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做机智的老人

2015-3-31 15:56| 发布者: 家网编辑9| 查看: 496| 评论: 0|原作者: 文/言 午

摘要: 保健品推销、养生节目、投资理财、医保卡诈骗短信……如今,针对老年人的骗局特别多。老年人本该安享晚年,可在现实生活中,却成了“上当受骗”的主流群体。为何老年人容易被骗?他们又应该如何防骗呢? 尊老爱幼是 ...

保健品推销、养生节目、投资理财、医保卡诈骗短信……如今,针对老年人的骗局特别多。老年人本该安享晚年,可在现实生活中,却成了“上当受骗”的主流群体。为何老年人容易被骗?他们又应该如何防骗呢?

 

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一些不法之徒却专门对老人行骗,这会对老人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和心理阴影。老人诈骗案的屡屡发生折射出了老年人的情感缺失问题。

据《人民日报》消息,日前,一位88岁的老人千里迢迢从兰州赶到北京,只因为一张“中奖通知单”,上边赫然写着他中了100万元的“三等奖”。老人满怀希望乘机抵京后,发现兑奖地址子虚乌有,按领奖电话打过去,对方让他先交“公证费”。好在老人最后时刻保持警惕,及时避免了更多财产损失。

 

保健、理财招招藏陷阱

虚假“便民”常出现 放松警惕就中招 于大妈家里突然来了两位自称是燃气公司的工作人员,为用户统一安装“防煤气泄漏报警器”。于大妈热情地将两人请进门。两人将一个白色的小盒子安装到厨房后向于大妈索要了350元“安装费”,但没开具发票。后于大妈拨打燃气公司电话确认,却被告知没有此事。

捡钱骗局经常演 糊涂路人仍不防 李大妈去银行取钱的路上,发现前面的胖男子掉下一个牛皮纸信封。她正想叫住那名男子时,从后面赶来一个“瘦高个儿”,迅速捡起信封,两人发现信封里装着两沓钞票。“瘦高个儿”让李大妈不要声张,并提议两人到偏僻巷子里分钱。这时,胖男子回来“找钱”,并一口咬定李大妈捡了他的钱。为证明清白,李大妈将身上的钱物都拿出来给他看,并把银行卡密码也说了。在ATM机上“排除”李大妈的“嫌疑”后,胖男子悻悻离去。这时,李大妈发现卡内的5500元钱已被人取走。

社保信息要核实 多方询问勿轻信 冯大妈收到一条短信:社保局管理中心紧急通知:您有一份社保补贴金未领取。当日下午,冯大妈打电话过去咨询,对方称这笔社保金已经转到财政局,让冯大妈去ATM机操作,对方会将这笔钱转账到她卡上。第二天中午,冯大妈按对方“提示”操作,一次“不成”。冯大妈用另一张银行卡按同样过程操作了一遍,还是“不成”,始觉不对,一查询,发现两张卡内的钱已被转走,共计11500元。

免费医疗老专家 特效药品把口夸 76 岁的陈大爷根据街头传单,来到某宾馆参加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免费体检”。经单独会诊,“专家”推荐了一种价格高昂的降血脂“特效药”,声称此药药到病除。陈大爷遂花大笔钱购买了该药。陈大爷服用后却发现没有任何疗效,才知道是上当受骗了。

莫名短信蹊跷多 没事轻易不回复 张女士收到一条短信,称其银行的电子密码器将于次日失效,要尽快登录指定网站进行升级。为避免造成经济不便,张女士按照短信提示登录了网站,并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和密码。随后,她收到银行发来的消费提示短信,告知她刚刚消费了 30 多万。张女士意识到自己被骗了,马上报警。

 

轻信、孤独导致老人易受骗

近年来,老年人上当受骗的事件越来越多,已经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原因大体有这么几种:一是老年人离退休后信息闭塞,社会交往不多,对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不够。有的老人心地善良,思想麻痹,容易上当。还有一部分老年人文化素质比较低,思想愚昧,封建迷信,这也是骗子要找的对象。再就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缺乏亲情关怀,有病不能及时治疗,这就给那些卖药的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还有的老人家庭比较困难,子女又不宽裕,总想发点意外之财,最后图小便宜吃大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院长宫志刚认为,导致老年人频繁受骗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年纪越大就越倾向于相信别人。随着年纪增大,老年人的知识、信息结构明显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中很多复杂的现象知之不多,知觉反应迟钝,轻信花言巧语,加之与社会接触较少,分析判断能力减弱,对花样日益翻新的骗术不易识别,易被歪门邪说所迷惑,便往往成为犯罪分子诈骗的目标。

物质、健康需求增大。部分老年人退休或下岗后经济状况不够稳定,常期望能有机会意外致富,因此容易上假广告和推销商的当,损失钱财。另外,随着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病痛增多,他们对晚年生活的不确定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感会增强,这个时候,他们会特别迷信各种“神奇”的疗法,以求“不得病”,一些江湖骗子就利用老年人的这一心理,打着祛病强身、偏方有奇效等幌子进行欺骗。

