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70年代以评弹曲目《秦淮月》荣获文化部第七届文化奖、2008年荣获第五届“牡丹奖”终生成就奖、2014年获得“紫金”荣誉奖的著名评弹演员杨乃珍,是江苏苏州相城区黄土桥畔的一颗璀璨的珍珠。 鲜花铺满艺途 1937年,杨乃珍出生于苏州虎丘山下黄桥镇畔。1956年以“口齿清晰,嗓音台风较佳”被苏州市评弹团录取。她一进团,就跟上了名噪江浙沪的“俞调”弹词前辈俞筱云、俞筱霞,成为这对兄弟搭档的学生。俞筱云长得人高马大,但他的假声演唱浑然无痕,素有“隔墙西施”的美誉。从此,杨乃珍与琵琶为伴,跟着俞家兄弟跑码头,开始学《白蛇传》《玉蜻蜒》。两个月后,杨乃珍随老师登台弹唱。雏莺初啼,立刻引起了评弹前辈和听众的啧啧称赞。一年不到,苏州评弹团当家说书人曹啸君一眼看上了杨乃珍,挑选她为说书下手。 1960年,江苏省曲艺团成立,曹啸君、杨乃珍一起调入省曲艺团,书台拼档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成为观众热捧的响档。在从艺生涯中,杨乃珍感到最幸福的是曾经多次为中央领导同志演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领导常在上海锦江饭店召开会议。有一次会议休息时间,杨乃珍为与会领导演唱了一曲《宫怨》(内容与京剧《贵妃醉酒》相同),杨乃珍把杨贵妃幽怨失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出结束,毛主席招手请杨乃珍跳舞。当时,杨乃珍十分紧张。 回忆当时的情景,杨乃珍记忆犹新:“说是跳舞,其实,就像散步。那时毛主席已经比较胖了。”那天,毛主席一只手轻拍着她,仿佛在打着拍子,一边说“你这个杨贵妃真笨喽。唐明皇不来,你怨有什么用,你去贴大字报好了。”毛主席的幽默风趣,让紧张的杨乃珍一下放松了。 国家领导人中喜欢评弹的还真不少。在杨乃珍的记忆中,毛主席听过她的《长沙》《咏梅》《蝶恋花》。叶剑英喜欢杨乃珍的评弹,一直鼓励她“前途是自己奔的”;陈云是个地道的评弹迷,听过她的《红楼说亲》。当然,最让她难忘的还是周总理对她这个普通演员的关心。在几次接见中,周总理都谆谆告诫她:你嗓子很好,要好好跟老师学艺;你唱的是评弹,但也要向其他剧种学习来丰富自己。 最使杨乃珍难忘的是1963年夏天,文化部准备组织一个中国艺术代表团出访。杨乃珍被选拔参加预选。当时杨乃珍唱的节目是开篇《思凡》和《苏州好风光》。夜晚,人民大会堂的小礼堂里灯火辉煌,周总理亲临剧场观看演出。他笑容满面不住鼓掌。演出结束,周总理快步走上舞台和演员赵青、王玉珍、刘德海、郭颂、刘天一等一一握手,当他走到杨乃珍的面前,文化部的同志正要介绍时,周总理说:“不要介绍了,她是江苏的小杨,我们是老乡嘛。”说着,他有力地握着杨乃珍的手,爽朗地笑了起来。 休息室里,周总理和大家一起讨论节目。他问杨乃珍:“小杨,你去日本唱《思凡》合适吗?”杨乃珍听了,一下子不知怎么回答好。周总理接着说:“日本人是信佛教的,你去唱小尼姑思凡不太好。”杨乃珍听了,恍然大悟,想不到总理对问题考虑得如此细致,如此周到。接着,周总理又说:“日本人看不起妇女。可我们的妇女能顶半边天。历史上就有个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评弹节目中有唱花木兰的吗?”杨乃珍连忙说有,上海的徐丽仙老师唱的《新木兰辞》很受人欢迎。周总理听了马上对杨乃珍说道:“那好,你就唱《新木兰辞》。还有,毛主席的词《蝶恋花》,我在上海听过,你会唱吗?”杨乃珍说我会唱,就是唱得不太好。周总理说:“给你一个星期的时间,好好练,相信你会唱好的。”杨乃珍听了,既高兴,又激动,她想:一个国家的总理对一个普通的年轻演员就像父亲待女儿一样的关心、爱护,甚至为之出主意,想节目,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当时,有人向周总理请求,说小杨到日本去演出梳辫子好不好?周总理爽快地说:“我看很好。这是我们东方姑娘的特点。” 她第一个把苏州评弹介绍到国外 就这样,杨乃珍梳着大辫子,穿着粉色旗袍,怀抱着琵琶,唱着周总理亲自给她定下的节目,首次登上了日本的舞台。 这也是我国评弹艺术第一次在国外亮相。