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李余礼:无偿为留守儿童助学筑梦

2015-3-25 17:18| 发布者: 家网编辑9| 查看: 1239| 评论: 0|原作者: 文/刘德林

摘要: 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拿出毕生的积蓄,先后花去10多万元,创办了留守儿童义务辅导站。当他手捧江苏省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颁发的全省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先进个人的奖牌时,他认为,这辈子 ...

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拿出毕生的积蓄,先后花去10多万元,创办了留守儿童义务辅导站。当他手捧江苏省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颁发的全省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先进个人的奖牌时,他认为,这辈子做了件最接地气的事。

痴心育蕾退而不休勇担当

  19412月出生的李余礼,2001年从江苏省射阳县条海小学教导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后,回到家乡和老伴过起了田园生活。闲暇之余,他帮助老伴种种地,养养羊,还承包了几亩鱼塘,日子过得惬意又充实。然而,有一件事情却改变了他这种清闲的生活轨迹。

  一天晚上,天空中飘着朦胧细雨。本村60多岁的张旺老人一手打着雨伞,一手携着孙子,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到他家,“李老师,你看我这上二年级的孙子小军有两道数学题不会,我和他奶奶大字不识一个,儿子、儿媳妇都在外地打工,我们想教他难啊,请你教教他。”正在吃晚饭的李余礼一听这话,赶忙放下饭碗,给小军认认真真地讲了起来。不一会,小军就弄懂了,祖孙俩感谢不尽,满意地走了。

  送走祖孙俩后,李余礼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陷入了沉思,虽然自己退休了,孩子上学的事也用不着他再去操心,可当了一辈子教师的他心里越想反而越不是滋味。

  第二天,他就骑上自行车,揣着笔记本,在镇上和周边的几个村进行调研,发现不少“白发族”在家带着留守儿童,对孩子的学习都是力不从心。夜里,他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现在不少人家都是一个孩子,家家都很重视教育。年轻的父母为了生计,有的是单亲外出打工,有的索性把孩子全托给老人,双双外出打工。想着想着,他不由得推醒身边熟睡的老伴,“和你商量件事,我想创办个留守儿童辅导站,义务来辅导这些留守儿童。”妻子陈必云一听这话,揉了揉惺忪的眼睛,忙说:“你这辈子当孩子王还没当够呀,人家带孩子来问你作业,你教教孩子我不反对,办个辅导站我不同意,你还是享享清福吧!”

  李余礼不死心,又把儿女们召集到家里,召开家庭会议。他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个人民教师,虽然从教书育人的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我的身体还硬朗。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放学或放假,这些孩子无人陪伴学习玩耍,有的还到网吧,甚至学坏,这关系到孩子将来的前途命运呀!将心比心,如果你们的孩子在家像这样的状况,是不是希望有人帮一把呢?我是个退休教师,也是一名党员,发挥余热有什么不好呢?你们如果真心关心我,就让我来关爱这些孩子,这样我虽然辛苦点,但我心情是快乐的,不然我心里反而不好受。”

  一番入情入理的话,说得家人面面相觑。最后老伴陈必云说,就算儿女同意你做这件事,但你也不许太劳累。

  就这样,李余礼在家腾出了一间房,拿出积蓄,到县城文化用品商店买了两块黑板,购置了4张桌子,12个凳子,就这样“余礼留守儿童辅导站”简单地开张了。

潜心助学愿化春泥护红花

  李余礼义务创办留守儿童辅导站的消息渐渐传播开来,十里八乡的“白发族”都愿意将孙子、孙女往他这里送,孩子们越来越多,李余礼觉得自己颇有成就感。

  李余礼想,既然人们信任我,我就尽心把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照顾好。于是,他又在门前的场地上建起了17米×17米的夹板玻璃房,风不透雨不漏,冬暖夏凉,这些孩子来了觉得比家里还舒服。

  儿女们也慢慢理解父亲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好事,每逢节假日,他们还会从外地给这些留守儿童带回大包小包的巧克力、奶糖、水果等零食。为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他们先后赞助给辅导站电子琴、腰鼓、洋鼓、军号和活动的服装,使孩子们在玩耍中得到音乐的熏陶。李余礼还在辅导站里养了君子兰、吊兰、虎皮兰、金菊等20多种花草,教孩子们如何养花、施肥、浇水,培养孩子们从小爱护树木花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开始反对他办站的老伴也成了得力助手,成了炊事员、卫生员、安全员。有时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农活忙,没空来接孩子,陈必云就帮着李余礼一起把这些孩子送回家。

