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心系《黄河》的“倔老头”严良堃

2015-5-7 15:51| 发布者: 家网编辑9| 查看: 729| 评论: 0|原作者: 文/北京•梁俊英

摘要: 作为《黄河》大合唱的资深指挥和主要诠释者,严良堃被誉为中国大合唱第一指挥。面对赞扬,他谦虚地表示:“这并不是我个人的成就,而是《黄河》蕴含的民族气魄、爱国精神、音乐内涵强烈的感染力使人民感动。”尽管70 ...

作为《黄河》大合唱的资深指挥和主要诠释者,严良堃被誉为中国大合唱第一指挥。面对赞扬,他谦虚地表示:“这并不是我个人的成就,而是《黄河》蕴含的民族气魄、爱国精神、音乐内涵强烈的感染力使人民感动。”尽管70多年来他已指挥《黄河》上千场,但每次提到这部作品,他双眸依然洋溢着永不衰减的热情。


尽管已多次领略指挥家严良堃的舞台风采,却无缘与他结识。据说他一向严谨,对于宣传个人尤为反感,以至于某些必要宣传也颇难获得他同意。作为一名合唱艺术爱好者,我还是决定采访他。

严良堃称得上我国指挥界泰斗。虽已年逾九旬,仍声音洪亮、精神矍铄。看得出,是合唱艺术赋予他高雅气质与充沛精力。我怀着敬佩心情说:“作为老一辈指挥家,您已蜚声海内外。我注意到,这几年,您不顾年事已高,仍然热心合唱并登台讲座。”他直言:“我事业的成就虽与我个人努力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党和人民培养的结果……我不喜欢奉承和夸奖,只想在有生之年为人民多做点事。”短短几句话,道出老艺术家对人生的感悟。

的确,老人一生都在奋斗和追求。

 

耄耋之年莅临“合唱大师班”

严良堃是深受人们爱戴,也是令同行钦佩敬仰的杰出指挥家之一。前不久,这位92岁高龄的指挥界泰斗莅临北京国家大剧院登台教学并执棒,为“合唱大师班”活动带来一堂精彩纷呈的讲座。

“不会因为我姓严,你们就觉得我很严肃吧?那好,我不严肃……男声进来,声音大一些,再大一些,一个人要唱出三个人的声音。”在辅导讲课的一个多小时,他始终站立,有人劝他坐着讲,他笑着说:“我们搞指挥的命苦,必须站着,不像拉提琴弹钢琴可以坐。”

近年来,因年事已高,严良堃已大大减少社会活动。但当得知这是国家大剧院首次举办公益性合唱班,他欣然应允到场。不过他对“大师”称谓并不认同。

14岁拿起指挥棒,严良堃已在指挥台上度过70多个春秋。时至今日,他依然铭记冼星海老师的教诲:“指挥基本功要过硬,所有技巧要准确、扎实、到位。但指挥群众唱歌时,不要仅流于技巧,因为指挥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而不是表现指挥家个人。”这话是严老一生的座右铭。“指挥站在台上,动作不要大,不要多,收敛一些比较好,否则会影响观众欣赏音乐。”说着他故意做出几个花哨略显夸张的动作,“你们看,这样不行。指挥表现音乐,不能表现自己!”

授课结束时,严老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指挥秘诀。“我说指挥动作收敛些,但‘预备拍’动作绝对不能偷懒,一定要精确到位。”“预备拍”是向合唱团成员暗示指令,是指挥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时间虽然短暂,这一动作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影响演唱效果。

 

难忘恩师冼星海

虽已年至耄耋,严良堃依然对老师冼星海和《黄河大合唱》等往事记忆犹新,每次谈起都充满深情。

“卢沟桥一声炮响,打破了我的‘造桥梦’。”小时候严良堃数学成绩突出,梦想当工程师。抗战打响,还是武汉一名中学生的严良堃加入抗日宣传队,“跳舞唱歌刷海报,凡和抗日宣传有关的,什么都干。”直到有一天,一位高年级大哥哥发现严良堃的音乐天赋,“啪”地扇了一下他后脑勺说:“严良堃,你去打拍子!”“那时指挥就是帮助大家把歌唱齐整。”

193710月,14岁的严良堃第一次看冼星海指挥《义勇军进行曲》。“原来好指挥可以激发众人感情!‘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这时冼星海伸出一只手,‘起来!’他有力地伸出另只手;到了最后一个‘起来!’他向前迈了一步,两只手用力向前一伸,全场观众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回忆70多年前的一幕,严老边唱边模仿着当年冼星海的动作。

回忆老师冼星海谱曲并指挥的《黄河》,严良堃娓娓道来。“老师在抗战时期曾与词作家光未然多次合作。19392月,光未然从敌后来到延安,老师提议两人合写一部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曲子。光未然说自己过黄河感受很深,写了首长诗,二人一拍即合。冼星海仅用六天时间便把《黄河》曲子写了出来。”

