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善超市里,长跑队的志愿者们刚刚整理好一批物资。 一群穿着运动衫运动裤的老伯伯老妈妈,一口气能跑上半程马拉松——不用为他们担心,他们年纪虽然都很大,但个个腿脚灵便。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群老人因共同的业余爱好走到一起,此后开始寻找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公益人格。他们共同管理起一家慈善超市,还承担起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一支老年长跑队是如何做到这些的? 以“趣缘”缔结 周末清晨,气温适宜,城市街头特别清静。 早上5时30分,虹口足球场门前,一群精神奕奕的老年人一路小跑着集合,沿着逸仙路、政立路、淞沪路一路慢跑至复旦大学,再原路返回至鲁迅公园。这样的训练坚持多年、风雨无阻,老人们早已养成了早起锻炼的习惯。 这是四川北路街道长跑队的老人们在训练。这支队伍成立于1980年,起初只有10来人,大多是附近社区里喜欢跑步健身的退休老人。逐渐的,越来越多的锻炼者加入进来,甚至有的家住宝山、浦东等地区。如今长跑队84名队员中,平均年龄65岁,年龄最大的已年近九旬。 穿着“青松马拉松俱乐部”队服的华骏琦老人,一看就是“专业级”跑步选手。“青松俱乐部”就是四川北路街道长跑队的前身,这套运动服已经陪伴老人多年。已有40年“跑龄”的他,1996年第一次参加马拉松赛,就跑完全程42公里,最好成绩是4小时10分左右。在参加过18次马拉松全程后,他因为超龄而不能再报名,老人一点也不觉得遗憾,自顾自地穿上装备,跟着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大部队跑半程。 高龄老人的热情,点燃了整支长跑队伍。61岁的范红芬是长跑队里为数不多的女性,她原先是骑游队成员,后来参加长跑,“跑得动的时候就慢跑,跑不动的时候就跟着走,家里人都说,我比以前显得年轻、气色好。”而67岁的薛将金也是队伍里的积极分子。他工作时体态发福、血脂超标,为了身体健康,他一退休就参加了长跑队训练。刚开始,跑上一小段路,他就气喘吁吁。现在,他已能顺利跑完常规训练全程。开跑以来,不仅瘦了一圈,血脂也正常了。 这些年,队员们先后将足迹留在了江西、大连、山东、西藏等地各项比赛中,在不停奔跑中收获健康和快乐,跑步已经变成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队长王震说,虽然长跑对每个人的意义不相同,但大家共同收获的财富很多。训练中遇到困难,队员们相互鼓励,分享各自心得。除了跑步,队员们还组织起了合唱队,参加各项公益活动。 一个以趣缘为纽带联结的群体,会自然而然寻找共同的价值取向,最终走向同一个目标。在这一点上,长跑队选择的是公益,大家找到了共同的公益人格。 一次5公里迷你马拉松赛,队员们全体充当志愿者,沿路维持秩序,为参赛选手敲章、送水等等。队长王震说,现在,队员们负责管理街道慈善超市,接收、发放物资并负责日常管理,许多队员还担任平安志愿者、义务宣传员等等,把许多时间和精力都贡献给了社区公益。 义务管理慈善超市 四川北路街道慈善超市,位于新广路296号生活服务中心旁一个不起眼的玻璃门里。每周一到周六上午,都会有2名长跑队志愿者在此值班,等待接纳物资、为困难户服务。值班表上,志愿者还留下家庭电话和手机。 记者看到,慈善超市面积不大,每件东西都摆放得井井有条。这里的衣服、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上千件慈善物资,都由志愿者分门别类地一件件整理,所有的衣服都按照尺寸、质地、颜色、穿衣的季节等等规整到不同的货架,方便困难户领取。 范红芬和汤美华自告奋勇担负起每周六值班的任务,这两位退休女士都是家里的主妇。范红芬说,有的志愿者住在宝山、来回骑车两个小时,都能坚持每周按时值班,自己家里近,老伴也可以帮着做家务,就选这么一个“最为难的日子”。汤美华和薛将金这对夫妻都是长跑队的成员,两人都很愿意多奉献一些。有时,居民打电话来,说家里有许多衣物和物品想捐到慈善超市,夫妻俩就会一起骑车上门取件,花上许多时间。 志愿者们拿着每月1000多元的“津贴”,一分钱都没有放进自己的口袋,而是悉数用作长跑队的活动经费。而队员们平时,也都养成了定期为慈善超市捐款捐物的习惯,如今,队员们开会的地点常常放在慈善超市,这里已然成了大家共同的家园。还有一次,队员们从虹口体育场出发,跑步近一小时来到市慈善基金会,捐出大家凑起来的1000元钱。 如今,许多街道的慈善超市正在向社会化管理和运营发展,管理部门正在从大包大揽中退出,由直接管理变为购买第三方服务,以行政监督方式取而代之。而如四川北路街道那样放手让一支团队参与管理的,却不多见。街道生活服务中心负责人说,多亏这群既负责任、又身体很棒的老人不计回报承担责任,他们希望培养更多这样的趣缘团队,来承接各种为民服务事项。 志愿服务“上瘾” “人年纪大了,图个什么,图的不就是身体好吗?身体好了,自然就想多多发挥些社会价值。”长跑队的老年队员们几乎个个都这么说,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注册登记的志愿者,在生活的社区里、在左邻右舍中间发光发热。 队长王震是川北街道有名的摄影志愿者,65岁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去年9月,街道为360对结婚60年以上的“钻石婚”老夫妻举办庆祝活动,并借着这个活动向他们居住了60余年的老宅公益坊作别。开过影楼的高级摄影师王震担任这次活动最主要的志愿者之一,承担为60多对老夫妇拍照的任务。 他放下手头所有事,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比如,自己制作电脑背景板,在老宅附近寻找合适的拍摄点,一次次为老人重拍、后期修片、制作镜框等等。 “这让我体会到许多快乐。”王震说,许多老人会拉着他聊天,告诉他相识相知的故事,以及成家立业、养儿育女的艰辛。有对老夫妇让王震印象很深,他们在公益坊居住了63年,丈夫将妻子的名字改成和公益坊气场相符的“陆依萍”。巧合的是,若干年后,由琼瑶小说改变的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女主角也叫这个名字,而这对老人也有一段类似“情深深雨蒙蒙”的爱情故事。 做公益也会“上瘾”。王震还参加街道每月最后一个周六举办的义务便民服务,收取很便宜的费用为老人拍证件照和生活照。他带动了不少长跑队队员,大家都会发挥各自所长参与服务。 如今,这支团队因为凝聚力强、爱做好事而声名远扬。有家敬老院正在与他们接洽,希望他们今后带着敬老院老人一起外出活动,用老年人服务老年人的方式,让长期住在敬老院的老人开心开心。队员们对这个合作很感兴趣,今后,他们做慈善公益的战线将拉得更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