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在美国科技界享有较高的地位和声望,但生活中崔琦却十分低调和谦虚。他说话轻声慢语,脸上永远挂着慈祥的笑容。谈及家乡河南,他的心里总是充满深情和眷念。 母亲严管下的聪颖少年 今年76岁的崔琦,出生于河南省宝丰县范庄村一户农家,母亲王双贤生他时已年满41岁,父亲则已满45岁。虽然中年得子,但出生大户且深明事理的母亲没有娇惯这个儿子,在学习和生活上对他要求十分严格。 崔琦6岁时上学,第一天说什么都不肯去,先推说肚子痛,继而又说头痛,但他的母亲不为所动,严厉斥责,崔琦只好从命。此后,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崔琦不仅上学风雨无阻,而且学习成绩十分优异。 假期里,母亲还让崔琦帮家里干活。农忙时让他帮忙在地里施肥、锄地、浇水;农闲时让他给家里的牛、毛驴割草,或是到附近小树林里捡柴火。他的母亲深知,人必须能吃苦、爱劳动才行,否则长大后就会一事无成。 崔家的家规严在当地是出了名的。一次,崔琦被母亲罚跪在墙角的煤渣上,原因是他被人举报和同学一道偷了邻居的菜瓜。其实,那天崔琦根本没有偷瓜,只是和偷瓜的同学在路上碰到而已。当时他见母亲正在气头上,便没有说明真相,而且他认为母亲这样要求自己也不是坏事…… 崔琦的智商高,年少时即有体现。一次村里丈量土地,村长叫他去帮忙。别人都是量一下记一下,可崔琦是只看不记,量地的人喊:“驴儿(崔琦的小名),你记了没有?”崔琦回答:“你只管量吧,俺心里搁着呢。”等几块地量完了,各块地的亩数他也一一准确地报了出来。村里的老会计不放心,又重新算了一遍,结果与崔琦所报分毫不差。
1949年,崔琦高小毕业。由于当地没有中学,他只好辍学在家,一边帮父母干农活,一边在村里的妇女识字班当代课教师。由于他讲课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受到大家的欢迎,被尊称为“小先生”。 崔琦上面有三个姐姐,但都在外地工作,他本需要留在家里伺候双亲。但为了儿子的将来,母亲王双贤毅然托人把他送往香港读书。1951年秋,崔琦临行的前几天,母亲为他赶做了一件黑棉袄、一条蓝棉裤、两套内衣和几双鞋袜。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分别,竟是永诀。 刻苦钻研获得诺贝尔奖 1951年,崔琦辗转来到香港,进入培正中学就读。初来乍到,他面临很大的语言关——不但要学会拗口的广东话,还要学会英语。由于交流不便及生活艰难,加上思念父母,崔琦曾两次写信要求回老家,但被母亲严词拒绝。 培正中学是一所双语并用的学校,课本用中文,授课用英语,这种教学方式让崔琦受益匪浅,英文进步很快。他后来回忆说,华人研读科学应该中英文交错使用,才可兼容并蓄,收到真正学习之效。只懂得中文会令科学家无法追读最新的科研报告,而完全放弃中文却是舍本逐末。 在母亲的不断鼓励下,崔琦开始打消回家的念头,努力学习,刻苦求知,成绩总是名列年级前茅,每年都获得学校的奖学金。1958年,崔琦考入美国奥古斯塔纳学院学习,毕业后又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后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求学中,崔琦有一大爱好,就是每天坚持看报。无论是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还是艺术、体育等方面的消息,他都不放过。为此他曾自嘲:“我什么新闻都爱看,但不是所有的都看得懂。”正是因为拥有宽阔的知识面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他的思维十分活跃,脑中经常涌现出新想法、新念头。 1967年,崔琦进入美国著名的贝尔研究室工作。当时,他十分喜爱做物理实验,不仅全身心地投入,还四处奔波寻找实验场地。1982年,崔琦来到普林斯顿大学工作并担任电子工 于一般人而言,物理学习枯燥乏味,但崔琦却能从中发现乐趣。他说:“能随心所欲地设计新模型,制造一个个用钱都买不到的新产品,那种满足感难以形容。”每当研究遇到困难时,他一般会说:“外面天气很好,到外面玩玩再回来,不要压着自己钻牛角尖,松弛一下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最难忘的是乡情 虽然一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崔琦也有心中的痛楚。早在美国奥古斯塔纳学院求学期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为了不耽误儿子的学习,母亲对他隐瞒了此事。1968年,他的母亲驾鹤西去,两年后大姐也不幸去世,他都没能守在他们身边尽孝,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1998年,崔琦在获得诺贝尔奖后,曾有人问他:“如果你12岁那年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面对提问,崔琦流泪了,他给出了一个让人动容的回答:“如果我不出来……我的父母就不会那么早死。” 早在1979年的盛夏,崔琦应中国科学院的邀请,回到了阔别28年的祖国。他在距北京大栅栏不远的一间平房里,探望了大姐夫王雪邨,并在大姐的遗像前深深鞠了三个躬。他动情地对大姐夫说:“当年我去香港就是从你们家走的,要不是你和大姐资助路费,恐怕我是没有机会外出求学了。没想到我姐年纪轻轻,就病死在湖北的‘五七’干校。” 从此,崔琦每隔三五年都要回祖国一趟。每次回来,他都详尽介绍国际上物理学的最新研究热点,建议中国开展二维电子系统物理和低维量子体系物理的研究。2003年,崔琦还应邀在中科院物理所设立“崔琦讲座”,每年由他负责在世界范围内邀请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或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来物理所进行短期访问和学术交流,同时对物理所的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和评估。 崔琦也一直思念着故乡。1982年他到北京讲学时,本来准备回家乡看看,但由于时间紧张未能如愿。2007年4月,崔琦还出资35万元人民币,在家乡范庄村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学。
2014年4月,崔琦偕家人回到了河南宝丰县范庄村。在家乡,他不仅参观了故居和自己捐建的希望小学,还和乡亲们亲切交谈。在浓浓的乡情中,他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编辑/徐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