《黄河》抗战时期是鼓舞人民战斗的号角。问及《黄河》为何这样感人,严老认为:首先创作者把自己的出路植根于民族中。“星海老师从法国回国,先在电影厂做配曲,后有唱片公司邀请他写《妹妹我爱你》之类‘时代曲’,并开出每月200块大洋高薪,他不为所动地说:‘我回国为抗日救亡,不是为了赚钱。’他宁可在武汉的合唱团教歌,跟大家一起吃阳春面。”严老强调,冼星海虽在海外,但对中国民歌非常熟悉,有民歌“活字典”之称。“但他并不照搬民歌曲调,是把民歌消化并融入作品中。比如《黄水谣》一听就是中原地区的歌,你又说不出来自哪一首。‘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一张嘴山西‘醋’味就出来。《保卫黄河》歌词,加入‘楞咯愣,楞咯愣……’则是吸取广东民间音乐‘龙船调’素材,因为冼星海是广东人。”

 

《黄河》伴我由童颜走至耄耋

严良堃客厅书柜摆满音乐书籍及大大小小奖杯。问及指挥棒下曾流淌出多少令人难忘的记忆,严老深情溢于言表:“要说最难忘的,还是《黄河》。可以说,《黄河》的歌声一直伴随我的音乐生涯,70多年来,我在《黄河》乐声中由童颜走至华发。”的确,严老与《黄河》有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他一生许多难忘记忆几乎都与《黄河》萦绕在一起。

“当年我和几个小孩被调到孩子剧团,其中最大的17岁,最小的七八岁,但个个能歌善舞。剧团成员近60人,经常到中小城镇宣传抗战,唱歌给老百姓听。那时演出不像现在有剧场舞台,而是在野外搭个台,或选择个土坡,站在上面就可以唱。那时唱歌也不像现在要做些艺术处理,要求把抗战情绪唱出来就行。有次唱《黄河颂》的团员得了疟疾,我代他上台演唱。舞台上,我唱得很卖力,已经唱得上气不接下气,仍然赢得热烈掌声,我也从中受到很大鼓励。”

1940年,严良堃开始以指挥之职带领孩子剧团在重庆公演《黄河》,这也是他指挥生涯真正开始。“其实,那时无所谓谁是指挥,为宣传抗日,孩子剧团成员一起唱歌,一起演戏,只要有关抗战的事大家抢着干,只要需要,随时登台。我指过挥,演过戏,跳过舞,刷过标语,还写过报道文章,几乎什么都干过,但最爱的还是指挥,最爱指挥的还是《黄河》。”

“战争年代,《黄河》是鼓舞士气的号角,今天它是对抗日战争的一种铭记,体现我们民族的气节,可以凝聚全世界华人。”一次,严良堃在马来西亚指挥演出《黄河》,演出一结束便下起大雨,观众走不了,台下观众就与台上演员互相拉歌,有位中年观众唱了首抗战老歌《保家乡》,严良堃过去跟他一聊才知道,这首歌是他爷爷教他的,他还会唱很多抗战歌曲。有位当地诗人即兴写了首诗,头两句是“《黄河》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我们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一次在美国旧金山,演出结束,华人华侨以咖啡代酒招待演员。他们说过去也看过中国艺术家演出,使劲鼓掌手都拍肿了,回去洗个澡美美睡上一觉。但看了《黄河》回去就是睡不着。中国百年多来总受人欺负,看《黄河》让他们感到中国人腰板硬了起来,民族自信心油然而生。

 

良师益友、受人爱戴的指挥家

近年来,严良堃因年龄原因虽已不能频繁出现在指挥一线,但他为中国合唱艺术事业发展及合唱队伍建设所作贡献将被永远铭记。时光飞逝,岁月悠悠,严良堃指挥生涯从14岁开始,至今他也记不清排演指挥了多少合唱作品。新中国成立后的记载可以看到:1959年他在我国成功指挥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合唱曲》;1964年他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担任千人大合唱总指挥;1981年他指挥中央乐团合唱队首演莫扎特《安魂曲》,又担任《中国革命之歌》总指挥之一……凡欣赏过严良堃指挥的人,无不为他随双手宣泄出的音乐魅力和强大艺术感染力所震撼、所折服。人们很难想象,他瘦削矮小的身躯,竟蕴含如此巨大威力,一根短短小棒在他手里那样挥洒自如,气度不凡,不仅观众难忘,合唱队员也能从中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激动。

作为老一辈指挥家,严良堃对艺术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口皆碑。他常说,只有平时练好基本功,舞台上才能游刃有余。因为他对人要求严格,很多人对其“严”的作风有所领教。就拿前面提过的合唱大师班来说,每次授课他总是先讲作品创作背景,再进入合唱“技术提升”环节。他为合唱团员一句句细抠作品,从音色、速度、力度到情感,一遍遍不厌其烦纠正、调整,甚至连每句唱词重音该放哪个字都明确告知。“旋律一样,唱词不同,处理时要注意重音落点不同,这样音乐才有抑扬顿挫感”。他认真地解释。

严良堃又不是没有乐趣或不通情理的人,工作之余他也谈笑风生。尽管很多人习惯地称他“倔老头”,这个看似褒贬参半的戏称背后,包含的是对这位老人的敬佩。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