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我的知青岁月

2015-3-20 13:47| 发布者: 家网编辑9| 查看: 44865| 评论: 2

摘要: 20世纪60年代末起,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年风华正茂的知青,如今已是满头华发。让我们和几位老知青一起,走进激情燃烧的岁月,听听他们的奋斗故事。 草 ...

20世纪60年代末起,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年风华正茂的知青,如今已是满头华发。让我们和几位老知青一起,走进激情燃烧的岁月,听听他们的奋斗故事。

 

 

草原插队的日子

文/大鹏鸟

    1975年,我到内蒙古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一个知青点插队,开始了一生中最难忘的知青生活。刚开始,我们看着一望无垠的草原上那成群结队的牛马,热血沸腾:农村真是个广阔的天地。但时间一长,我们便感到生活的艰辛与枯燥了。

我们干的第一项农活是平整土地。挑土筐子运土对于我们这些没挑过担的小伙子来说可不是一个轻巧活儿,头两天还可以,第三天腰就疼得直不起来了。我跟队长商量:“让我刨土吧。”可刚抡了两天大镐,腰不但还疼,胳膊和腿也跟着疼起来。得了,我还是改给土筐子装土吧。但干了一会儿,我又受不了啦。我终于明白,农活没有一项轻松的。累了一上午,饭菜就是两个窝头和一个咸菜疙瘩,但饿了吃什么都香。吃饱了,我躺在草丛里让暖暖的太阳晒着,刚想美美地睡一觉,队长却大喊:“干活了!”

在草原上拾牛粪不是做肥料,而是当燃料,烧炕、做饭、取暖全靠它。一天夜里,青年点领队把我们6名知青从熟睡中唤醒,让我们在天亮前到达白音布统牧场,每人拾一车牛粪。我们全副武装:头戴只露两个眼睛的狐狸皮帽子,身穿长得拖到地面的大皮袄,脚蹬大头棉乌拉鞋,手戴军用棉手套。我们赶着6辆牛车在狗叫声中离开了村子。到达牧场后,为了拾牛粪,我艰难地一步一步爬上山坡,一会儿又跑下山坡,累得气喘吁吁,那时见着牛粪比什么都亲。有一次,我和一个知青为了争拾前方200米的“粪”,同时奔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块黑石头,我恨得使劲踢了它几脚。刚过半晌,寒冷的东北风号叫着,刮得天昏地暗,阴森可怕。上千头的牛群被吹到山坳里,我们都很开心,因为老农说,它们会拉粪便的。不久,放牛人吆喝走了牛群。我们向牛群待过的地方奔去。那真是一场战斗啊,有时急了,湿牛粪扔到脖子里都不觉得脏,用手掏出来再扔到篓里。

挖渠在农村是比较繁重的体力劳动,当挖到3米深的时候会感觉到扔每一锹土都需要很大的力量。为了完成任务,每个人都得坚持。晚上,我们住在破旧的帐篷里,草原上风沙强劲有力,尽管把头藏在被窝里,早上起来脸上仍是挂了一层细土。有一次,我正吃米饭,一阵大风吹过,没来得及遮盖,那碗米饭就落了一层“黑芝麻”。好在每天当地农民会给我们送来凉甜的井水,尽管水桶里漂浮着一层茅草叶,但大家都不在乎,跪在地上,撅着屁股,一边吹着茅草叶,一边喝着爽口的井水,痛快极了。

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我坚持着,忍受着,并逐渐适应了那里艰苦的劳动和生活。人虽然瘦了,但精神了,壮实了,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怕了。

一晃40年过去了,想想,真地感谢那段难忘的经历,是它教会我如何在艰苦环境下树立生活的信念,更让我知道了什么叫苦,什么是甜。它是我人生难得的宝贵财富,让我懂得了如何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

 

甘当“孩子王”

文/李景莲

    1968年,我到河南省郾城县的一个村庄插队落户。

一年后,村子筹建初中部,缺教师。大队党支部研究,决定从我们这批知青中选拔2人。我和一位男同学被选中。我们是66届的高中毕业生,又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自信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我俩把初中部的课程全包了。男同学负责教政治、史地、体育,我负责教语文、数学、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解决。音乐教学没有任何设备,我也未经过声乐培训,于是,我就买来一个小收音机,一大早到操场上收听当时流行的样板戏和革命歌曲,学会后,再到课堂上教学生。孩子们跟着我学唱《红灯记》《沙家浜》中的唱段和《南泥湾》等革命歌曲,学得有板有眼。数学课上最大的难题是没有教具,只能在黑板上画平面图形,所以立体图形学生很难理解。为了使学生能直观地观察立体图形,我就地取材,用高粱秆、玉米秆扎成正方体、长方体、椎体等形状,用这些教具讲课,学生前、后、左、右都能看到,很容易理解图形的含义,也就很快掌握了所学知识。我的教学方式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令人欣慰的是,由于我们知青的共同努力,辛勤耕耘,加上同学们的刻苦学习,初中部的学生几乎全部考上了县里的高中。1971年,我们知青回城的时候,全村老少依依不舍,套上马车,敲锣打鼓把我们送到车站。

 

 

“吃瓜留种”

文/张惠民

    刚下乡的头两年,农场的连队辟了块地,说要种香瓜。管瓜地的是一个老头儿。

一天,趁中午大家休息,我和另一个知青绕小道去了瓜田。那老头儿在地那头转悠。我们提心吊胆地胡乱摸着把瓜摘下,赶紧揣兜里,慌乱地逃离瓜地,怕被人撞见。我们找了个无人处,三口两口将瓜吞下,标准的猪八戒吃人参果——至今不知那瓜啥滋味!

突然有一天,农场库房门大开,队长招呼大家:都去吃瓜了!我们兴奋得一路小跑赶去库房。只见大门里外放了好几只平时挑水用的大铁桶,旁边放了几篮香瓜。老头儿一边说“吃瓜留种啊”,一边用手示意我们把瓜子吐在铁桶里。只见大家眼睛齐放光芒,双手摸起瓜来,根本不管什么洗不洗,低头大吃起来。那老头儿一边巡视,一边叫着“吃瓜留种!吃瓜留种!”但凡喜欢吃瓜的人都知道,瓜瓤与瓜子相连的那点筋络是最甜的,而为吃这点筋络那瓜子吐得就慢了。环顾左右,都与我一样,只见瓜进去,不见子出来。我一口气吃了好几个,真是太过瘾了!

可怜那老头儿捧着空桶白喊了一阵,瓜子也寥寥无几,连桶底都没盖上。俺大伙却个个乐翻了天。农场的知青生活真是有苦,有乐,有泪,也有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wmchang 2020-7-10 09:33
艰苦的生活,艰苦的环境锤炼人,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可惜,当今社会,不少人对这一论断在进行颠覆,说是去艰苦的环境,过艰苦的生活,是对人的迫害。
引用 松柏常青 2015-9-6 08:12
我们这一批人,如果下过乡,做过知青;入伍当过兵,这都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查看全部评论(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