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在山东省平原县一农户家里,住着一位老人和他的小孙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带着他的小孙子,摇头晃脑地读着《诗经》《春秋》《三国志》等古籍,书声琅琅。 一天,小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道德经》,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有时,我似乎理解了一丁点儿,可是一合上书,脑袋中又立刻忘记了。这样去读这些书会有什么收获呢?” 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满脸沧桑的爷爷。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说完让孩子再试了一次。 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完了。他对爷爷说道:“用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 “你真的认为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微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连提手也变得更加光滑亮泽了。“孩子,这和你读古典书籍一样,你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诵时的气氛,它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 这个孩子记住了这句话。后来,他一直本着这种信念,终生与书籍为伴,不断进取,最终成为我国国学的泰斗——他就是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 晚年任老在总结自己求学心得时,时常提及这个事情,并感叹道:“那些语句,即使你未曾记住一句话、一个字,却依然会感染你,让你受益终身。因为,它会让你的心灵如泉水般清澈、纯净。悄然无声中,你创建了一片完全属于自己的纯净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