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精神不光是追求纪录,更是全民运动。” 奥林匹克公园内,鸟巢西北500米,国家体育馆门前,每天早上9点到11点,你都能在这里看到一个奇特的风景。几十个身手矫健的轮滑爱好者,或弓身前行,或左右腾挪,若不是头盔下的银丝,你很难看出,这些爱好者均已过了花甲之年。 再过两个月,北京鸟巢快乐轮滑队就该迎来自己的六岁生日。这个六岁大的“孩子”,其成员的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最大的成员已有83岁。轮滑队自2006年创建,彼时的北京市奥运会还在倒计时之中,而今鸟巢已成为北京市的新标志建筑之一。这只老年轮滑队,也成为奥林匹克公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刚退休的时候,我会滑水冰。可是北京冬天太短,所以我们开始学着玩轮滑。”快乐轮滑队的队长叫姜平利,今年61岁,6年前,姜平利从单位内退,便练起了轮滑。当时的鸟巢还没竣工,姜平利与二三十个同好,便在一个广场练习。2008年,鸟巢南侧的广场建设完成,新建设的道路平整清洁,很快便成为周边居民的活动场所,快乐轮滑队也开始利用这块场地训练。 “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25天时,我们在鸟巢附近开展了活动,也吸引了媒体的报道。当时的《北京晚报》还刊登了一幅照片,我们的轮滑队员身后就是鸟巢和水立方,也就是这个时候,我们定名为快乐轮滑队。”快乐轮滑,是轮滑队的宗旨,新加入的老年人未必学过轮滑,不过只要加入,姜平利等都一致对待,队中的教练也不收培训费,免费培训、自由加入的政策,吸引了不少老年人。 “奥运会结束后,我们觉得应该让奥运精神传承下去,奥运精神不光是追求纪录,更是全民运动。我们轮滑队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一样,最能够展现我们北京中老年人全民健身的精神。”2009年,快乐轮滑队进入奥林匹克公园。鸟巢附近举办的全民体育活动,轮滑队队员总是积极参加,轮滑队的理念也逐渐为奥林匹克公园管理方所接受。2010年9月,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特意为轮滑队颁发了“快乐健身,精彩奥园”的旗帜,并在国家体育馆门前划定了一片逾6000平方米的活动专用地,这让姜平利倍感荣耀:“在寸土寸金的奥林匹克公园里,给我们一片这么大的活动场所,说明了官方对于全民体育的支持和认可。” “每天一睁开眼睛,我就想着怎么玩。” 快乐轮滑队有个“形象大使”——马劲夫,2009年加入,今年62岁。如今他是轮滑队中最为活跃的成员之一,而在三年前刚刚加入时,马劲夫的状态只能用糟糕来形容。 下岗在家,精神萎靡,三尺多的腰围,脂肪肝、胃炎外加颈椎病,马劲夫常常躺在床上感觉如同坐船,一晕就是三四天。走二里路,途中至少得歇两次,糟糕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让马劲夫生不如死:“说句实话,连轻生的路线我都选好了,就差实施了。” “这时候听说鸟巢有拨滑轮滑的老人,我就抱着看看的心态参加,结果那感觉就像发现了另外一个活法。”轮滑队融洽的气氛,外加其他老年轮滑者的开朗,感染了马劲夫。穿起轮滑鞋,脚下的滑轮飞转,清风拂在脸上,一下让马劲夫回到了“学龄前”,快乐得像个孩子。 “从那以后,我几乎天天都来练轮滑,现在身上什么病都没有了,情绪也轻松了,每天一睁开眼睛,我就想着怎么玩。”收益于轮滑的不仅仅是马劲夫,这两天马劲夫在轮滑队中做了一个统计,接受调查的三十个人里,没有一个健康出现问题:“老人谁没有点病,不是血糖就是血压有问题。可轮滑让大家解决了这些问题,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快乐来自我们的脚下,幸福漾在我们的脸上。” 2010年,63岁的魏德泮从福建老家搬到北京,常年生活在南方的魏德泮,既没有滑过水冰,更没有接触过轮滑。看到快乐轮滑队,刚刚退休的魏德泮顿时就来了兴趣。 “我当天就买了装备开始练,轮滑队里的教练很认真,连着十天的工夫,我就能自己滑了。”学习轮滑的经历,让音乐专业的魏德泮备受感动,旋即创作了一首《快乐轮滑之歌》,如今这首朗朗上口的歌曲,也成为了快乐轮滑队的队歌:“老年人想健身,如果是单个人练,效果肯定不好。与大家一起练,也许这个团体中有90%的人你说不出姓名,但就是每次见面一点头,分手时一句‘再见’,就能让你感到友情的温暖。” 提起轮滑队的友情,姜平利总是忘不了那一百一十个西瓜——一个夏天,轮滑队吃掉了一百一十个西瓜,全是队友今天你拎一个,明天他抱两个贡献出来的:“西瓜不贵,但是说明大家为轮滑队做贡献的心情。” 老人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从团体中寻找认同感,将友情升华成亲情,正如《快乐轮滑之歌》的歌词一样:“快乐来自我们的脚下,幸福漾在我们的脸上。”吴楠摄 温馨提示 轮滑运动有益于人的平衡能力、协调性和灵活性,但轮滑过程中容易发生意外,老年人应在轮滑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同时最好购置必要的护具,如头盔、护肘、护膝、护掌,老年人都应该准备齐全,并尽量使用性能良好的品牌。 同时,老年人轮滑不宜“风雨无阻”,应尽量选择晴朗温度适合的天气,并选择平坦、开阔的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