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作客本期的“人物”,有甘做百姓“法律顾问”的法制史学家夏家骏、抄出来的“民间法律顾问”王万盛、法制教育的有心人杨汝斌、用曲艺搞普法宣传的金素贞等。他们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而尽心尽力,以行动普法、守法、护法,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今年78岁的夏家骏是著名法学家。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法律专家、先后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的夏家骏,退休后被聘为公安部特约督察员等职。他讲法普法,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忙得不亦乐乎。
没有特权,只有胆量
1997年,夏家骏从中国政法大学退休了。他想静下心来读书、写字、写作,却又为关乎民情的大小案件所牵系,忙得团团转。他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做老百姓的“法律顾问”上。 河北唐山市的李久明在被核准死刑,等待执行枪决的关头,从唐山来的一名进修生找到夏家骏。看过材料,又反复核实了一些细节,夏家骏便给河北检察院领导打电话说明情况,后又立即把信递交给一位中央领导同志。3天后案件取得突破性进展,最终使几名刑讯逼供的民警和公安局领导锒铛入狱,李久明无罪释放。 一位农民企业家遭受迫害,身陷囹圄,上亿资产不翼而飞。在蒙受不白之冤、穷困潦倒时,听说了夏家骏的事迹,就找到他家里。夏家骏不畏人言,坚持明察暗访,终于弄清案情始末,使沉冤昭雪。东北某市一名党员,被当地警察无辜打死,家人呼告无门。听说此事后,夏家骏义愤填膺,他顶住压力,四处奔走,终使17名涉案人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凡是夏家骏“接手”的大案小案,他都要搞个水落石出。 夏家骏满怀为民鼓与呼的热情,为群众反映情况、解决问题。他任北京市政府法律特约监察员期间,每到公开接待日,都会有不少人来找。不管来人是什么身份,只要他觉得案子不公平就往上反映,力求得到公正解决。 2000年,两个到杭州打工的青年在火车站被警察误认为是小偷,一个被殴打致死,一个被判了6年徒刑。相关部门想就此草草了事,找到死者的两个妹妹订“协议”。两个女孩儿没主意,经人介绍找到夏家骏的电话,她们一字一句把协议的内容念给他听。夏家骏立刻嗅出
“案中有案”,告诉她们暂时不要签字。在夏家骏的帮助下,两个女孩儿终于为她们的哥哥洗清了不白之冤,还得到了应有的补偿。 2004年春,他为帮农民工讨薪3次上书总理。对于他给中央领导写信能得到回复是有什么“特权”的说法,夏家骏说:“我没有特权,只有胆量。”其实,他是作为一个维护法律正义的知识分子来讲话的。如果有关职能部门能积极解决群众反映的重大涉案问题,他并不想给中央领导添麻烦。他书柜的边缘,则“挤”着十几幅很小的照片,那是他与中央领导同志的合影照片。
联系底层,正直敢言
夏家骏是烈士的后代,从小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正是苦难培养了他的坚强性格,与社会底层的血脉联系,成就了他正直敢言的个性。 夏家骏不止一次提及犯罪嫌疑人财产保护的问题。现在有些办案人员在拘捕、侦查中就把嫌疑人的财产处理了,等当事人被宣判无罪回来,发现现金被花光了,账上的钱被划走了,财产被拍卖了,甚至连自己的金戒指、手表都戴在了别人手上。还有的没收财产时不开清单。这些严重的违法行为,他认为一定要制止。 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夏家骏,对于普通百姓反映案情渠道不畅的难题,有着亲身体验。一次,夏家骏曾扮成破衣烂衫的“上访户”,去北京的一家司法机关上访。在接待处,他得到的答复就是两个字:“走!滚!”他掏出政协委员证、公安部特约监督员等证件也不管用。他请求留下信件材料,对方称只收正式公函,个人信件一概不收。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夏家骏都会收到数十份要求转交到相关部门的材料。这种“特快专递”现象,折射出一些司法机关沟通渠道的不畅。每个月末的信访接待日,他把满满3个编织袋的群众上访材料以及他情真意切的信,专程送给负责信访的工作人员。 由于夏家骏公开电话号码和家庭地址,他的家变成了“上访接待站”。他戏言,自己是埋在信件里的“甲壳虫”。有的信里反映的事情,让夏家骏“看了想掉眼泪”,有的上访者直接找到夏家骏家,多的时候他每天要见十几拨人。除接待来访者,碰上案子蹊跷,夏家骏二话不说,拎起破皮包就走,下基层调查,非弄个水落石出才安心。对特别困难的上访人,他吃住全揽下,有时,好几拨上访者同时来找,夏家骏会请他们去吃个便饭。
习字著书,乐做杂家
生活中的夏家骏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他喜书法、爱文学、懂茶道,还用放声高歌来解除疲劳。夏家骏是个“杂家”,兴趣广泛,样样能做得出色。 晚年的夏家骏将历史和法律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写出了《乾隆削冗评议》《乾隆惩贪述评》《苏轼与法律》等百余篇论文。同时还参与了《中国官制史》《中国法律史大辞典》《清代法制史》等辞书的撰写工作。 作为法学家,夏家骏对立法和普法宣传高度重视。他曾专门为大、中、小学生编过一套《法律知识读本》。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热播,夏家骏指出,“仵作”在古代地位低下,是贱民。宋慈进士出身,干“仵作”的工作,与史实不符。结合一些社会现象,他还写了一本《古代廉吏杂评》。 夏家骏对自己的书法从不敝帚自珍,也从不自抬身价。老家湖南受灾时,夏家骏赴灾区义展义卖,还捐了20幅字,并将卖字所得的11万元全部捐出。
夏家骏会拉二胡、拉小提琴,尤其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在无人的旷野拉一支舒伯特的《梦幻曲》。在音乐的世界里,夏家骏百般情思都有了寄托。吸旱烟、喝浓茶也是夏家骏多年的嗜好。他说自己没有养生之道,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老伴去世后,儿女们放心不下他,要他搬过去住。夏家骏还是愿意守在老屋里,接待上访者、读书、写字,或拉一支回肠荡气的曲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