  孩子们已在学校里系统地进行学习了,李余礼除了督促孩子们按时完成作业,有不懂的地方辅导他们以外,还想出新的花样,增强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李余礼苦思冥想,潜心研究,经过上万次地推敲,制作成上万张通俗易懂的卡片,提高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探究知识的奥妙,提升自学的能力。他巧妙地运用了教具、学具、玩具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海河小学五年级学生戴成,平时英语成绩总是跟不上,家长请李余礼多帮帮戴成。李余礼因人施教,教他用小蜜蜂棋图记单词,现在他英语考试成绩都在95分以上。不少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性格孤僻,不太合群,见人怯场。李余礼了解情况后,在这方面做足了功课。2013年海河小学三年级的小雅,原来见人不怎么讲话,李余礼用小蜜蜂棋键教她,一段时间训练后,她成了伶牙俐齿的孩子,多才多艺的小活宝,还帮助李余礼教其他学生。号称顽皮大王的朱思锦通过棋键训练,也能站在台上认认真真地演讲了。李余礼称这个讲台为“串烧讲台”。

  孩子们在这里成长,俨然把李余礼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什么话都愿和李余礼讲。有个留守儿童提到自己的爸妈泪水直流,埋怨爸妈狠心地将他抛在家里外出打工。李余礼觉得孩子思想有问题,就因势利导开导孩子,要懂得感恩,因为爸妈在外打工很辛苦,这样苦都是为了你们好,你们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回报父母。李余礼还让在外打工的父母把在外现场工作的照片拍下来寄回来让孩子们看,让孩子直观地知道他们在外的不易。这招果真灵验,不少孩子从抱怨父母到理解父母,最终成为学习优秀的孩子。李余礼还要求孩子多向家长写信,要他们每月至少写一封信,每周父母和孩子通一次电话,让孩子感受亲情。李余礼时常找孩子们促膝谈心,只要知道谁家里有困难,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李余礼的辅导站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李余礼不得不再添些“家当”,他先后购置了30多张桌子、60多条凳子,8块小黑板。留守儿童由开始的10多人,到暑假高峰期有60多人。除条海村和海河镇上来他这里的留守儿童外,还有周围的高华、陈墩、海湾、彭庄等村的,还有的在寒暑假走亲戚的外县、外镇的孩子都到他这里来,李余礼总是来者不拒。他说,人家有困难,我总得帮助。但李余礼也有拒绝的时候,就是有的村民看他是个大好人,竟然把婴儿送来请他照看,更有甚者,有的不是留守儿童的家长为了打麻将,也把孩子往他这里送。李余礼总是苦口婆心地告诉他们这里不是托儿所,也不收留父母在家的孩子,如果自己在家尽量把孩子放在家里。

  这么多孩子放在他这里,有时他也会担心,遇有刮风下雨孩子走不了,家长带不了,李余礼总是叫老伴做好饭菜,让孩子及时吃上可口的饭菜,生怕饿着孩子。有时假日家长外出有事,就把他这里当成全托,李余礼总是让他们放心地去办事,自己为孩子们铺好床,让孩子留在这里有吃有住,而且保证不收一分钱。

  为了补助家用,2008年,李余礼除了种好自家的责任田外,又承包了人家10多亩地,还包了20亩的鱼塘,自己有空就到地里忙活,有留守儿童在家,他忙不过来就出钱雇人到地里、鱼塘里干活。遇有困难的留守儿童他就把碾好的米用自行车拖着送到人家家里。每年年底,鱼塘里起鱼,李余礼都要给每个留守儿童家送去几条大青鱼、鲢鱼,给他们过年。碰有留守儿童生日,他便制作贺卡送给他们,买来生日蛋糕和孩子们一起唱着生日快乐歌,还变着花样为留守儿童炸春卷,做各色小吃,和留守儿童处得比亲孙子亲孙女还亲。

