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李谷一:风华五十年 真唱广流传

2015-3-2 10:16|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776| 评论: 0

摘要: 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年过七十的李谷一再次华彩登台,和着人们耳熟能详的优美旋律,和来自天南地北的普通群众“五湖四海同唱难忘今宵”。作为向来以“苛刻”著称的春晚节目组确定的第一个节目,“千人同唱一首歌” ...

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年过七十的李谷一再次华彩登台,和着人们耳熟能详的优美旋律,和来自天南地北的普通群众“五湖四海同唱难忘今宵”。作为向来以“苛刻”著称的春晚节目组确定的第一个节目,“千人同唱一首歌”的震撼视听效果,让这首传唱三十年而不衰的经典老歌再次打动了亿万观众的心。乘着歌声的翅膀,看尽万千浮华,悠悠岁月里,一位古稀歌者五十年的艺术人生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她的真唱依然行云流水

2012311,国家会议中心四楼大会堂高朋满座、大腕云集,李光曦、蒋大为、徐沛东、姜昆、殷秀梅、阎维文、阎肃、宋祖英、郎平、范曾等文化名人来到这里,出席一场别致的、久违的演唱会。演唱会现场,更多的是操着不同口音,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一楼大厅的电子屏幕显示,著名歌唱家李谷一从艺五十周年纪念演唱会在这里举行。为了这场演唱会,李谷一动了很多心思,比如演唱会标题由著名书画家范曾书写,标题英文翻译则由费翔译出。

当演唱会组织者宣布演唱会全部真唱时,台下一片掌声。

在没有录音的时代,所有歌者都是真唱。假唱只是音乐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随着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随着电视节目甚至商演都流行对口型,真唱却成了稀罕物,以至于央视春晚实行了两年真唱后,由于歌者表现普遍不佳,有人竟呼吁恢复假唱。但歌者对真唱的不适应,在311日的晚上,不属于一位已经68周岁的歌者。成名于上世纪60年代的李谷一,她的真唱依然如行云流水。

演唱会以电影《小花》的著名插曲《绒花》开始,然后是广为流传的《乡恋》。对一个声乐家来说,这两首歌差别很大。前者更多的使用高音区,后者更多的使用中音区;前者需要空灵的感觉,后者需要柔润的亲切。也就是说,两首歌需要歌者嗓音及时切换,这对一位已近七十岁的老歌唱家而言,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李谷一就是李谷一,从演唱开始的情感注入到音乐语言的恰当表达,都很连贯到位,一下子就把全场观众带入她的声乐世界,尽管她的声线已不再年轻。

更换演出服,李谷一再度出场,连唱三首歌:《春之歌》《洁白的羽毛寄深情》《我和我的祖国》。第一首婉转欢快,第二首轻巧温馨,第三首大气磅礴。与别的歌唱家不同,她的演唱非常在意对歌曲内涵的外在表达,以及不同乐句间的衔接。《春之歌》她以对强弱音的巧妙掌控表现春天里令人目不暇接、充满生命力的美景;《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她用“啦啦啦”乐句描绘羽毛球拍击球的跳跃,非常鲜活。《我和我的祖国》是大气磅礴的歌曲,她却在大气中强调温润情怀,创造性地演唱作曲家的旋律,断句与联句都有鲜明的李谷一特色。

据说,雕塑家罗丹曾雕塑过一尊巴尔扎克像,完成后,他问朋友,这尊像哪里雕刻得最好。他的朋友说鼻子。罗丹听过,马上拿起锤子,将塑像的鼻子打掉,因为他不想让一个地方的过分突出,影响这尊雕像的整体艺术表达。艺术表达其实是相通的,雕塑如此,唱歌也如此,李谷一深谙此道。她的歌,柔者刚强之,刚者柔润之,不柔不刚者跳跃之;乱者整齐之,齐者变化之,不乱不齐者深情之。也就是许多艺术大师常说的一句话“不要那样唱,而要这样唱”。

整个演唱会的声乐高潮出现在她的第三次出场,共唱了三首歌:《知音》《故乡是北京》和《梦里边城》。

一曲《知音》还是那样山青青,水碧碧。歌词唱道“我愿作长风绕战旗”。五十年的艺术征途,六十年的新中国声乐,她不正是一股不断的长风吗?

