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风华正茂的魏世杰被选派到西北核工业基地工作,曾取得17项国家科研成果。晚年本应享受生活了,苦难却袭击了他的家庭。 令人感佩的是,全心守护家人的同时,魏世杰圆了自己当年的文学梦,写出作品被拍成电视剧。他还是微博达人,粉丝超两万,生活磨难被他转化为正能量,网友称他“击不垮打不倒响当当一个‘父坚强’”。 核武功臣载誉返乡定居 25年前,魏世杰从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被选入中国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简称九院)。受过一年培训,他被送到位于青海海晏县的221基地。海晏县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3000多米,那里是九院大本营,也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诞生之地。 221基地的日子紧张单调,直到他与同一研究机构的陈位英相识相爱,日子才多了几分色彩。他们两人很快就结了婚。 婚后次年,政治浩劫随之而来。三岁女儿被送到青岛公婆身边后,陈位英生下儿子魏刚,因营养跟不上,孩子严重缺钙,她怕高原极度缺氧环境对幼小儿子发育有影响,把儿子也送到公婆身边照顾。 魏世杰冤假错案平反后,重回实验室。他痛惜白白浪费的光阴,埋头工作,心无旁骛。十多年间,他主持17项有关第一第二代核武科研项目,有的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有的荣获国防科委三等奖。他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20周年之际,他获得核工业部颁发的核军字4056号荣誉奖章。 1989年,魏世杰母亲双目失明。想到自己这些年从未侍奉过父母,还让父母带大自己的一双儿女,魏世杰无法心安。他向九院申请调回青岛,得到批准。这样,魏世杰与妻子离开奋斗了25年的大西北,成为黄岛开发区科委一名普通工作人员。 回到家乡,魏世杰工作轻松了,家庭担子却越来越重。他的儿子魏刚先天性智障,智力不如七八岁孩子。 儿子一人就够魏世杰操心了,没想到,2000年,女儿海燕出现失眠现象,之后越来越重。起初,她还尝试跑步健身改善睡眠,但随着病情恶化,海燕患上精神分裂症,时而抑郁,时而狂躁。一次次住院治疗,海燕病情仍反复发作。2009年,海燕出现幻听,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喃喃自语,伴有重度强迫症。每天早晨,海燕洗手至少需半个小时,还不能强迫她停下,一旦强迫,就会犯病。 一双儿女疾病缠身的残酷现实,击倒了老伴陈位英。2003年春节,陈位英患上精神分裂症,时而清醒,时而发病,曾割脉自杀,幸发现及时。 那年春节,魏世杰陪老伴在医院度过,女儿却在家服安眠药自杀,幸亏被亲友送到黄岛医院急救,才捡回一条命。魏世杰天天留在医院照顾妻女,家里弱智的儿子无人照管,他内疚又痛苦,度过一个亲人近在咫尺,却无法团聚的最难熬的春节。
花甲之年独力挑起家庭重担 面对家中三位重疾病人,魏世杰没有悲观绝望,他选择坚强面对。 老伴除精神方面病症,还患有严重糖尿病和高血压。每天早上,魏世杰起床要给老伴打一针胰岛素,女儿一般中午前后才醒,他和老伴吃点面条,就点咸菜,早餐就对付过去。吃完饭,魏世杰开始为妻子女儿配药,每天三次按量配好,每天三次给妻女派发,监督她们服下。 妻女需要时时照顾,儿子也不让魏世杰省心。儿子特别不讲卫生,一周不洗澡是常有的事,姐姐不愿跟他住一起,魏世杰只好让儿子住离家两站路的另套房子里。为让儿子按时吃饭,魏世杰找到小区一家饭馆,提前支付一月饭钱,让饭馆定时做好饭,魏刚取回家吃。 儿子不会用剃须刀,用剪刀剪胡子,常把自己下巴弄得鲜血淋淋。魏世杰心疼得掉泪,每次给儿子打扫卫生,魏世杰还要帮他剪胡子。 最让他操心的还是女儿。每晚,海燕不吃药无法入睡,最多时一天吃13片药,安眠药就有3种。女儿两三天才吃一顿饭,吃什么、什么时候吃,得按她幻听到的那个声音行事。 一天下午1时许,魏世杰照顾老伴吃完饭,听到女儿屋里传出往常一样的自言自语声,他侧耳倾听,觉得女儿晚上睡眠应该不错。海燕的精神状况与平时睡眠关系极大。魏世杰知道,女儿精神状态好,一会就该点菜了。果然,不一会海燕打开门,撒着娇喊“爸爸”,魏世杰笑眯眯回应,哄孩子般问她想吃什么?海燕倒不客气,一口气点了五六个菜:豆腐、大虾、山药,两猪蹄,四个粽子。看女儿胃口好,魏世杰满口答应,笑呵呵叮嘱女儿,好好在家,爸爸这就给你买好吃的。 买菜回来,魏世杰进厨房精心为女儿烹饪。一个多小时后,海燕面前摆了一桌子菜,女儿两三小时才吃完,魏世杰一直笑眯眯在旁守着。这中间还得帮她一次次赶走“噪音”。女儿吃得津津有味,魏世杰特别开心。下午,海燕精神不错。晚上,她睡前得喝杯奶。喝奶前,海燕要求盛奶的碗必须甩干净,一丁儿点水珠都不能有,魏世杰当着她面来回甩个几十遍,让女儿“检查”,海燕满意,这才愿意喝奶。 在魏世杰心中,照顾女儿充满童趣。有时,女儿半夜醒来哭喊爸爸,为的只是让他捡起一根地上的头发。魏世杰毫无怨言,永远都乐呵呵。在他心中,女儿再苛刻他都不烦,他觉得这是孩子爱撒娇。 一人照顾三个病人,魏世杰有时感到分身乏术。一次,女儿没休息好,在家发脾气,魏世杰安慰着她。儿子打来电话,说自己嗓子被鱼刺卡住了,让父亲带他去医院。恰巧这时,老伴陈位英嚷着头痛,魏世杰无法同时兼顾三人,只好打电话委托学生带魏刚去医院。平时,尽管亲友、学生愿意帮忙,魏世杰万不得已,绝不麻烦别人。 魏世杰最爱说一句话:“坚持一下,总会过去。”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对苦难有种更豁达的态度,他总觉得当年九院同事很多人连命都没了,自己承受这点压力算什么!
