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善待执手一生的感情

2012-4-22 18:32|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108| 评论: 0|原作者: 李建茹 |来自: 老干部之家—家庭健康

摘要: 生活案例一:寂寞的“老顽童” 老刘是大院里公认的一位有热情的老人,经常看到他和邻里街坊在一起开心地聊天,不论和谁都能搭上几句话,一旦话题投机,便是谈笑风生,大家都觉得能遇到老刘会给自己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

生活案例一:寂寞的“老顽童”

    老刘是大院里公认的一位有热情的老人,经常看到他和邻里街坊在一起开心地聊天,不论和谁都能搭上几句话,一旦话题投机,便是谈笑风生,大家都觉得能遇到老刘会给自己带来一天的好心情。就是这样一个人见人乐的开心老人,却不愿意和老伴交流,用他自己的话说:老两口面对面经常是“无言以对”。老伴是一个文静的知识分子,喜欢居家看书,喜欢独自散步,喜欢一切安静的事情,唯独不乐意看到老刘在家中“忙前忙后”的样子,不愿意听他的唠叨,更不要说和能言善辩的老刘“侃大山”了。在老伴看来,老头子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顽童”,一刻也不能消停。

    于是,老刘就这样经常“被安排”出来活动,他也好像习惯于自己找人、找话题、找“乐子”,用这种消遣方式打发寂寞的时光,说够了、玩累了,再回家和安静的老伴相伴。老刘说,原来上班时间匆忙,不觉得时间空余,也不觉得和老伴无话可说是个问题,但退休后,对外不再有事可做,家里这种不和谐的感觉就明显了,好在自己能适应。说这话时,老刘还是一副乐天派的样子,可他心里,或许还是多少有点无奈吧!

生活案例二:琴瑟不合的尴尬

    一次退休人员聚会,我遇到许久不见的范姐,乘车邻近座位给了我们一次交谈机会。范姐说遇到我这个从事心理专业的人不易,话题便不由自主地转到自己与丈夫的关系上。我比较熟悉这对夫妇,虽说他俩性格不同,但感情基础还是蛮不错的。言谈中,范姐说丈夫年岁大了之后不如以往厚道宽容了,变得爱较真、爱挑剔,凡事总要理论一番,总是与自己的想法相左,弄得家庭气氛有点不和谐。范姐说为了缓和紧张气氛,她不得不主动联络昔日老友经常外出走走,换换空气,换换环境,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换换心情。范姐说自己不明白,为什么两口子老到该相依为命的年岁了,反倒如此话不投机了,不得不用躲避的方式应对尴尬的关系?

心理分析

    其实,夫妻发生争执时暂时分开,可以避免双方继续”针尖对麦芒“,是缓解情绪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后面没有缓和关系的表示,没有向对方传递出你的关注和温暖的话,估计对方会更加不满,并不能真正和解。通常夫妻一方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另一方的态度做出解释,然后针对其态度做出反应。比如说:丈夫感觉你离开仅仅是为了不和他争执,不过是临时采取息事宁人的一种方式,这样想,他可能就会消消气;但是他如果认为你的离开是出于厌倦而躲避的话,或许他就很难接受自己在关系中”被抛弃”,就会更加愤怒,你回来之后看到的是更加不对劲的情绪状态。

    面对家庭中一方的”不通情达理”,另一方需要静下心来重新感受一下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好好梳理一下夫妻感觉,就可以找到关系不顺的症结。因为每个人对伴侣的脾气秉性最为熟悉,最清楚用什么办法能够舒缓关系,改变最终还得指望自己,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吧。

前面两个案例就像是众多老年家庭生活的一面镜子,不少家庭都是以这种模式生活着,延续着再平常不过的夫妻感情。我觉得,案例中的两对夫妻已经习惯于以自己多年来习惯的状态和另一半“共存”了,尽管有一些不合拍,但能生活下去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适应。想想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繁杂琐碎,就像是“一地鸡毛”,说不清,道不明;一生中发生在家庭里的磕磕绊绊,永远无从论是非、判对错。对于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夫妻们,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老人身边的那个伴儿或许就是他()的一个影子,活着时围在身边转,时常碍手碍脚,少不了吵上几句怄怄气。可一旦老伴不在了,“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无人说话,无影相随的日子是多么的寂寞冷清啊。

据报道,国外的心理学家曾经对年轻夫妇和老年夫妻进行过调查,研究结果却是结婚时间越长,夫妻之家反倒越陌生,而婚后两三年间,才是夫妻最渴望交流,了解最透彻的时段。看来,肯于相符交流才能让两颗心的距离靠近,而不是依赖时光的打磨让彼此更为了解。这种结论实际上也是给我们一种提示:一旦爱情融入于忙碌琐碎的柴米油盐之中,当爱情悄然地演变为亲情之后,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无需修饰的时候,怎样经营爱情,怎样润色婚姻,在争执不满中学习和摸索,夫妻之间的“功课”就开始了。

”就开始了。

心理处方

    从恋爱激情到步入婚姻,双方经历着自己所能营造的诸多浪漫,最初的感情往往都美妙得出奇、感动得落泪,正是这些美好的情景和记忆让人们基本不去设想未来婚姻”长途跋涉”中会有多少艰辛和感慨,不去思考怎样经历人生最漫长的考验——在有生之年去实现执手一生的诺言。在这一生中,夫妻要把自己对亲密关系的种种期待、幻想转变成现实,而“现实版”中不仅有温馨、幸福,也会有矛盾、冲突和不如意,甚至可能要经历大喜大悲,乃至终了大失所望。这个过程毫不客气地检验夫妻双方是否有心理准备去接受(承受)对方大大小论是在乎双方的相似性,还是看重双方的差异性,婚姻形式上是在寻找共同生活的另一半,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理想中的自我,而未来的他或她就是另一个符合自己心愿的人,是心中构想、心理满足,甚至通过努力塑造的“另一个自己”。也就是说,婚姻中的伴侣是你心中的“另一个自己”,于是爱对方就成为爱自己的一部分,要求对方什么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虽然人们理性上清楚地知道夫妻不可能完全“步调一致”,但还是期望着被对方理解与配合,甚至通过各种办法要求对方,做着试图改造对方的种种努力,有的人甚至为此不遗余力。

    穷尽一生精力去改变另一方,结果会怎样呢?有一种可能,就是夫妻中有一方的人格力量比较大,不可动摇,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对给对方以善意、关注,用智慧、幽默化解不良情绪,这种方式和心境会或多或少地感染对方,并以良性模式在夫妻之间互动起来。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