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马识途百年书法展”在四川博物院开展。100余幅书法作品,最后筹得200多万元的义购款,义购款被送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用于设立“马识途文学奖”。10月,马识途带着自己的新书《百岁拾忆》,与104岁的三哥马士弘、93岁的八弟马子超一起做客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同忆人生,趣聊往事。 以自己的幸福 换人民的幸福
马识途,原名马千木,1915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忠县(现属重庆市)石宝乡一书香门第。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五。读初中时,与三哥马士弘在同一所农村中学上学,兄弟俩感情很深。1936年,马识途考进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化学系,他想学会制造炸药,走工业救国之路。在那里,他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从此走上了革命的人生道路。1938年他入党时,把名字改成马识途,表示自己终于确定了人生的道路。同年,马识途与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刘惠馨结婚。1939年,马识途调任鄂西特委书记。1941年初,鄂西特委组织暴露,马识途的妻子刘惠馨和刚出生的女儿被捕。后来,刘惠馨壮烈牺牲,女儿下落不明。马识途悲痛万分,他到处打听女儿的消息,都没能找到女儿。为了党的事业,也为了掩护身份,马识途接受组织安排,紧急撤离险地,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读书。1945年马识途正式毕业,1946年到成都任川康特委副书记。 马识途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女儿。经过不懈努力,1960年,终于在知情人士的帮助下,找到了失踪20年的女儿吴翠兰。女儿被一个吴姓工人家庭收养,在北京读大学。找到女儿以后,马识途再三向女儿的养父母谢恩,并正式宣布女儿的一切关系都不动,也不用改姓。他对女儿说:“我找了你20年,算是给你生母一个交代,我以后负责你上大学的费用,你有时间来家看看我就行。”20年寻女路,艰辛异常。马识途以此为题材,写成70万字的小说《清江壮歌》,来纪念妻子刘惠馨。1961年,《清江壮歌》出版发行后,震动全国,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回忆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经历,马识途笑称:“此头十度寻阎王,而今仍在颈项上。” 兄弟情深 互相扶持半个多世纪
马识途与三哥马士弘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很深厚。马士弘是一名职业军人,原名马千毅,“马士弘”是上小学时老师据《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他改的。 1934年,在北京上大学的马士弘耳闻目睹了日军的侵华暴行后,决定投笔从戎,成为黄埔军校第十一期的学员。1935年,马识途在扬州中学读书时,因为宣传抗日,被抓进了监狱。马士弘闻讯后从江苏丹阳赶到扬州,在当地军校同学的帮助下,把弟弟救了出来。1936年,马识途考上了南京中央大学,这时候马士弘因病住进了南京的医院,马识途就每天下课到医院服侍照料,直到哥哥痊愈。 1937年从黄埔毕业后,马士弘加入了当时由陈诚率领的第十五集团军,此后担任陈诚的警卫团团长达10年之久。他利用自己国民党卫戍部队少校的身份,多次将弟弟马识途从特务的眼皮子底下解救出来。兄弟俩闲时摆龙门阵的时候,马士弘给弟弟讲了很多真实的故事。马识途听得有心,还把其中的一个故事写成了《盗官记》,收进自己的小说集《夜谭十记》中。这个故事发生在马士弘读小学时,当时新任县长来忠县报到,快到县城时不慎落水溺亡,可是欢迎仪式已经开始,鞭炮都要点了,怎么办?县长秘书决定冒充县长,县长夫人也同意了。那时,马氏兄弟的父亲在县里当议长,假县长还去他们家拜会,马士弘亲眼见到过。2009年,姜文将《盗官记》改编成电影剧本《让子弹飞》。 1949年,身为国民党少将师长的马士弘没有去台湾,而是率部起义,留在了大陆。他去成都解放军司令部报到时,陪同在贺龙身边的正是时任中共川康特委副书记的五弟马识途。兄弟相见,感慨万千。这个真实的故事后来被搬上荧屏,成为热门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片段。 在战争年代,哥哥保护过弟弟,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曾经的身份,马士弘经历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这时,弟弟马识途默默地向哥哥伸出了温暖的手。他每个月给三哥支援25块钱,碰上孩子开学,还要多给四五十块钱,一直到1987年。因为资助三哥,马识途在党代会上被人检举说“立场不稳”,没有跟“国民党特务”划清界限。但不管遭遇怎样的冲击,马识途都没有停止对哥哥的帮助。1982年,马士弘的问题得到解决,享受到国家给予的待遇,后来又被政府特邀为成都市第六、第七届政协委员。互相扶持半个多世纪的兄弟俩,都迎来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职业革命家和业余作家
