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登录注册老干部之家

五老风采——马传智

2015-4-28 10:53| 发布者: 威海市委老干部局| 查看: 587| 评论: 0

摘要: 让一百多名残疾儿童奏响生命之乐 ——环翠区政协退休干部马传智的事迹 今年74岁的马传智是个一辈子和民族乐器结下不解之缘的音乐人,更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优秀典范。 马传智出身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对音乐有着异乎寻常 ...

让一百多名残疾儿童奏响生命之乐

——环翠区政协退休干部马传智的事迹

 

今年74岁的马传智是个一辈子和民族乐器结下不解之缘的音乐人,更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优秀典范。

马传智出身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对音乐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凭着自己的勤学苦练,他先后学会了二胡、箫、笛子、坠琴、竖琴、三弦、笙、唢呐、古筝等多种民族乐器,甚至西洋乐器中的单簧管,他也能熟练演奏。马传智先后在威海吕剧团、威海文工团、威海京剧团工作过。他写过歌词,剧本、小品,并在省级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过戏剧评论。从走上音乐道路至今的50年里,经马传智移植、谱曲、改编的大小剧本达100多部!

1993年马传智从环翠区政协退休后,便一直从事民族器乐的儿童教学工作,十几年来,经他培养过的学生达200余名,其中有100多名成为业余演奏能手,多人考入大中专艺术学校。

然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马传智非常有爱心。胜利社区有个叫杨帆的女孩因为智力残疾不能入学,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马传智了解到这个孩子的不幸时,心里很着急。于是,在他每周安排得满满的课程中又加了一堂特殊的课,那就是每周二下午4点他要单独教杨帆学习拉二胡。正常孩子学一遍就能掌握的知识,她要教十遍还可能学不会,坐在旁边陪练的家长都着急了,而马传智却总是笑呵呵地耐心启发孩子,直到她掌握了为止。在马传智手把手的精心指导下,杨帆顺利地通过了中国民乐一级考试。看到孩子的进步,杨帆的父母由衷地感叹道:“是马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20076月份,马传智教残疾孩子杨帆学拉二胡的事迹在威海广播电台“手拉手”节目播出后,深深感动了乳山农村一个因车祸导致下肢瘫痪的男青年王川利,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通过媒体找到了马传智的电话,恳求学习拉二胡。马传智了解了王川利的不幸遭遇后,又毅然接收了这个特殊的学生。得知王川利家庭非常困难,马传智还自己掏出300元钱为他买了一把二胡。每半个月他就坐着公交车,踩着弯曲的山路到乳山农村去一次,教这个男青年学习二胡。 由于身体的原因,王川利不能总是坐着,于是马传智又教给他躺着吹笛子,并将自己一支心爱的短笛送给了王川利。当清贫寂寞的农家小院第一次传出悠扬的乐曲时,王川利的父母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虽然帮助残疾人学艺非常辛苦,但是杨帆和王川利的进步给他们自己和家庭带来的那份喜悦,也深深感染着马传智,他决心为更多的残疾孩子和家庭带来希望。当得知威海市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没有开设民乐教学课程时,马传智又义务当上了这个学校的民族器乐老师。每周二和周五上午,他要坐着7路公交车到离家七、八里路远的威海特殊教育学校上课,手把手地教这些孩子学习乐器。有时哪个学生的乐器坏了,他为了不耽误学生下次上课使用,就抽时间到处去购买零件,再回到学校修理好。经过近一年的刻苦训练,他很快就组建了一支22人的残疾人乐队。20089月,在英国代表团来威海特殊学校进行友好交流时,马传智指挥他刚组建的残疾人乐队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这让英国代表团感到非常惊讶。

马传智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自己有生之年将民族器乐的声响传得更久更远,让更多的残疾儿童奏响生命之乐。在建国60周年之际,他和他的学生们共同举办了一场 “马传智民族器乐十五弄音乐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009年和2010年马传智分别荣获“威海市十佳银龄老人”和“环翠区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当周围人对马传智助人为乐的行为表示赞许时,马传智只是笑着说:“我能够尽自己所能帮助这些残疾孩子学习一技之长,为家庭带来一份希望,为社会减轻一点负担,我心里感到十分欣慰。”这普通的话语里蕴含着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呀!

向冷I��pZP�`来。这样,既弱化了作文的难度,又强化了教育的深度,培养了孩子对作文的兴趣,又启迪了孩子们的人生志向。

邹玉书创办“温馨社”七年来,经他亲手辅导的学生有100多人,有小学三、四、五年级的,个别也有初中的。“温馨社”最多能坐20个人,他的“学生”一般保持在十八九个。每周星期日下午开课,组织孩子们活动,讲评上周的作文,布置下周作文题目。近七年来,如此循环往复,邹玉书共辅导孩子写作文128篇,包括《青蛙跳出井口》、《龟兔第二次赛跑》、《几十年以后的我》、《帮妈妈洗脚》、《假如我是一位市长》、《不让孩子玩好不好》等等,渗透着理想、志向、道德、智慧、性格、毅力、孝道等方方面面的教育。他亲手批改的作文,共计接近20000篇次,累计有8000多万字,平均每年100多万字,写下的批改作文记录有10大本。经他辅导的孩子们的作文,参加由中国少年作家记者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教育杂志艺术社等6个单位举办的“全国手拉手作文大赛”,共获得一、二、三等奖44篇,在全国颇有名气。

在邹玉书的“温馨社”里,有一个叫张鸥文的小女孩,原籍莱阳,随做窗帘的父母迁来环翠区。在莱阳时父母曾送她进过收费的作文辅导班。但她一见作文就烦,一进班就想溜。随父母迁来环翠区以后,父母慕名把她送进了“温馨社”, 邹玉书的作文辅导方法吸引了她,他和作文产生了感情。从此以后,学校的网络上常有张鸥文作文,凡是有评奖的她基本都没有拉下。父母亲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他们又把自己亲友的四个孩子介绍到“温馨社”里,“温馨社”名气进一步扩大。

邹玉书创办“温馨社”,不仅分文不收孩子们的钱,不接孩子们家长的礼,而且他还要贴上不少钱。比如,批改作文的纸墨笔,清明扫墓的小花篮、慰问“暖巢老人”的小礼品,优秀作文的小奖品,七年来至少也贴上了三、四千块钱。目前社会上办班收费的不算怪事,邹玉书能收不收还要倒贴,这是何等思想境界,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们校外生活的丰富多彩,邹玉书付出了智慧、付出了心血、也付出了金钱。但在他看来,这是幸福的,也是值得的。身患癌症的邹玉书,如今已75岁,是他得知自己患有癌症的第18个年头,但他似乎越活越年轻,完全不像身患绝症的样子。邹玉书毫不讳言地说:他认识的和他差前不后同期得癌症的,差不多都走了,可我还没走。为什么呢?他自问自答:“我教给了孩子们知识,孩子们挽救了我生命!”他这话,是发自内心的,也是震撼人心的。

他还说:有了“温馨社”的孩子们陪伴我,我的奋斗目标是80岁!“温馨社”孩子的家长们,社区里熟悉邹玉书的人们,都说:他会超过80岁的!这或许会成为现实,或许是人们的祝愿和期盼。


支持

反对

无所谓
1

点赞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老干部之家

工作

动态
党支部

文件下载
意见直通车

老干部志愿者

博客

服务

旅游 文化

老年用品

全国老年期刊联盟

社团

摄影  诗词

书画

资源库 山东兵

视频

互动

活动 话题

论坛

老教育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