众心所归 站点闪烁耀乡村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李余礼不图享受、不爱钱财,却把精力倾注在留守儿童身上,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和爱戴,也得到大家的关心和支持。盐城市关工委得知他分文不取,义务办起留守儿童辅导站后,特地买了两台联想电脑、一台立式空调送到李余礼的辅导站。李余礼义务办留守儿童辅导站的事也深深地感染着大家,海河镇先后由个人办起了8个义务帮助留守儿童辅导站。海河小学校长杨浩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到留守儿童辅导站督导演讲,教育孩子们成人成材。幼儿老师吴艾荣业余时间义务当起辅导站的辅导员,成了一名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胡忠亮是供销系统的一名退休干部,有一手吹拉弹唱的技艺,一有空他就义务来教留守儿童拉二胡、唱红歌,被孩子们誉为“红歌爷爷”。海河镇居民王大凤是个裁缝,她不仅自己资助留守儿童辅导站,还动员儿子、儿媳一起支持留守儿童辅导站,先后买了三台电脑以及二胡、吉他、电子琴等娱乐器材放在辅导站。在街道开打字社的居民陈海霞,原来家中有四间房子租给人家,每年出租费就有五六千元。2009年,她在李余礼的精神感召下,把房子收回来免费办起了辅导站。在海河镇开超市的倪九,无偿提供两间房子作为活动室,还免费供应茶水。条海村二组村民57岁的戴元飞在路旁开了一个小商店,老戴专门腾出一间房子,添置10张凳子,李余礼帮他买了一批儿童读物,办起了“爱心书屋”。海河邮政支局投递员薛为树把“余礼留守儿童辅导站”当成了驿站。经常去看望他们,自掏腰包为孩子们订阅了《小学生数学报》《创新作文》等报刊,还资助了4名贫困生学习用品。退休教师戴志、王斯祥在李余礼的帮助下也办起了辅导站。李余礼的辅导站则成了中心站、示范站、样板站。李余礼不光自己办好站,他自己也成了各个辅导站的流动辅导员,经常去走一走、看一看,给他们送去自己制作的拼音棋、拼音彩板,辅导他们用简单易学的方法学拼音。寒暑假里还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乒乓球、讲故事、歌咏比赛,自己掏钱为获奖者颁发奖金奖品。

  20147月,李余礼感觉肚子疼,开始当成是肠炎,就自己到药店买点肠炎类的药应付一下,可人渐渐消瘦。适逢暑假,家中学生又特别多,除了自家站点上有30多个孩子外,加之外面的8个辅导站有70多人,虽然有人在义务辅导,但他还是放心不下,经常骑着自行车到站点上去辅导,忙起来像只不停旋转的陀螺。李余礼并没有把自己的病放在心上,实在疼得吃不消,他才到县医院去检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竟然患上了直肠癌。可他没有被病魔吓倒,坚持两天内把家里的留守儿童安排到其他站点,一切安排妥当,才在北京工作的弟弟一再催促下,放心地去北京做了手术。

  从北京回来后,不少留守儿童家长前来探望他,有的送钱,有的送物,都被他和家人婉言谢绝。留守儿童朱海林的妈妈在盐城打工,听说李余礼出院,特地请假回来探望,并给他200元钱,还借口说是小海林奶奶向李余礼老伴借的,现在来还上。老伴从外面回来后,李余礼问她是不是有这回事,得知是“骗”他的,他立即叫儿子将200元钱送到三里外的小海林家。

  每每提起办站的经历,李余礼心里总是满满的感动。20143月,条海村做木工的村民张正飞、宗守来为余礼留守儿童辅导站装潢,干了24天。工程结束后,李余礼将近万元的工钱给他们,两人说什么也不收。村电工赵胜起早贪黑义务为站里布线装灯。李余礼感动地说,辅导站多亏了大家的帮忙,我做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大家用实际行动支持我,我一定要把它办好。虽然现在每周还要到县城化疗一次,不少家长见李老身体不支,好多家长不好意思再将学生送来,虽然现在每天只有几个学生,李余礼还是尽心尽力,身体好的时候他就瞒着家人到别的辅导站去看看,指导一下。他一天也离不开这些孩子们,心中放不下这些孩子。每当李余礼看到他们的成长进步,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从三年级一直到六年级在余礼辅导站度过的留守儿童于明,考上南京大学后,特地请李余礼到他家做客,毕业后自己开办了一家公司,回来总要来看望他,李老很欣慰。

  尽管李余礼在透支生命,家人也劝他不用再操这份心,但李老闲不住,他不去辅导孩子,心里反而不舒服,只有和孩子们在一起,他才有精气神,生活才感到充实快乐,才感到生命有意义。他是一位接地气的使者,在爱的奉献中传递着他的正能量!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