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难忘鱼水情
张书文
我叫张书文,今年75岁,已离开工作岗位15个年头了。今年在全市离退休干部中开展“我与群众两三事”主题征文活动,使我想起近40年在职生涯中与群众相处的那些往事,不思量自难忘的鱼水情让我彻夜难眠…… 1965年,25岁风华正茂的我,从教师队伍中抽调到县社教工作队。经过集中培训后,分到由当时文登中心医院业务院长刘崇远任组长、解放军干部3人、商业干部1人、教师2人、知青1人组成的8人社教工作组,大卡车一路颠簸把我们送到离城区10多里路四面环山的文城公社口子后村。 “毛主席派人来,贫下中农笑开颜……”整个村庄上空还回荡着迎接我们的歌曲,我们就分别安排在四户贫下中农家住下,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与群众“三同”的农村生活。 白天我们与社员一起参加劳动,夜晚我们走家串户了解情况。近200户的村,经一周时间,我们对村情、村貌、经济状况、干部群众的政治思想面貌有了初步的了解。社会主义教育全面启动后,我们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依靠贫下中农,全面对干部群众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理顺村级经济,摸清“四不清”状况,发展集体经济,提高社员的生活水平。经过一年的努力,该村的政治、经济、干群关系和社员们的精神面貌都有了显著的改变。在村北小山顶上,修造了一处圆形的大口井,雨季接水,旱时灌溉;村东头的涝洼处建了一处扬水站,解决山坡土地的浇水问题;山沟的零碎小块地整成了整齐的梯田,种上了30亩果园。这一年我们除了开会时间,几乎天天都和群众一起劳动。晚上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和开展各种活动的时间,8名社教工作组的成员,分别在8个生产队组织群众学习文件,讲党的方针、政策,查摆村里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的建议。 为了活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每天都拿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干部群众学文化,开展文体活动。由解放军工作队员负责组织全村青年、民兵,开展体育活动和军事训练;由我与另一教师队员负责组建文艺宣传队和每周换写村里的两块黑板报,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的节目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黑板报及时宣传党的政策和该村的好人好事。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争做好人好事蔚然成风。我们的组长刘崇远同志以自己的业务专长,在业余时间为全村群众看病,全村男女老少几乎都找他把过脉看过病,不少群众经刘院长诊治治好了多年不愈的难病,受到全村干部群众的欢迎。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开展各项与群众利益相关的有益活动,工作队与群众结下了鱼水情,感情越来越深,群众把工作组视为兄弟姐妹。凡是轮到群众管饭的时候,他们都千方百计想办法给我们改善一下生活。这个村山多,每到秋收后,大量的农活是上山砍柴、割草。为了节约时间大家都把午饭送上山来吃,几乎家家户户都习惯中午饭用地瓜和上小麦面蒸成馒头或包成包子。当时工作组是有禁令的,白面不吃、鱼不吃、肉不吃、酒更不喝。当时口子后村与周围村相比是生活条件较好的村,吃这样的饭是很普遍的。不管群众怎么说,工作组也不能破坏这个纪律,有的群众都含着眼泪对我们说,你们不是和群众同吃吗?和我们吃一样的饭算是搞什么特殊?各家各户都知道了工作组的纪律,有的就想出了新窍门,年过七旬的姜茂贵老大爷是华侨家属,经济条件好,工作组轮到他家吃饭时,中午他用了一点点地瓜面兑上小麦面粉,包成包子,当我们吃上第一口包子时,里面几乎全是肉馅,我们连这第一口也没有咽下。老大爷和老伴对我们说:“你们和群众白天一起上山干活,晚上开会组织活动,太累了,吃的跟不上,身体就搞垮了,我们心里真难受。”群众的爱心对我的触动最深。 一次我与另一位工作组成员老张去岙山公社下冷家村调查一份入党材料,我是张家埠村人,下冷家村离张家埠村3里路。我与老张去下冷家村路过自己的村头,虽然几次路过,我都没有回家看一眼。那时我刚结婚不到两年,儿子刚出生几个月,要说不想回家那是骗自己,可是为了村里的事情,为了村里的群众,我当天就赶回驻村和群众一起参加各种活动。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们真是一天也离不开口子后的群众,口子后的群众一天也离不开我们。 在口子后村,虽然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但对我来说这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我接触群众时间最长的一年,是我受教育最深刻、终生难忘的一年。 时隔10年后的1974年,我被调任文城公社党委副书记,口子后村的群众得知后高兴地说:“住咱村社教工作组的小张又调到咱公社干党委副书记了,咱又摊上这个好干部了。”上任后第一件大的活动,就是带领全社77个大队的民工修母猪河。我牢记当年的作风,和民工们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干在工地,积极依靠群众的力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劳动中,遇上了口子后村民工,他们干得热火朝天。村主任姜志荣推着小推车,车上冒尖的三大筐又湿又粘的河泥足足有600多斤,他推着车我拉着车,就这样坚持干了一上午。口子后的民工都说:“小张还是当年的那种干劲和作风呀!” 文城公社辖村多,又是县城驻地,我作为当时分管农业生产的副书记,任务重、压力大。我带着6名驻村工作组成员,在经济较落后的九里水头村一住就是五年多。日常工作除了驻村和负责一个生产片(共七个村队)外,还要到其他村了解情况,77个村每年至少跑两遍。每年麦收季节,我们驻村队员分两组,安排在8个生产队里参加麦收劳动。午夜时,群众把夜餐送到打麦场上,我们就告诉群众已在别的队吃过。美丽的谎言裹着饥饿和群众一起争分夺秒干活。九里水头村北泊是一片涝洼地,到了雨季受水害,产量上不去。为了改造涝洼地,1976年县委统一规划、统一规格挖沟排涝。工作组与全村干部群众奋战半个月,几百亩的涝洼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至今九里水头村的干部、群众一提起当时的公社驻村工作队,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情感。 40年在职生涯,干群间的往事,每每回想起来,心中难以平静。比如检查生产时,是骑着自行车和群众一块在田间地头探讨了解情况,还是坐在轿车里拉下车窗玻璃走马观花看看就走;在下基层调查研究时,是和群众促膝谈心拉家常,还是摆官架子打官腔说大话、空话。两种做法,反映了两种世界观,好坏群众心里最有数。我现在虽然退休已10多年了,但心里老想着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想着那些干部群众。那些人、那些事经常出现在面前。有很多干部群众到城里办事时,顺便找我叙旧拉家常,我也经常骑自行车到我工作过的地方去看望那里的干部和群众。今年4月份,我与社教时的老张一起骑自行车郊游,第一个地点就选了口子后村,那里的同龄人见了我们分外高兴,他们说:“50年了,模样变了,年龄变了,作风没变,感情没变。” 将近半个世纪的人生经历,党群、干群鱼水之情,让我终生难忘。更让我坚信,不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只有和群众心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我党才能赢得更多的拥护支持,才能凝聚起更大的前进动力。
(作者退休单位:文登区计生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