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建国前安丘凌河老党员李梅昌 李梅昌,1920年9月6日出生于安丘凌河沈家庄村的一个贫困家庭,1947年2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参军。1956年12月转业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112团副营长,大尉军衔,1962年6月退职前为德州齿轮厂车间主任,回村务农后担任村干部20多年。 2015年1月29日,笔者在凌河镇委刘建宝主任的陪同下,来到在中共安丘党史上写有浓重一笔的沈家庄,慕名拜访了老英雄李梅昌。1938年10月下旬,中共淄博特委在该村召开了党员干部会议,宣布成立中共安丘县委和安丘独立营,第二届安丘县委由此正式成立。日伪及后来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该村全体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数次抵御住了强敌的围困、进攻,成为安丘西南革命老区边缘地带上一个有名的红色堡垒村。该村1947年大动参时,一次就走出了二、三十人的一支优秀队伍,时为党员并任该本村民兵连长的李梅昌老人,就是这个时期参加的安丘独立团,并担任了排长职务,老人家清楚地记得,时任独立团团长为王照祥(1946.11—1948.04任职)。他参加的第一场大的战役为诸城岳戈庄(俗称压古庄)战役,并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个让战友们传为佳话的“坟头勇夺重机枪”的故事。
在这个时期的安丘独立团中,有许多战士是本县庵上、石埠子、吾山、柘山一带的人。感谢安丘烈士陵园管理处李建明主任提供的烈士花名册,笔者特地进行了核实,有不少烈士包括几位连长、指导员(为一等功臣)身份的同志,就是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潍县战役后,除了安丘守敌千余人弃城南逃外,昌乐也有一股600多人的残匪逃向东南方向,一路追击而来的我安丘独立团,在诸城岳戈庄将其包围,战斗十分激烈,独立团在冲进村子时损失很大。李梅昌老人所在排分着的冲锋地一片开阔,敌人的一挺重机枪压在坟头,我军3挺轻机枪也压不住它。前期拉上去的一个排几乎全部阵亡,很有战斗经验的李梅昌红了眼,一路打着滚贴地冲到坟前,奋身跃起拽过滚烫的枪筒子,将敌连人带枪猛然甩出去了有10多步。重机**是个大块头,回过神来后,和李梅昌翻来覆去地撂个子搏斗,李梅昌差点没让他掐死,但最终还是腾出了一只手,用没法拉弦的手榴弹砸和用刺刀将敌人解决了。战斗结束后,李梅昌的双掌全起了大燎泡。
李梅昌老人现今和儿子住在一起。村支书李吉昌领着我们来到老人家时,他的女儿也在,老人家出生入死的很多惊险经历,就是他的儿女帮助回忆起的。老人家还是在独立团的时候,国民党军的一个排曾包围了他们外出执行任务的4个人,李梅昌是用4个手榴弹绑成块拽出去,把敌人炸懵后才和战友们得以转移。还有一次是被敌人死死堵在屋内,打到最后,他是割了“屋笆”从房顶逃出去的。
老人家征战无数,先后参加了1947年2月的莱芜战役(时任扛炸药包子的尖刀排排长,并荣立战功),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1947年7月的临朐战役,1948年4月的潍县战役,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和1948年11月开始的淮海战役等,荣立战功无数次。调往昌乐独立团后就是三等功,并从这里升级为主力部队,建国初期的大生产时也立了功。他的儿子回忆到,小时候常拿着老人的5个军功章玩耍。李梅昌老人建国初期的职务,为三野(华东野战军)的王牌主力——26军26师2团3营2连副连长,我军初次授衔时为中尉军衔。
李梅昌回忆道,当年他曾随山东军事代表团,去苏联参观海岸炮军事设施,在克里姆林宫听过斯大林的讲话,回来后参加了修筑蓬莱、烟台、青岛等地的海岸炮阵地工程。
1962年李梅昌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携全家无怨无悔地“非转农”,回乡支援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文革期间的李梅昌老人,因为是“当权派”而常常戴大纸帽子挨批斗,全家人也受了牵连,孩子们同样饱受歧视,但他们一家人还是终于挺了过来。
参考资料:《潍坊军事志》《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安丘组织史资料》。 (辛宝祥 孙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