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老科协第二次“密柴胡”鉴定会会议纪要
高密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一、 会议概况
11月13日,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在市交通局七楼会议室举行了第二次“密柴胡”鉴定会。本次会议邀请了我市中医、药学、药材生产方面的专家,长期从事“密柴胡”保护研究和文史研究方面的学者,还邀请了从事花卉苗木种植繁育方面的企业家。
姜玉生会长首先回顾了今年以来我市在密柴胡挖掘保护方面所开展的工作;王希义和王宝玉分别介绍了两处现存“密柴胡”的来源;秘书长姜玉亭宣读了安徽省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王玉良就“密柴胡”评价的来信;生物学学者卢连平介绍了密柴胡的形态特征;与会专家们详细观察了密柴胡各生育期的标本、图片,对密柴胡的形态鉴定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和建议;最后,姜玉生会长根据专家们的发言做了总结,并就今后对密柴胡的保护繁育提出了要求。
二、与会人员发言要点
(一)诸位专家通过观察制作的标本和不同生育期的照片,对照有关材料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在原来有争议的情况下,大家分析对比,统一了看法,专家们一致确认:《密柴胡形态特征》的描述是符合生长状态下密柴胡实际的,现存植株就是密柴胡。
(二)为切实搞好密柴胡的传承、繁育、开发和利用,建议聘请省级以上专家对密柴胡作进一步确切身份鉴定。高层次的鉴定结果,有助于密柴胡的推介和提高密柴胡的知名度。
(三)密柴胡到底优越在哪里?还应进行深入的论证和科学的分析,有效成分含量怎样?与外地所产柴胡有何区别?建议到国家药检部门检验有效成分,分析成分含量,最终得到国家药典委员会的认可,并收入《中国药典》。因药典是药材、药品生产、销售、使用的依据和法典。进不了药典,就进不了市场。
(四)建议对密柴胡的挖掘、保护、研究、传承等工作在高密大事记、县(市)志中记载。
三、安徽省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王玉良给鉴定会发来了对我市挖掘保护密柴胡的评价
高密市老科协发来的“密柴胡”不同时期生活状态下的照片及其形态特征的描述材料均已收到,据《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1册)相关章节,经对比鉴定,“密柴胡”原植物属于伞形科、伞形属中的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无疑。
“密柴胡” 原产于高密东西两岭和柴沟镇一带,是高密本土对产于高密的药源植物“柴胡”的称谓。历史上,“密柴胡”在高密分布较广,产量较大,并一度成为地方性的道地药材。据高密乡土志记载:“……其药唯柴胡密产最佳。”故号密柴胡。“密柴胡”能在历史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与产量和药效有很大关系,而中药的药效,与“密柴胡”所处的土壤、降水、温度、海拔等生存环境有直接关系,这些因素,可能使得“密柴胡”作为一个居群,与其他地区的同种植物的居群,在形态、结构乃至药效上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异,因而具有独到的特征。目前,“密柴胡”在高密分布稀少,仅在数处呈斑点状分布,难以形成规模。柴胡属在中国约60个种(含种下单位,据《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1册),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是其中分布最广的种。柴胡属植物在高密仅此一种,高密本地认为该植物是中药柴胡中的上品,是道地药材,故冠以“密柴胡”之名。
由卢连平老师主持撰写的《密柴胡形态特征》材料,描述准确、中肯、专业、简练。
四、生物学学者卢连平从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形态学角度对密柴胡做了介绍。详见 附件:《密柴胡形态特征》
五、鉴定会主要确定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根据采集到的密柴胡标本和植株生活状态下所拍的照片,从植物学形态来看,确认目前找到的柴胡就是《高密县乡土志》中记载的本土生长的密柴胡。
(二)确认现有材料确实是高密本地野生种保留繁育下来的,无疑是高密的地道品种,不是外来品种。
(三)由安徽省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王玉良确认的,由卢连平、乔光智两位生物学学者撰写的关于《密柴胡形态特征》鉴定结果,与会各位专家一致认为描述材料是真实的,符合生长状态下密柴胡的实际情况。
(四)今后挖掘保、护密柴胡应掌握的方向:一是以龙河、东阳两处花卉苗木基地为繁育点,加速繁育本土的密柴胡,特别注意保特品种的纯洁性,防止杂交变异;进一步研究密柴胡的生育特征;搞好种植栽培技术的研究,为今后大面积生产打下基础。二是搞好密柴胡药用有效成分的鉴定。有效成分含量是衡量药材质量和药效的重要指标。待繁育的材料达到送检要求时,及时到高层次药检部门进行有效成分的分析鉴定,以达到《中国药典》对密柴胡的确认。为今后的生产打下基础。目前在药典未确认之前,密柴胡尚不能作为药材,更不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密柴胡的宣传力度。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下一步的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