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回忆
孙玉钢
在荣成山沟长大、从来没看见、更没坐过汽车的我,于1965年考入交通部济南交通学校(现山东交通学院)。毕业后分配在烟台汽车运输总公司工作。期间我参加了四川大巴山大三线重点建设,经历过交通行业全面质量达标创优,组织过山东省乃至华东地区质量现场会等工作,所在单位单车利润列全国前茅,受到国家、省、市多次嘉奖。 1991年3月,我被任命为威海市汽车运输总公司总经理。从地级市成立到1997年前,威海公交公司归属汽车运输总公司管辖。我刚接手运输总公司时,威海只有4条公交线路,没有出租车,市民上班只能靠步行和骑自行车。为适应地级威海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在资金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当时公交公司的主要领导,千方百计地与厂家谈判协商,采取从生产厂家先提车,再分期付款,借鸡下蛋的办法,硬是用总公司每年只能拨给的120万元买车钱,将公交公司快速发展壮大起来,至1996年8月我离开运输总公司时,全市就已开通了21条公交线路。同时,我们在1路公交线路上投入使用了旅游观光双层大巴车,这是江北城市的第一家,为威海这个海边小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记忆最深刻的是当年山后的山东村开通公交车时的情景,那是一个地处偏僻的小渔村,村里的百姓到市里,只能步行或从海上坐船,交通极其不便。通车那天,村里80多岁的老大爷、老大娘们都出动了,敲锣打鼓流着眼泪出来迎接出席开通仪式的有关领导,老百姓那种真心实意的感激之情无法用语言形容。 90年代初,出租车在威海还是个新生事物。为方便市民出行,运输总公司成立了小汽车出租公司。因为资金短缺,我们尝试用市场经济的办法,通过民间融资来发展社会交通,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总公司只给了25万元开办费的情况下,当时小汽车出租公司的领导用心操办,威海“黄的”得以诞生。我们出台的政策是买车加线路只需7万元就可开上一辆黄的出租车,而每攒够买10部车的钱,我们就到天津厂家去取一次车。炎热的夏天,气温达到30多度,当时公司的张经理带领司机师傅们经常披星戴月地赶路,一路吃睡在车上,屁股都长了褥疮,没一个叫苦喊累的。就这样周而复始,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威海的小汽车出租公司的汽车就发展壮大到300多辆。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当时市领导曾动用40辆新的出租车,组织了一次到乳山送书下乡活动,场面很是壮观。 1998年1月,在特殊的历史情况下,我又被任命为威海市地方铁路管理局局长。干了一辈子汽车运输行业的我,突然要转行从事铁路工作,尽管一开始有些担心怕干不好给领导脸上抹黑,但我没有退缩,而是有的放矢,立即投入了工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大胆提出了开通到北京的旅客列车、修建威海火车站、对桃威铁路进行扩能改造、全线更换新钢轨、修建至威海港的铁路专用线、实现海陆联运等设想。 我现在回忆起当年跑北京列车开通的事,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在威海修建铁路,是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是威海几代人的梦想,开通进京列车更是威海人民梦寐以求的事,但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极不容易,用国铁青岛分局王松廷局长的话说“想通北京车比登天还难”。但威海人就是不服这个软,定下的事就一定要干成。这离不开威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当时分管铁路的市领导带领我们一起公关,市里主要领导多次出面协调,铁路局也专门成立了一个班子,明确分工,分头落实。我们局里的干部职工,有的负责跑线路审批,有的负责跑资金,还有人负责铁路线路改造和威海火车站建设,全局上下整体联动,一环扣一环。 北京车开行的审批手续是一项十分繁琐而复杂的工作,按济南铁路局领导的说法,国铁新开通一条北京线路也需要几年的考察论证才能批下来。威海市政府申请开通威海至北京旅客列车的文件要经过国铁的道道关口,首先得做通青岛铁路分局的工作,得局长签字盖章后,再到济南铁路局找局长、分管副局长,组织专家进行评估论证。在济南铁路局几经周折,经局长办公会多次研究才获通过,最后签字这一关是我们跑到济南市立医院找到正在输液的刘局长给签的。最难的还是跑铁道部的批复,当时正赶上搞“三讲”,市里主要领导走不开,不能亲自带队前往,经请示,由市长助理刘景春同志和我们一起去北京。在最炎热的七月中旬,我和刘景春同志一起来到铁道部二楼,想面见分管运输的部领导,当时他正在开司级干部会。我提前安排了铁路局的两位同事在部领导办公室斜对门的秘书办公室守候,一旦会议结束,马上通知我们。下午等了三个多钟头会还没散,我和刘景春同志在走廊拐弯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满头大汗,累得都快站不住了,刘景春同志胃还不舒服。这时我派去守候的同事向我报告,部领导今天正在处理南方铁路的一个大事故,批文的事可能没戏。于是刘景春同志商量我,先去国家计委一趟,跑跑资金的事,我俩就坐出租车离开铁道部,守候的人员继续守候。刚离开铁道部不到十分钟,守候的同志打电话给我说部领导散会了,要接见我们。这时出租车要调头还要过天桥,怕时间来不及了,于是我付了车费,领着刘景春同志违章从马路中间跃过隔离栏,跳到马路对面又重新打了一辆车跑到铁道部,身上的衣服全湿透了,头顶上冒着大汗,就这幅模样见到部领导。我们的举动把他感动了,就这样把开通北京旅客列车的文给批了下来。事后听说部领导在全部司级干部会上还说起这件事,让国铁的同志向威海地方铁路的同志学习。 光跑下来线路还不行,要通车还得购买机车和车体,还要修建火车站及广场。在寒冷的冬天,市政府分管领导带着我和铁路技术人员去唐山客车车辆厂和长春客车车辆厂考察新车体。记得去长春考察时,一下飞机零下29度的气温,整个人都冻僵了,还是厂方给我们每人提供了一件棉大衣,才渡过了难关。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最后选定了唐山客车车辆厂生产的25G型空调车,共18辆,总造价3200万元。机车则经过比对,最后选购了2台大连机车车辆厂生产的东风4B型内燃机车,总造价800万元。而当时市政府只给了200万元,我和局里的9名同志拿着其中的100万元在机车厂软磨硬泡,最后终于获得厂方同意,剩下的钱等通车挣了钱再慢慢还。1998年购进的机车,直到2004年才全部还清了余款。 威海火车站的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为保工期,边设计图纸,边开工建设。图纸设计完成后,为赶时间,由我们带着专家去济南南郊宾馆找到正在那里开会的市委主要领导请示汇报,现场论证,最后拍板确定。工程建设过程中昼夜加班,总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的新客运站仅用了100天的时间就建设完成,赶在北京旅客列车通车前正式投入使用。 经过不懈努力,攻克了一道道难关。2000年10月21日,威海至北京的旅客列车正式图定运行,是全国第一家开行进京旅客列车的地方铁路,为此威海市地方铁路管理局被铁道部中国地方铁路协会授予“进京快车首创第一”荣誉称号。威海市委、市政府为北京旅客列车开行,在北京铁道大厦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从中央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均出席了发布会。当坐在新闻发布会主席台上的那一刻,我心潮澎湃,为能为威海人民又干了一件大好事而感到无比的欣慰与喜悦。 回忆近40年的工作经历,一个个难忘的日日夜夜,一桩桩、一件件往事历历在目,有辛酸、有苦楚,但更多的是欣慰和幸福。欣慰自己没有虚度时光,欣慰自己没有辜负上级领导的期望,欣慰自己为威海的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尽了心、出了力。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为威海人民做一些好事、实事,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作者退休单位:威海市政协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