马识途的文学创作,始于在上海读中学的时候。1935年,全国发行的《中学生》杂志搞了一次征文活动。马识途在学校章老师的鼓励下,以“马质夫”为笔名写了《万县》一文参赛,结果不仅入选,文章还被收入征文文集。“当我突然收到6个大洋的稿酬汇单时,真是喜出望外,不只是为了这抵得上我一个月伙食钱的6个大洋,主要是我的名字第一次转化成铅字出现在这样一份全国著名的刊物上。”马识途回忆。 消息在学校一传开,同学们半是戏谑半是赞扬地称他为“未来作家”,这让他都有点飘飘然了。章老师更加高兴,问马识途将来想干什么,马识途说要做一个工程师,用工业救国。章老师说:“其实我看你是可以写的,当一个作家,不一样可以救国吗?”从此,有意识地写文章记录生活,成了马识途毕生的习惯。 1938年在武汉时,马识途和胡绳共同主办了《大众报》。1942年,马识途开始创作《夜谭十记》。当时,马识途冒着生命危险在国统区从事地下工作,由于经常更换职业,常和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他们给我摆了许多我闻所未闻、千奇百怪的龙门阵,尤其是我接触的一些小科员,他们平时没有什么娱乐和消遣,只好三五结伙到人家里去坐冷板凳,喝冷茶,摆龙门阵。在他们中间,我听到了难以想象的奇闻逸事,我才深知那个社会是多么乖谬绝伦、荒唐可笑,人民的生活是多么困苦无状而又丰富多彩。”被这些生动的故事所感染,马识途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于是选取了10个最有意思的“龙门阵”开始写作。《夜谭十记》写了40年,其间书稿三度被毁,又三度重新创作,终于在1982年以第四稿付梓,首次出版的印量就高达20万册。 马识途常说自己是“职业革命家”,“业余作家”。他认为自己成为作家具有偶然性,写作是“使自己的革命生涯延长一倍”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前,他从事九死一生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又长期从事繁重的行政工作。写作,是他奢侈的业余时间里的一点小爱好。 1959年,《四川文学》来找他写一篇关于建国十周年的文章,发表后《人民文学》又转载了。当时中国作协领导邵荃麟、张光年看到后专门把他请到北京去谈话,说要他做两份工作,即一边做行政工作一边写东西,用作品来为群众服务。邵荃麟还说,既懂干革命工作又会写东西的人不多,马识途这样,“等于生命延长一倍”。从那以后,《人民文学》便常派编辑来四川找马识途。先摆龙门阵,聊着聊着,编辑说,这一段好,你把它写出来吧。就这样,在《人民文学》的“监督”下,马识途写了好几篇文章,后来自己也对“把革命岁月用文字记录下来”有了兴趣,想长期写下去。 马识途虽然担任过五届四川省作协主席,但好好坐下来写东西,还是在离休后。他是个很潮的老人,70岁了还要学电脑,并且以惊人的毅力熟练掌握了打字技法。1988年,马识途买了一台286电脑,开始用电脑写作。那时,电脑显示器很小,屏幕模糊,写作很吃力,他却用电脑写出了2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还用电脑整理出了自己早期的作品达480万字。四川文艺出版社据此出版了一套12卷本的《马识途文集》。 2013年,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马识途“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也为他颁发了“首届东方文豪终身成就奖”。马识途在答谢辞里说,“我是用业余时间来写作的。虽然在全国到处发表,还出了二十几本书,但总觉得在自己的一生中,并没有写出传世之作”。“我那么多的生活积累,那么多大家没有看到的人物、事件没写出来,实在是太可惜了。”目前,马识途谋划再写本新书,叫《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要把与自己有过交往的名人、文人、友人身上有趣的故事写出来,作为封笔之作,传于后世。 注重养生 乐天知命不思悔
马识途很注重养生,离休后,他的作息时间更有规律。每天6点半起床,到外面散一会儿步,吃过早饭后,再读书看报。中午饭后,他会先写写文章,练练书法,下午2点休息一会儿,4点起来接待来访的朋友或与熟人聊天,晚上10点准时睡觉。 马识途还编了《长寿三字诀》:“不言老,要服老;多达观,去烦恼;勤用脑,多思考;能知足,品自高……”马识途常说自己有“五得”,即吃得、睡得、走得、写得和受得,所以才能长寿。2001年,他不幸患了肾癌,要切掉一个肾。手术前,女儿马万梅不敢告诉他,但术后他还是知道了。大家来看他时,都怕说漏嘴,但每一次,马识途都会主动说:“我是孤圣(肾)人!”因为少了一个肾,他的一条腿经常肿胀。手术后,他马上继续投入写作,又写出了30万字的电视剧本《没有硝烟的战线》。 他乐观的精神还感染着身边的人。他的八弟马子超曾有一位相守65年的老伴,两人感情深厚。后来马子超的妻子不幸去世,去世前说希望丈夫能再找个继续陪伴照顾他的人。前两年,马子超得了喉癌,说话有些困难,他结识了一位与自己年龄差距颇大的女士,心里很有顾虑。马识途知道后,特别鼓励和支持八弟,告诉他要大胆地相爱,结婚。终于,马子超在90岁高龄时,娶了位50岁出头的夫人。现在,93岁的马子超还能骑着电动车拉着媳妇逛街,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最近几年,马识途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看报、写作。他写传统诗词,出版了《名峨诗稿》,也关注现在的文学创作,尤其是短篇小说和网络文学。2014年5月24日,“马识途百岁书法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启幕。展出的148幅书法作品中,有32幅书写的是他自己创作的诗词。马识途笑称,这些诗词就是他的人生体验。“人们常问我的长寿之道,我都以‘达观’和‘提得起、放得下’这几字应对。”“未遭受人算天磨三灾五难怎能叫钢丁铁汉?”“个人如钢似铁,怎能不长寿?” 虽然已到期颐之年,马识途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却未稍减。2014年11月,在巴金纪念馆开馆仪式上,马识途还当场挥笔写下“纪念巴金,学习巴金,讲良心,说真话,读好书,做好事”的题字,并倡导“说真话,要从小学生抓起,进而在全社会推广说真话的良好氛围”。 马识途的书房里挂着他的人生座右铭:“无愧无悔,我行我素。”对于一生所经历的各种考验与磨难,他从不后悔;对还没能写出自己理想中的“传世佳作”,他虽有遗憾,但仍不思悔。他笑言自己“没有终身成就”,只有“终身遗憾”,在《艺术人生》节目的录制现场,他对朱军说:“我这辈子是九死一生,但我从不后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