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牛庙村志序 公元1955年3月16日(农历二月廿三),我出生在我们石牛庙这个村子,那年,父亲嘉贵公37岁,母亲36岁。在我孩提的记忆中,刚过40岁的父亲头戴瓜皮毡帽,身穿青蓝夹袄,裤脚绑着扎退带子;小脚的母亲头上挽纂,身穿大襟褂子,毛蓝裤子,活脱脱的小老头、小老太太了。 我们村紧靠官河,地处低洼,一般来说,怕涝不怕旱,冬春灰茫茫,夏秋水汪汪,是我们村的基本特点。铁瓦大车、二把手推车、犁耧耙杖、锨镢二匙子、镰刀斧头、牛驴骡马、农家肥是那个年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地瓜、黍谷、小麦、大豆、高粱是我们村的基本作物。靠天吃饭,粗种薄收,亩产一二百斤。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祖祖辈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活。村人世世代代敦亲睦邻,守望相助,择善固执,自强不息。一九四七年土地改革划定成分时,除几家赤贫户划定为贫农外,其余皆为下中农、中农。老人们说,当时有不少户可划为贫农,但这些户不要,说不给儿孙留下个穷名字。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我们石牛庙村没出现一个地富反坏戴帽份子,清一色的基本群众,其民风淳朴,可见一斑。 村人尊奉的是忠厚传家,诗书继世;所谓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父以教子,师以教弟。祖祖辈辈皆急公好义,乐善好施。家乡的人崇尚节约勤俭,勤能补拙,俭以养家,此乃家道兴旺之要诀。纵然五谷丰登,仓廪告满,还是省吃俭用以备荒年。地瓜、饼子、辣疙瘩咸菜当家,粘粥、小豆腐甘之若饴,逢年过节吃顿饺子,人来客去割斤肉吃。 195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第七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领导的GCD政权正带领人民开展公私合营,城市社会主义改造。农村从互助组开始,经过初级社、高级社,1958年进入人民公社,走集体化社会主义道路。 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叶,是我国社会变革天翻地覆,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期间经历了辛亥革命、满清灭亡、民国共和、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了抗美援朝、三五反、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社教、四清、文革、对越自卫反击战、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等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目下,我们村同全国一样,走上了文明健康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农业实现了机械化,机耕机播,化肥当家,良种良法配套,粮食单产过千,亩产过吨,白面馒头常年粮。科技极大进步,卫星上天,载人飞船遨游太空。经济高速发展,村民走南闯北,经商办企业,岁均收入过万。城镇住所楼上楼下,农村家庭电灯电话,家家有电视,人人有手机,出有车,食有肉,穿戴西装革履,不为稀奇。儿童皆受到良好教育,电脑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人说,盛世修史。吾虽不才,但用心良苦,不揣冒昧,用笔记下我们村的发展脚步,才俊的奋斗历程。愿子子孙孙,生生不息,继往开来,力争上游,奋发图强,共建和谐,源远流长,俎豆千秋。 赵凤虎写于昌邑潍水蓝湾寓所(二零一二年七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