《知音》唱罢,《故乡是北京》则让全场观众瞠目结舌,演唱的精气神儿,声音的通透劲儿,气韵的连贯度,京腔的流畅味儿,简直绝了,现场演绎竟比她23年前的录音还好。赢得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梦里边城》是李谷一的新歌,深情、婉转、流畅,将观众带进湘西那如诗如画的优美场景。

演唱会上的其它歌曲,如《我的小路》等,也给观众留下久久难忘的回味。

 

她的表演依然优美大方

与一般歌唱家不同,由于戏曲演员出身,李谷一唱歌时自觉不自觉地会带有身段表演,手、眼、身、法、步,全都非常到位。在舞台上,她依然年轻、依然美丽,雍容华贵而又落落大方。她掌控的舞台,自信、自如、自为、自在,因为那里是她的一方净土、一方天地。

有时候,话筒会成为她的道具,在两手间转换;唱到深情时,她会注视着观众,并且不停地转移角度;歌曲结束时,她会大气地展开双手,自信地微微抬头,再加上一个小小的停顿来表示一曲到头;她随着音乐的节奏不停地变换手势,或指向自己,或指向观众,或指向一个恰到好处的方位,让人觉得那就是著名的黄金分割点的所在;有时侧过身去拭泪,有时低头倾述,她有时会描摹歌词的含义,但不论她在舞台上做什么,都不会影响声音的表达。换句话说,她是先做舞台的表演,再把声音装进身体。而先进行演唱,再为了舞台形象去调整身体的人是永远不会达到这个境界的。

演唱《故乡是北京》时,她以一把小扇作道具。就是这样不起眼的一个小东西,在她手里,居然让整个舞台鲜活起来。小扇子或前指,或后摆;或开,或合。配合着歌曲段落,她甚至舞出一个优美的背花,然后还要俏皮地在后背扇上几下。无言不唱,无动不舞,这是中国传统歌唱艺术的特质。

她的演唱讲究微笑,非常松弛。微笑,是许多歌者追求的境界,但是并不容易。因为声乐家是注重口型的,微笑会破坏口型;因为微笑虽然让喉舌松弛,却也会让口腔变小。所以,为了打开口腔,年轻时李谷一曾练到下巴脱落。正因为这样的苦功,她才会将微笑与歌唱融为一体。

五十年艺术路,让她从一个年轻活泼的女孩变成许多大腕口中的李老师,观众的感慨油然而生,而不变的却是,她依然在追求舞台表演的美丽。

 

她依然不可代替

演唱会中,她的几十名学生也在间隙,演唱了她的十几首歌曲,有著名的张也,还有刘和刚。学生们的声线都非常年轻,共鸣都非常有力度,演唱都中规中矩。如果不是李谷一演绎在先,这些演唱也都非常出色。大部分学生所缺乏的是什么?不说舞台的手、眼、身、法、步,这些不属于声乐范围,在声乐上来说就是声音表现力的单调。所以,许多人都会避开演唱李谷一的歌,她的歌不易模仿。而李谷一的演唱会,却都是她自己的原创经典,没有一首翻唱或是通用的歌曲。这无疑是中国歌坛的一个奇迹。

几十位学生的登台,让人欣慰,因为李谷一后继有人,同时,那些需要认真揣摩的差异,也让人知道,对那些曾经感动过亿万中国人的歌唱经典而言,李谷一依然不可代替。

 

戏与歌融为一体

演唱会结束,一个让人惊讶的事实出现了,花鼓戏出身的李谷一却没有演唱一首花鼓戏。这究竟是疏忽,还是背后另有隐情?

其实,李谷一之于花鼓戏正如赵本山之于二人转,他们所带来的宣传效应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没有赵本山,二人传只在东北很小的范围内流传。没有李谷一,花鼓戏只是湖南的一个小剧种,不会扬名天下。中国人都知道的民歌《浏阳河》,其实并不是民歌,而是花鼓戏的一个唱段,将这个唱段唱成经典歌曲的正是李谷一。1984年春晚的《刘海砍樵》,李谷一更是让花鼓戏名声大噪。同时,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李谷一最早的成名,不是因为唱歌,而是因为她在花鼓戏《补锅》中的优异表现。为此,她受到过毛主席接见,这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事。

也有人说,这是歌曲演唱会,唱戏干什么?这个当然也不会是谜底。因为在李谷一那里,戏与歌已经融为一体,她称之为戏歌。演唱会上的《知音》,就是昆曲调的,而《故乡是北京》则是京剧调,“走遍了,南北西东”,这一开腔,熟悉京剧的人就知道,借鉴的曲牌叫《高拨子》。既然昆曲和京剧不避开,花鼓戏当然也不会因为这个理由而避开。

她的老歌呼唤记忆,她的新歌延续路程。正如一首诗所写:

你用声音创造意境

你用声音塑成角色

我感受着

你用声音传递的心灵

悲伤、深情、欢乐

于是,我有由衷的赞叹

你用声音表达生活

你用声音凝成历史

你用声音跳跃鲜活

我惊异着

你用声音记录的时代

向往、抒发、喷薄

于是,我有简洁的心愿

倾听你用声音的述说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