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回龙火炕地瓜育苗
宋可照
1965年,组织安排我到乳山寨公社农技站工作,当时正赶上全县大规模推广集体搞回龙火炕地瓜育苗。 回龙火炕地瓜育苗面积大,需要烧煤加温。那个年代,农村还没有烧煤做饭的习惯,更别说烧煤取暖了。人们接触回龙火炕烧煤加温育地瓜苗还是头一次,对修建烧煤炉灶更是一个陌生活计。 由于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各生产大队管理人员盘的炉灶什么样式都有。有的烧煤不起火,就是烧柴草也不着,技术员和社员都非常着急,这怎么能育出地瓜苗来?情况反映到公社后,领导安排我专门负责这项技术。于是,我就不厌其烦地尝试,从建灶到点火,从升温到控温,终于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实,回龙炕的原理是受了火炕的启发。我们北方家家户户睡的火炕,要用土坯摞垒几条烟道,多成斜斜的“非”字形状,不仅每条要与锅灶底的燃烧室相通,而且它们的尽头处也是联通的。同时,还要与烟囱相通。烟道的空间很大,烧火时,烟在灶底处冒进炕里,七转八拐,又从炕后面的烟道顺着烟囱冒出去。 回龙炕烟道的设计,与我们睡觉用的火炕的原理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睡觉用的火炕只有一个烟囱,且位置是在火炕的后面;而回龙炕的烟囱有两个,分别建在燃烧室的上方。烟从入柴口里进入后,不论是“非”字形还是“回龙”形的烟道,到了尽头处,都是紧接着又回过头来,再沿着回返的烟道从入柴口上方的烟囱处冒出去,就像一条正在回头的龙,首尾相接,呈U型结构。回龙炕因此而得名。 回龙炕的烟道垒好以后,用砖瓦盖住,在上面铺二三寸泥,然后在泥上铺一层沙,沙的厚度以埋住地瓜为宜。地瓜埋好以后,在上面洒上适量的水,在炕壁上挂一支温度计,接下来盖上塑料薄膜,最后以草帘子封顶。这样一个完整的回龙炕,就可以在火的催温下孕育地瓜的新生命了。 掌握技术后,我开始骑着自行车起早贪黑挨个村、逐个生产队进行检查指导。发现哪个生产队的炉灶不好烧就手把手地教,帮助建起标准的炉灶,并当场演示给社员们看,告诉他们回龙炕的基本原理和修建方法,直到群众弄懂学会。 就这样,全公社2000多铺回龙火炕的炉灶全部生火燃烧。回龙火炕地瓜育苗的成功,结束了各家各户炕上育苗的历史,并且为地瓜大面积的栽种保证了芽苗的数量和质量。地瓜的产量逐年上升,直到翻番。 随着集体回龙火炕地瓜育苗成功,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不少农村技术员到公社农技站找我反映情况,说地瓜上炕后一个星期左右,出现一个坑一个坑或一片一片不同程度的变软腐烂,需要倒炕重新另畦。我听了后马上骑车赶到现场检查原因。经过调查发现,全公社回龙火炕都存在这种情况,基本上是在地瓜种上炕一个星期前后出现变软腐烂的。 我经过仔细研究发现,问题不在于管理人员的失误,而是地瓜种本身有问题。有的地瓜种自身感染病毒或者细菌,开始时不好发现,导致后期腐烂。这可怎么办?我灵机一动,想出了办法:必须在育苗过程中发现有问题的地瓜种。方法是,提前把几个火炕的地瓜种集中堆在一个炕上加温,等到5至6天后,随着温度的逐渐上升,感染的病毒或者细菌就会快速繁殖,地瓜有腐烂点的就显现出来。这样就可以把有毛病和腐烂的地瓜拣出来,然后分炕畦种。 经试验,不仅烂床问题解决了,而且地瓜芽出得整齐、强壮、量多,还节省了煤炭。我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于1980年定名为“集中爆花”育苗法,在全县进行推广,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文章刊登在《中国农业科技通讯》杂志上。 如今,地瓜已不是人们的主食,大型的回龙火炕也就没有了踪迹,那种热火朝天育瓜苗、拔瓜秧的热闹场面也就成为了历史,但与群众朝夕相处的深厚情谊却永远留在心中。
(作者退休单位:乳山市乳山口镇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