与亲人缺乏沟通、联系。人到了晚年,就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而一旦跟家人、亲戚的亲密联系不足,面对陌生人递过来的“关爱”橄榄枝,老年人很难去设防,要被欺骗很容易。在很多的保健产品诈骗中,骗子就对老人关怀备至,嘘寒问暖。另外诈骗者通过电话等手段谎称自己是老人的儿孙,并且用自己遇到急事为由头要一大笔钱。看似简单的手段,却因为被骗者独居、与儿孙联系少,一时情急,屡屡得手。

诈骗的形式越来越专业化。对老人进行诈骗的形式一直在变化。在物价、医疗费用上涨等背景下,老龄人的安全感降低,很容易陷入许以重利等融资投资的陷阱中去。老年人是投资理财风险防范最弱的群体,投资理财知识缺乏,获取市场行情信息的渠道窄,再加之耳根软,爱贪便宜。一些不法份子就利用老年人的这些“特点”,设下投资理财陷阱,引诱老年人上当受骗。

家庭、政府“多管”齐下防上当

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由于年事已高、警惕性差,对网络信息不熟悉,常常成为传单诈骗、电信诈骗的受害对象。在一些不法之徒的诱导下,老人们的毕生积蓄往往被轻易骗走。这不仅是单纯财物损失的犯罪,更是一种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伤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防止老人上当受骗,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毫无疑问,在防止老人受骗这一系统工程中,家人的作用更为重要,对骗局进行打击,常常是事件发生以后,造成的损失无法挽回,而让老人提高自身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何况,老人学习新的东西的难度很大。受访者指出:关爱老人,经常和老人交流是最重要的防骗手段。调查表明,有88.4%的受访者认为,经常陪老人聊天,让老人从亲人的嘴里了解社会是最重要的;其次,有79.9%的受访者认为,让老人了解尽可能多的新鲜资讯也是防骗的重要手段;有70.9%的受访者认为,必须让老人有更多的健康的社交机会,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眼下在城市里,儿女和父母不住在一起的情况越来越多,由于平时工作忙、应酬多,有些儿女几个月都不回家一趟,顶多抽空打电话匆匆问候一下父母。要知道,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年人对子女的情感依赖程度较重,老人们都期盼着能过上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生活。但是子女的远离很容易让他们感到内心空虚,他们非常渴望能感受到来自子女的关爱、问候和照顾。骗子们正是瞅准这个机会,趁虚而入,他们各个嘴甜如抹蜜,对老人嘘寒问暖、哄老人开心、给老人送小礼品,比老人的亲生儿女还懂事听话。这种戴着亲情面具的推销方式的出现正好填补了他们内心的空虚,满足了他们对情感的焦渴,所以,与其说他们买的是保健品,倒不如说他们买到的是骗子们所给予的那种表面上的热情、关怀和照顾。大多数情况下保健品买回去会置之一旁、束之高阁,可是推销人员骗术成功后热情的消失,才会真正让他们感到极度的失落,恐怕这才是有的老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当受骗的原因。

另外,在子女们“常回家看看”不能实现的情况下,社区服务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社区“社工+义工”的方式,多组织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如老人季度生日会、空巢老人社会物质援助、老年人心理情绪疏导、关爱老年人社区宣传、独居老年人茶话会等服务,使老人充分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就不会被骗子亲情的幌子所迷惑。所以,只要解决好老人情感缺失的问题,就能有效避免老人上当受骗的事情屡屡发生。

不久前,《中国老年人防诈骗指南》在京发布,包括防骗6招和40条案例,涵盖网络诈骗、电信诈骗、街头诈骗、交友诈骗等多方面的内容。这种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诈骗风险。但是从高发不下、屡出新招的案情看,包括公安、网监、电信、银行各类相关单位,都应肩负起相应的监管责任,从事前宣传、事中处理、事后打击各个方面主动出击,为老年人筑起防诈骗安全屏障。

 

做一个机智的老人

面对骗子的无孔不入,老年人该如何防范?

一是要经常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开阔自己的视野,尤其要多关注一些法制栏目的文章和节目,社区内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宣传,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法,提高警惕,加强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从别人的上当受骗的经历中汲取教训,使自己变得更理智和聪明。

二是要克服贪欲的心理,要打消“用小钱赚大钱”“吃小亏占大便宜”或“不劳而获”的念头,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要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凡是有人让你出钱的时候,一定要多一个心眼儿,不能轻易将自己的钱拿出来、送出去。

三是要动钱的时候,不要相信骗子那些“不要告诉任何人”的鬼话,不要和 “陌生人”过于亲热,自己拿不定主意时,或找老伴、或找孩子、或找自己信得过的邻居和朋友,向他们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商量对策,需要报警时要坚决报警。另外,独自外出时不要带贵重物品和首饰。

四是面对保健品诈骗要做到“五看”“五不信”。五看”就是查看保健食品相关标识,即看标志、看包装、看名称、看批准文号、看保健功能和适宜人群,专家举例说,保健品的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批准单位只能是国家食药监总局,如果某保健食品出现某地方省份食药监局批准的话,那么该保健食品就是假冒伪劣产品。再如一个保健食品只能对应一个批准文号,如果两个食品使用了相同的批准文号,其中一个保健食品一定为不合格产品;“五不信”就是不信各种体验、不信广告、不信权威推荐、不信所谓的专家、不信经营者的网络宣传。■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