,改革要有紧迫感 在3月15日举行的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有关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时说:“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紧迫感。”温总理的这段话,指出了我们当前面临的危险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全世界有目共睹,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也必须看到,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也付了巨大的代价,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特别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几乎耗尽了大自然和人们本身的潜能,留下了两个“赤字”——环境赤字和权利赤字。这两个“赤字”导致了人与环境、人与人、民与官之间陷入了一种极度紧张的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前不久提出了一个调查报告,认为当前“民众经济压力大,社会安全感不足”。报告在列举了详细的数据后指出:腐败和贫富分化问题已成为公众明确感知的问题,国家经济发展成就未能惠及全体民众;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已经开始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安全感产生着更为直接的负面影响。有学者指出,中国当前存在着一些最迫切、公众反应最为强烈的“发展以后的问题”。这些问题是: 贫富差距拉大,未能形成公平的分配制度; 社会事业滞后,未能解决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公众幸福感下降,未能解决好最基本的民生问题; 环境污染加剧、食品、水、空气被污染,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一触即发; 社会腐败向纵深发展,腐败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更深入其他领域,表现为吏治腐败、司法腐败和舆论腐败——媒体可以被资本收买,起不到监督公权力的作用。 这些社会热点的背后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难以避免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如果任其蔓延就会断送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果,会导致“社会溃败”。正如著名经济学吴敬链说的那样,“中国现在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中国改革,再一次到了危急时刻。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82岁的厉以宁呼吁:要从“改革有风险,不改革就有危险”的政治高度来看待改革,推进改革。而资深媒体人马国川的表达刚更发人深省。他说:避免出现社会动荡的唯一办法,只在于加快改革。 再改革,改什么? 改革进了入了深水区,新一轮改革要改什么? 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 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这被称之为“四位一体”的改革思想,也就是当前深化改革的内容。 对“四位一体”改革内容的解读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学者们的建议也各不相同,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机制要再改革,要形成公平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 要合理调整分配和收入的关系,扭转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今年的措施有三条。一是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调节过高收入。三是尽快扭转收入分配扩大趋势,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经济体制改革的其他重点内容还有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 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要依法治国,健全法制,特别要重视那些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的法律制度建设。创新政府立法工作的方法和机制,扩大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加大反腐败力度。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 社会体制改革:健全公共服务体制。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有较高水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认真解决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动争议、涉法涉诉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新一轮改革的任务繁重,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改革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了”,石头摸上瘾了,连河都不想过了。中国一下步的改革要有总体规划,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什么叫“顶层设计”?就整个国家的改革而言,顶层就是最高层,就是全党全国这一层。 新一轮改革,难在什么地方? 近几年,一方面从上到下都在讲改革创新,另一方面是改革的瓶颈并没有突破。为什么?就是因为改革的难度加大了。有专家这样说,好改的已经改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这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深化改革的任务就是解决体制机制的障碍。这个任务的难度是非常大的。阻力来自哪里?人民日报评论部在文章中指出,这个阻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既得利益集团。二是来自于那些怕担风险的人。 如果说当年中国改革最大的难题是路径设计,就是不知道往哪儿走,所以才“摸着石头过河”,那么现在最大的难题则是改革路径清晰,却举步维艰,障碍重重。改革的最大阻力就是既得利益集团。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目前呈强化之势,纵横交织形成一张巨大的链网,侵蚀着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加剧了经济发展与国民财富分配的严重失衡,弱势群体被排挤,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如果只是根据这个利益格局决定改革的取向,那么改革就不可能进行下去。” 也正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强大,才使得一些人担心改革会出现不可掌控的风险,从而畏缩不前。要推进改革,就要求改革者必须跳出既有利益格局,敢于打破自身利益的束缚,敢于和其他强势利益集团进行切割,才能使改革不至于束之高阁。 今日之中国,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深化改革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考量。面对这样的改革形势,既要有坚定的政治勇气,也要有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温家宝总理面对着国内外的新闻媒体,用淡定的语气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把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又必须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我知道,人们不仅看我说什么,我的理想和信念,更看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我可以对大家讲,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奋斗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