随着悦耳的弦索叮咚响,杨乃珍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一出口,即声惊四座。她那端庄娴雅的台风,清晰甜润的说表,委婉悠扬的韵味,立即征服了日本观众。在日本巡回演出期间,她演遍了东京、大阪、名古屋等11个城市,每次唱完都要谢好几次幕才行。 接着,艺术团赴香港访问演出。杨乃珍又以一曲《苏州好风光》,唱醉了香港听众的心,很多人专门到后台送花送食品给她,指名道姓要找“杨乃珍小姐”。之后,杨乃珍又把这首《苏州好风光》从家乡一直唱到澳大利亚、瑞典、新加坡等国家,把祖国的优秀曲艺艺术传播到世界大舞台。 然而,“文革”十年动乱席地而来,一夜之间,杨乃珍从倍受欢迎的红演员突然变成了“黑七类”。她记得当时红卫兵们给她定的罪名是“修正主义苗子”、“走资派宠儿”、“资产阶级标本”。那时,老百姓爱听的评弹变成了“靡靡之音”,江青点名不让唱。这对已深深爱上评弹艺术的杨乃珍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她被关进了“牛棚”,进出都要向造反派请示汇报;被迫接受改造,生炉子、打扫厕所等。初冬里的一天,杨乃珍提着沉重的热水瓶,到“老虎灶”去打开水,遇上著名画家亚明。亚明关切地问她:“挨斗了吧?”还鼓励她说:“记住,要坚持,什么难都能过去,不能瞎想啊!”亚明的话给了杨乃珍不少勇气,她相信黑暗总有一天会过去的。 “文革”结束后,杨乃珍把一腔热情重又投入到她热爱的评弹中。一次,她到梅园新村纪念馆参观,进入周总理的办公室,看到他的桌上有一盘美丽的雨花石。解说员说,雨花石象征着主人的品格。杨乃珍想到周总理呕心沥血为人民的光辉事迹,想到他对文艺事业的关心,及对自己一个普通演员的关心,心情难以平静,一股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词曲作者郁小庭。在两人的热切投入中,一首新开篇《小小雨花石》诞生了。 这首新开篇唱词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雨花石的纯净、美丽和坚贞,暗喻周总理的人品人格。1982年全国曲艺会演在苏州举行,杨乃珍以此曲目参演。当杨乃珍那发自肺腑、情真意切的“敬爱的周总理,请你听我唱”的唱词回荡在剧场中时,听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她自己也禁不住潸然泪下了。 挪开一点,甘当铺路石 按评弹旧时行规,一些老演员不太愿意把自己的看家本领轻易传给别人。杨乃珍却从来不搞这一套,只要青年演员需要指导,或者要说唱她的段子,她总是有求必应,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她在59岁那年,还招收了几位学生,悉心传授技艺。 黄霞芬是新一代评弹演员中的佼佼者,也是杨乃珍的得意门生。说起自己的老师,黄霞芬充满了崇敬之情:从杨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老一代艺术家崇高的艺德。 2007年,全国曲艺家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对每个曲艺演员而言,能参加这样的大会是一种无上的荣誉。但各个省名额有限。作为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杨乃珍应该是当然的代表。但她却主动把名额让给能写能演的优秀青年评弹演员吴静。 2006年,省曲协曾想为她搞个从艺50周年专场演出。然而,这个提议被杨乃珍拒绝了。她说:如果你的作品有影响,后人自然会记住,不需要自己来纪念。 事实确也如此,杨乃珍除了开篇外,在《白蛇传》和《玉蜻蜓》等长篇弹词中所塑造的白素贞和金张氏的形象,早已为新老听众津津乐道,难以忘怀。 退休前几年,杨乃珍更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省曲协工作上。作为全省曲艺的掌门人,她看到中国曲艺牡丹奖落户江苏,全省曲艺发展如日中天,更是欣慰不已。现在的杨乃珍,正在为苏州评弹事业的发扬与传承做着努力,她修改整理了20万字的长篇弹词《金钗记》和《杨乃珍评弹曲目集》,分别由江苏文艺出版社与江苏音像出版社公开出版,为年轻一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