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她的评价都是六个字“平凡而又伟大”;离休后,她像雷锋一样默默地做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好事。她叫解黎明。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作出重要批示:“离休老党员解黎明的精神境界十分感人,中央媒体要予以宣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亦作出重要批示:“离休干部解黎明的先进事迹应广泛宣传。要鼓励有条件的老同志学习解黎明同志的先进事迹”。 一位老党员的承诺、坚守与追求 ——记山西省电力公司临汾供电分公司离休干部解黎明 解黎明今年88岁,党龄59年。她的事迹,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有的只是一位电网企业离休干部的默默奉献和一位离休老共产党员对党性的承诺、坚守与追求。 向党承诺:以生命为限资助贫困学生 1985年,解黎明从原临汾地区电业局工会副主席的岗位上离休了。离休后,她经常和老伴讨论一个问题:咱们虽然离休了,可还是共产党员啊,咱们还能为党做点什么呢? 1997年,解老发现“机会”来了。一天,解老从电视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情:北京老知青程玮克服重重困难,回到山西大宁榆树乡金圪塔村开发扶贫项目,但是缺钱。解老立即决定和老伴商量一下,把家里省吃俭用存的那一万块钱存款都交给程玮,全部用于希望小学的建设。那一次解黎明的一万块钱,解决了19名失学儿童的上学问题。也让解老暗下决心把资助贫困学生作为自己离休后的终生事业。 从那天以后,这个承诺资助了多少学生,解老没有计算过,资助出去了多少钱,解老也没有计算过。解老如数家珍的是她家抽屉里那六个文件夹里的“宝贝”,那里面整齐地放着被资助学生的一封封来信和照片。信上那一句句“要把解奶奶的善行传承到底”的话,和照片上那一张张因为有学上而充满阳光的笑脸,是解老最珍视和最念念不忘的。 罪可以自己受,承诺不能更改 2002年年初,解黎明的老伴由于心脏病,引发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卧床不起。孩子们看到父亲病成这个样子,就跟解老商量找个雇工帮一下。看到病榻上的老伴,解老泪如泉涌。但她还是咬了咬牙,跟孩子们说“不用了,我自己干吧!”,她心里明白,找雇工省下来的钱,得够多少个贫困孩子的生活费啊。从此,她一方面坚持要自己生活下去,另一方面肩负起照顾老伴的责任。她一次次叫大夫打针、输液,每天喂饭喂药,收拾洗涮。 然而,那年6月,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度过58个寒暑春秋的老伴还是离去了,这对全家是个沉重打击。亲情难舍,亲情难割。儿女们跟她说:“咱们老家在汾阳,给爸爸土葬吧?”解老听了又是一百个不同意,火化是党和政府的号召,作为共产党员不能特殊化。她耐心地说服子女:“你们的爸爸是共产党员,处处要起带头作用。火化一则可以节省土地,二则可以节省开支。如果你们的爸爸还活着,他也不会同意土葬的”。孩子们知道,只要妈妈认准的,谁也甭想说服。按照妈妈的安排,儿女们从俭办理了父亲的后事。 老伴走后,解老孑然一身,形影孤单,孩子又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能在家照顾她。孩子们多次要给她找个保姆,她都没同意,说能省一个就省一个。其实,她那是心里还在惦记着失学的学生,惦记着对党组织的承诺。七月一日那天,她压抑着心中悲痛,仍按时把她和已去世老伴的两千元钱送到临汾供电分公司机关总支书记手中。 也许是老伴的病情和离去让解老有所感触,2003年,她再次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承诺,而这次的内容是:“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祖国医疗事业。”此外,她又先后认领了5名特困女童,10个特困户小学生。并决定每年捐给贫困大学生1万元。 苦自己不能苦孩子,穷家人不能穷学生 解老现在居住的还是老伴单位的宿舍,最拥挤时全家五口老小三代人挤在36平米的房里。曾经有同事实在看不下去,建议她给领导反映一下,她却说:“千万别给单位添麻烦,这算个啥?” 在解老的家中,没有高档家具和家电,一只磕碰得不成样子的“1984生产”的搪瓷刷牙杯至今仍在使用,一只塑料果盘底部用胶带粘了好几处。解老的衣服多是十几年二十几年前买的,时间最长的一件呢子大衣她已经穿了40多年。每次家人要给她买衣服,她都说:“花那钱干什么?我不是买不起新的,是舍不得扔旧的!”而儿孙们不时兴的衣服,她下命令一件也不许扔,全部拿回来让她扶贫用。 对于解老,孩子们有很多不理解,甚至是埋怨。前不久解老动右腿的半月板置换手术就让孩子们觉得好一个窝囊。当时医生说,进口半月板得六万元,国产只需一半价钱。解老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在单位100%报销。这样的手术,她完全可以不考虑价钱。可为了给国家省钱,她不顾子女们劝说,执意让医生给她换了个国产的,为国家省下了3万多元医疗费。“你省的这个钱,有人知你情吗?”孩子们埋怨道。“知不知情我不管,这样做我心里舒服、踏实,再说咱国产的也不比那进口的差!”对此,解老自有一套理论。 而在对待孩子们的花钱方面,孩子们的埋怨就更多了。解老说:“他们有困难,我当然会帮助。可是,他们想啃老,肯定是啃不动的,我不给他们钱。” 十年前,大女儿做生意向解老借钱10万元。解老说,可以,但是这借条你得打,而且得按期连本带息给我还回来。大女儿无奈打下借条,并注明还款期限,标注清楚到期利息。没想到,生意惨败,投资全赔。女儿手头没钱,借款拖了一年又一年。今年春节前,解老沉不住气了,面对这笔逾期已久的巨款,她拿着借条,严肃地通知大女儿:“利息不要了,快把钱给我拿回来。”大女儿无奈,哭着向好友借钱,年关将至时,还清了妈妈的债。女儿抱怨说,还了钱她还不是又给别人。 儿子们也曾经对妈妈说,他们的孩子快要结婚了,让老人替孙子考虑考虑,别把攒下的钱全捐出去,留下点儿资助一下孙子买房子吧。 解老一听,断然拒绝,“我那点离休工资,顶多能在北京、上海买块砖,离买房还远着呢。我还是把钱给了那些可怜人,给了那些上不起学的穷孩子们吧。” 就是对自己和家人特别抠的解老,去年又从报纸上看到,山西全省还有276万名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她又坐不住了。4月18日,她第三次向党组织郑重承诺:“每年在捐助贫困家庭学生一万元的基础上,再拿出一万元捐助贫困家庭。”这样算来,解老每年捐助的金额达到了她养老金的40%以上。 解老的付出从来不求回报,但她又的的确确收获了太多他人求之不来的回报。一名叫冯丽娟的小姑娘给解老来信写道:“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您伸出了援助之手,为我扬起了生活的风帆。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报答您!”以562分摘取2009年乡宁县文科状元的女生董亚红给解老来信写道:“解奶奶,以前我总觉得这个社会善人很少,即使有也离自己很远。是您让我知道了善人很多,善良的人就在我身边,我觉得您很伟大!有朝一日,我会将您善的接力棒传递下去的。” “有朝一日,我会将您善的接力棒传递下去”还有什么比这善的薪火相传更让人心灵富足的回报呢?看到这封信,解老肯定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