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把晚年生活过出幸福味

2015-2-25 15:27| 发布者: 家网编辑9| 查看: 1141| 评论: 0

摘要: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加快,留守老人群体越来越庞大。人步入老年,在经历了大半辈子的辛苦奔波之后,理应有一个舒服、快乐、幸福的晚年。但老年人因为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快节奏的 ...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加快,留守老人群体越来越庞大。人步入老年,在经历了大半辈子的辛苦奔波之后,理应有一个舒服、快乐、幸福的晚年。但老年人因为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使两代人疏于交流,导致老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变弱或是荡然无存。那么,怎样才能帮助老年人提高幸福感呢?本期带大家走近几位留守老人的幸福生活,让大家看看,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一样可以很精彩、很幸福!

把晚年生活过出幸福味

念 鲁   段 蒙

    每个人对生活中的幸福理解是不一样的,比如疲乏时能躺下休息一下,会感觉很惬意;孤单寂寞时孩子陪你聊聊天,会感觉很满足。诸如此类可能就是幸福,简单地说,愿望得到满足就是幸福。目前有不少老年人,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陷入了晚年生活的误区,因为老年人一般退休后生活时间比较自由,然后就想和子女在一起生活,认为这就是幸福的晚年生活。

 

幸福感言:晚年生活幸福需要快乐加减法

 

张志峰75岁 退休工人) 张大伯告诉我们,20年前刚退休时,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作息时间突然被打乱了,每天不知道做什么好,迟迟难以适应退休生活,心理、身体甚至出现了不适。后来,在老伴和家人的帮助下,总算慢慢适应了退休生活,现在,自己每天过得非常快乐,心情好了身体也健康。张大伯总结说,做好晚年生活加减法,生活一样幸福。

他说,每天能坚持半小时“冥思心理疗法”,对身心会大有裨益。因为事情往往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生活中总有悲伤、难过,在过去的遗憾和担忧、失落和悲观中老跳不出来,人的生命就会被蚕食。老年人应把遗憾收起来,什么生不逢时、中年受挫,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不必为之沮丧;再把担忧都撇开,什么生老病死、花开花谢,乃自然规律,何苦自己劳神。将那些不开心的事三下五除二抛诸脑后,把忧愁和烦恼分散到新的兴趣中去。

张大伯还说,要珍惜眼前的好时光。原来在位时有些人无暇顾及自己的偏爱,也无时间去接触职业、地位、年龄相异的人,现在好了,退休了,有了充足的时间,不妨去试一试,也许会对生活产生新的体会,还可能获得新的发现。凡是心平气和、不急不躁,以达观的态度去面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都能成为幸福快乐的人。

 

幸福感言:让晚年生活充满花香

 

李兰70岁 退休教师) 我退休后就在家里养养花,发现老年人养花可以修身养性。我养的花大多是容易栽培的品种,如吊兰、玉树、绣球、仙人掌、仙人球等。每天受到花香的熏陶,会感觉心胸宽了,身体好了,朋友也多了。

在养花的过程中,当自己亲手栽培的花木开出艳丽悦目的花朵时,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对于我们已经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年人来说,这种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它会使人重新获得自我肯定。五颜六色的鲜花盛开,能使人愉悦,增添生活乐趣。在观赏自己亲手培育的那百看不厌的花形、花姿时,能产生比观赏他人栽植的花卉更强烈的愉悦感,并有一种陶醉其中的体验。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花的芳香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丘脑和下丘脑,使它们的功能更加完善,从而帮助我们平息诸如愤怒、烦躁、焦虑等很多不良情绪。

我感觉栽花种草能使自己的注意力得到有效转移,不再关注一些容易影响情绪的消极事物。栽花种草需要掌握各种知识,比如花卉的分类、属性,病虫害的防治,对光线、温度、土壤等生长要素的要求等。这就要求我们多学习、多动脑、多实践,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预防认知障碍症的发生。

 

幸福感言:忘年交让晚年生活充满快乐

 

崔乃岳80岁 退休干部) 退休前,我在郑州市惠济区政府工作,退休后就闲居在家,来往的朋友少了,那段时间心里有些孤独和失落,抑郁苦闷的情绪围绕着我。就在我需要心理调节时,我被金水区关工委聘为宣讲员,要经常到辖区中小学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这下我可高兴了,抑郁苦闷的心情一下子没了踪影。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结识了许多年轻的新朋友,从他们那里获得不少新的知识,这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而且增加了我生活的乐趣,让我战胜了孤独和失落。

这么多年走来,我感觉到老年人结忘年交,不仅能从年轻人那里学到新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这些年轻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朝气蓬勃,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也焕发了青春。常保持一颗童心,就可以赶走老年人的暮气,让自己仿佛又回到童年,晚年生活充满了快乐。

 

幸福感言:活到老学到老,以学为乐

 