七旬翁粉丝众多变身微博达人 家有三位病人,魏世杰早上起床到晚上安顿好他们睡觉,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就两小时,这是他一天中最惬意的时间,而他最喜欢看书、写作。如今,写作成为魏世杰抵御人生苦难的精神法宝。 上大学时,魏世杰最大愿望是当一名中学物理老师,业余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文学创作。即便被选派到荒凉的核基地,他也没放弃过对文学的追求。 上世纪80年代,魏世杰写了篇《转动的魅力》,很快在一家科普杂志发表,且被叶永烈收入《中国科学小品选》,这更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在家只要有时间,他就会静坐电脑前,继续自己的文学创作。 2009年,魏世杰的学生王月玲来看他,听他讲了当年在九院的事,鼓动他:“您搞核武器的事很多人听都没听过,不妨写出来,我帮您传到网上,肯定受欢迎!” 学生的话,让魏世杰犹豫了:“我只是普通人,写这些东西有人看吗?”王月玲很有信心:“您的经历很传奇,当年从事的又是神秘事业,保证有人看!” 在学生鼓动下,魏世杰试着写了,如果没人看就算了。出乎意料的是,他笔下“普通人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越来越多的人追着看他的连载,催促他快点写。网友的鼓励让魏世杰热情高涨,他边照顾家人,边埋头写作,每天多则3000字,少则1000字,半年时间竟写出45万字,他把文稿传给王月玲,王月玲整理后发到天涯社区。 化名“核武老人”的魏世杰一时成了天涯论坛红人,连载他26年核武生活的回忆录,竟获得上千万点击率,回帖6万多条,被誉为天涯最干净最感人的帖子。接着,许多公司找上门想改编这部作品,青岛出版社将他的回忆录结集成书,改名《禁地青春》。 2012年9月,长篇电视连续剧《青海花儿》横扫荧屏,剧中展示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激昂青春,勾起一代核武人集体回忆。这部电视剧原著《禁地青春》的作者,就是魏世杰。目前,魏世杰正着手创作一部精神病院里的长篇小说。 魏世杰特殊人生经历及对家庭的坚守,感动了许多人。有学校请他给学生作报告,他安顿好家人,总会欣然前往。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单位请他。慢慢地,演讲成了魏世杰退休生活中一项重要工作,他讲人生、讲科学、讲事业、讲自己如何面对困难与不幸,深受听众欢迎。截至目前,魏世杰义务演讲超300场,听众超十万人。 魏世杰虽年逾古稀,充实的业余生活却让他保持着旺盛精力。如今,他迷上上网刷微博,微博成为他传递正能量的又一阵地。他有两台电脑,在家只要有空,就会打开微博写点东西。起初,他微博粉丝也就1000多人。2013年春节,他微博上发布的科普知识引来众多人关注,粉丝很快超过两万。他在微博上与年轻人探讨人生、针砭时弊,为弱势群体仗义执言,深受年轻网友拥戴。 网友更感动的还是魏世杰古稀高龄挑起家庭重担,许多网友留言:“知道您的故事,觉得您是最好的父亲,您的孩子有您,是很多人没有的福气。”有的网友则亲切地称她“魏爸爸”“伟大的父亲”“打不倒压不垮响当当一个‘父坚强’”。网友打算筹资为老人雇保姆,魏世杰婉言谢绝,他觉得亲情无法替代,亲人只有他自己照顾才最放心。
对于自己家庭,魏世杰有自己打算,他和老伴退休金加起来近万元,除日常花销,他攒了点钱给两个孩子买了社会保险,等他和老伴不在了还有份收入。将来,他实在没能力照顾孩子,就把孩子送到区残联建立的福利机构。而现在,魏世杰最大的愿望是把身体保持好,尽最大能力守护好自己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