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靳生禾从山西大学离休后,开始了他人生中又一段重要的历程,他克服所有的困难,投身于山西古战场的考证与研究,历尽千辛万苦,结出数十项骄人的成果,被学界誉为“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第一人”。又于2014年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受到中组部的表彰。 岂因祸福避趋之 在一次军地两方学术讨论会上,靳生禾与两位将军邂逅,得知他来自山西时,两位将军不约而同地对他说:“山西有最多最典型的古战场,一直都没有去得到挖掘和考证,甚为可惜。”他们建议靳生禾试一试。 “一石激起千层浪”,靳生禾被两位将军的一番话打动了,他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在做与不做之间徘徊过。一边是他的两个顾虑:冷兵器时代,战争都集中在地形、地貌比较艰险的地方,如今更是渺无人烟的断崖残壁,其艰险可想而知;古代战争中,没有留下将士的有关实录,更无随军记者,所以有关史料极缺,如今钩沉稽古可谓极度困难。一边是,自己是一名山西的学者,更是历史地理学者,对山西古战场的考证责无旁贷,是不能回避的担当,不能推给别省的同志来做。最后,责任和担当占了上风。靳生禾以前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座右铭表明了自己的决心。他从收集史料开始,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检索各种历史文献,将山西古战场上800多次战争及280多处古战场均编了号,制作了上千张卡片,1992年,他联合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谢鸿喜先生,开始了漫长的野外考察之旅。 靳生禾早年毕业于汉语言专业,上世纪60年代,他开始主攻中国古代史,兼考古学,80年代初,又主攻历史地理学,这些都为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事山西古战场的考察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初的那几年,靳生禾考察用的完全是自己的离休金,有不理解的人数落他:“世上哪有这么傻的人啊,不但一分钱都不挣,还要搭上自己的工资,整天尽往山上爬,往野沟里钻,也不知图得个啥”。这些风言风语都无法动摇靳生禾的决心。他回答说:“山西的问题就要由山西的学者自己来解决,我不干,谁干?” 历尽艰辛终不悔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多发生在地形、地貌险峻的地方,这给古战场考察者带来了很多的考验。 考察雁门关时,曾经发生过惊心动魄的一幕。有一天,靳生禾和谢鸿喜想爬到一段古长城的顶上去考察。于是,他们俩一前一后向上攀登,由于经验缺乏,他们爬着爬着,爬到了一段坡度近80度的陡坡上,没了路,只能四肢着地,一点儿一点儿往上爬。谢鸿喜担心靳生禾年纪大了,体力吃不消,爬一阵就回头看看他。没想到,一向温和的靳生禾大声喊起来:“不要回头,一直往上爬,你要再敢回头,我就不爬了。”两人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山顶上又正刮着8级大风,稍不留神就会被吹到万丈深渊,两人只好用手指抠着砖头缝一寸一寸往前挪,好不容易才到了安全地带。休息的时候,谢鸿喜好奇地问靳生禾:“你平时可是个好好先生啊,今天为啥发那么大的火呢?”靳生禾拉着谢鸿喜的手,告诉他:“兄弟,爬高的时候往回看,最容易头晕,一头晕就容易出事,这荒郊野外的,只有我们两个人,我要是出事了,还有你能回去通个风报个信,你要是出事了,就剩我一个老头子,那咱俩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啊。我当时忍不住吼你,兄弟你不要放在心上啊。”一席话,说得两位铁骨铮铮的男儿都禁不住潸然泪下。 为了揭开长平之战的全貌,为了查清赵国主帅廉颇的存粮基地及幕府驻地,靳生禾和谢鸿喜在高平的大粮山、七佛山上等地一天徒步 他们还多次从山崖上滑落下来,所幸的是没有伤亡。 硕果累累尽开颜 艰辛没有阻挡住靳生禾前行的步伐,却让他尽情体验了经历风雨之后见彩虹的欣慰。 从1992年开始,到2013年,在离休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靳生禾先后发现了东周古雁门关遗址、高平战国长平之战遗址等。他们对雁门关的考证,让雁门关的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成为史学界率先发现东周古雁门关遗址的人。新华社对这一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春秋战国时代雁门关遗址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这一古战场的旅游价值,而且有助于我国千百年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研究。” 沁县的铜鞮宫,也是他们考证出的一处遗址。铜鞮宫是春秋时代晋国的一处行宫,代表了当时列国最高水平的建筑,但是,长期以来找不到遗址,靳生禾根据文献资料,多次前往沁县考证,最后从发现铜鞮宫残垣及春秋瓦当等诸多遗物中,终于确定了铜鞮宫的遗址。 我国历史地理文献十分丰富,但是学界这一方面的研究却是个空白。针对这一现状,靳生禾经过多年的研究,出版了《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这本书已被全国许多高校史、地专业作为教材或指定为研究生攻读学位必读书,并被收藏于国内各大图书馆及海外多所著名图书馆。另外,靳生禾出版的专著还有《旅行家法显》《长平之战》《中国古代的变法》《山西地理的战略地位》《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合著)《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等学术专著,发表相关论文100多篇。靳生禾离休后的科研成果真是大放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