    李菊65岁 退休干部) 见到李阿姨时,她正在书房里与老年大学里的学友一起作画,她笑着告诉我们,老年人就是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退休后选择到老年大学学习就是怕早早“落伍”,在老年大学学习能让老年人视野更开阔,更加自信。李阿姨认为,老年人退休后,并未离开社会。老年人退休后应继续学习新知识,看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有条件者可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一方面,学习能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想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最重要的是,学习新东西能帮老年人加强人际交往,这既能满足爱好,又能挖掘潜力,也增强了幸福感和生存的价值。李阿姨最后提醒: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学东西,先不要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而要从简单、实际的开始。比如学英语,先学会跟人打招呼就很好;再比如学电脑,可以从会用拼音打字开始。最好是能找到志趣相投的“学友”,共同参加老年大学,或者类似的社团,学起来会更快乐。

 

幸福感言:相伴旅游,感受美好生活

 

魏明65岁 退休医生) 魏明告诉我们,他退休前就喜欢游山玩水,但由于工作的关系,很难与家人一起出去旅游。退休后,时间宽松了,他感觉可以实现旅游的梦想了,于是就和老伴一起商量着去哪里旅游,老两口儿坐下来,每人写出自己想去的地方,之后把两人的愿望放在一起,看看有哪些地方是都想去的,拟定先后顺序和时间,一步步实现旅游梦想。畅游祖国名胜、品尝各地佳肴,一路下来老两口真是大饱眼福,有美不胜收之感。他说,通过这几年出去旅游,不仅实现了年轻时游山玩水的愿望,同时也拥有了比较健康的身体,旅途中与老伴相互支持、鼓励,既增进感情,也让人生阅历进一步丰富。

通过这几年的旅游生活,他总结了一套适合老年人出行的注意事项:每次出行时要挑选大品牌口碑好的旅行社,选择专为老人设计的“夕阳红”旅行团;报名前需要跟旅行社确认旅行团的人数是不是太多,团里是否有随行保健医生和基本的医疗设备,以及全程饮食是否符合老人的习惯;做好旅行前的物质准备等;退休后的旅游以休闲游、养生游为主,不能赶得太紧,安全要放在第一位。

 

 

幸福感言:回归大自然,回归田园生活

 

周恒66岁 退休工人) 翻土、播种、浇水、锄草、施肥,这些农活成了周恒退休后每天的新工作,为了满足回归田园的愿望,他一退休就和老伴在黄河滩区租了一小块地自己打理。他说:“对于整天在钢筋水泥中穿梭的都市人而言,能够更多地亲近大自然是一种愿望,一辈子待在城市里的老年人不妨在退休后走进田园,这不仅能让我们老年人体味到更多的生活乐趣,还能回馈我们老年人一个健康的身体。”

他说,如果平日里比较喜欢田园生活,也有条件住在乡下,或者有能力在郊区租套院子的老年人,不妨将退休后的生活放在田园里,拾掇些花草,料理些蔬菜,都能增添生活的乐趣。而且,在乡村田园,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到新鲜的蔬菜,远离城市的喧哗,很容易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另外,对老年人来说,适当干点体力活,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种菜、浇水、做园艺,都能促进血液循环,收到活动筋骨的效果。不过,老人从事劳动时,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负重太多,也不要常用蹲姿,以避免发生意外。

    

赵鹏(心理辅导师)

看了以上几位老人的晚年幸福生活,觉得他们退休后的生活让人羡慕,更让人尊敬。退休后不管是旅游也好,过田园式生活也好,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从许多关于幸福和幸福感的文章中不难发现,人们总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竞争中,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比退休金……却不知道如何去感受幸福,只知道别人总比自己幸福。比来比去,心里只剩下欲望和攀比,却没有了知足和常乐。

日常生活中,人们用不同形式、不同声音感叹找不到幸福和幸福感,能说自己有幸福感的人更是不多。有的甚至坦言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却降低了幸福指数。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是因为人们过分追求完美,因而失去了对幸福的理解和体味。我认为所谓幸福,就是生活中的一种认识、一种实现后的满足感。它不以拥有多少财富来衡量,也不是那么难以实现。关键在于如何去捕捉、如何去感受。因此,一个经历过生活磨砺的人和一个生活顺利的人,其追求幸福的标准和对幸福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现实生活中,有幸福感和幸福指数比较高的人,往往是那些易于知足、贴近实际的人,因为他们对幸福的追求拥有简单的法则,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美好一面,生活既轻松又有幸福感;而那些目标高于本身能力的人,总在追求幸福,总感到自己不够幸福。追求幸福本是一种权利、一种本能,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无法度量,有的只是各自的感受和适时把握。幸福,越接近自己的预期目标,越能感到幸福的存在。欲望越高,目标越难实现,痛苦也容易叠加。对此,考量的不仅是每个人的生活态度,还有人性的视角和感知程度。幸福应该奉行一句真言:放弃虚无的,珍惜眼前的,心安心乐方为快乐。

一缕花香也能给人带来快乐,只要懂得欣赏,生活处处有风景。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