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当你无法决策的时候,有一个思路就是:最坏的结果你是否能够承载? 把兴趣转化为能力,才有可能优雅转身,否则就只能华丽撞墙。 …… 本书由咨询师贾杰从十年的“行医”经历里甄选真实案例组成,涉及亲子、情感和精神追求等18个方面。从书中形形色色的来访者身上也许我们会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藏在自己心中的那些困惑和心结。跟着作者的节奏,慢慢抽丝剥茧,逐渐解开心底的困惑,我们将活得更加透亮而自在。 精彩阅读 70多岁中科院院士的心病 这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来咨询的故事。 2008年4月的一天,咨询室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也就是没有提前预约时间,自己找上门的来访者。 大约上午十点多,我从咨询室出来,看到前台等候区坐着一位老人,花白头发,精神矍铄,开始我以为是别的来访者的家属,于是对老人家微笑着点了点头。 因为规定不允许和其他咨询师的来访者或家属聊天,正打算转身离开,他叫住了我:“你是贾杰老师吧?” 我先是一愣,随即转身,说:“是我。老爷子,您好。” 老人试探性地问:“我能找你做个咨询吗?我心里难受。” 我一边朝他走去,一边问:“您不是陪其他人来这儿的吗?” 他赶紧说:“不是,不是,我是自己来的。我在网上看过你们中心的资料,也看过你的介绍。我之前打过电话,不过没有在电话里预约时间,不知道你现在方便吗?” “方便,今天上午的个案做完了。下午要到两点多才有,我们进咨询室聊聊吧?” 看到我答应了,老爷子很高兴,从沙发上站起来,跟着我往咨询室走。 到了咨询室,我请他坐下来,介绍了咨询相关的设置,并让他填了登记表,我们的谈话就开始了。 我一边收拾档案夹,一边拿出纸,做好记录准备。 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今年74岁了,是做物理研究的。现在虽然退休了,但是还参与一些大型的物理学研究项目。我这次来主要是想咨询关于我和妈妈的关系问题。” 我一边在纸上记下:74岁,物理,项目研究,妈妈;一边暗想,这位妈妈得多大年纪了啊。 老人继续说: “我妈妈今年96岁了,一个人住在河北老家的农村。我们兄弟姐妹一共有4个人,我是老大,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我和其中一个弟弟在北京,另一个弟弟几年前去世了,妹妹住在成都。大家都想接妈妈到城里生活,这样照顾她也方便。可是,她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农村,多劝几句,就会跟我们生气。我们不敢多说,家里的亲戚朋友,还有老家的街坊邻居,谁劝也没有用。好在,她身体很硬朗,一个人做饭、洗衣服都没有问题,自己还种一些菜。可毕竟是这么大岁数的人了,我们就想着经常回去看看她。” 我一边在纸上记下:96岁,独自生活,农村,兄弟姐妹4人,洗衣,做饭,种菜;一边在脑海里勾画出一幅图画:农村大院子里,几间大瓦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干净爽利,身体硬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自家菜园子里忙活着,享受着自己的时光。 我对老人说:“老人家身体好,自己照顾自己,不愿意给儿女们添麻烦,你们要多回去看望她,多尽尽孝心。” 听到这里,老人家一边点头一边说:“是啊,我们现在也都是爷爷辈的人了,我的孙子、孙女都上小学了。可是,问题就出在这儿,一到过年过节,一想到要回去看望她,我就难受,甚至好几天都睡不好觉,而且还没有办法跟别人说。” 老人的情绪开始变得激动,我感到很诧异,好奇地看着他,问:“怎么回事?” 老人叹了口气说: “刚才说过,我妹妹在成都,离得比较远,没办法经常回来。我和大弟弟在北京,经常回家去看看老母亲,给她买些菜,带些好吃的东西,或者帮她收拾收拾屋子。” 我边点头边说:“这样挺好的。” “唉。”老人又叹了口气,接着问我,“小贾老师,我问你,你见过农村老太太骂街吗?” 听到这儿,问题大概是什么,我差不多明白了。 我说:“不瞒您说,我从小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听过一些。不过,您问我这个干吗?” “你听过就好。”老人点头接着说,“我妈妈是这样的人,无论是我还是弟弟,包括一年可能回来两三趟的妹妹在内,只要我们一回去,不超过半个小时,也不知道怎么了,她就开始骂街,而且是那种咒骂,要多难听有多难听,用得是我们老家的土话,如果一字一句用普通话说出来,根本是不堪入耳啊!” 老人说到这里,眼泪都快流下来了。不过,从他略微颤抖的手臂来看,明显心里气愤大于难过。 我一边在纸上记下“骂街”,一边看着他。 他继续说: “从小到大我都没敢和她犟过嘴,因为她顺手抄起东西就会打我们。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弟弟和她吵了一句,她拿起擀面杖就给了弟弟一下,打得他胳膊肿了好久。妹妹胆子更小,每次住不了几天,就哭着坐火车回去了。” 听到这儿,我脑海中刚才的田园风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郭德纲讲的《丑娘娘》里钟离皇娘大战敌军的场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