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转中外名人名家论《道德经》

2014-12-30 14:39| 发布者: 潍坊市委老干部局| 查看: 909| 评论: 1|原作者: 陆林

摘要: 中外名人名家论《道德经》   有这样一部经典,全球发行量已超过《圣经》跃居第一!有这样一部经典,德国前总理呼吁每个家庭都应拥有一部!有这样一部经典,美国的大师奉为人类文明第一书!这就是老子原典《道德经》。 ...
中外名人名家论《道德经》

  有这样一部经典,全球发行量已超过《圣经》跃居第一!有这样一部经典,德国前总理呼吁每个家庭都应拥有一部!有这样一部经典,美国的大师奉为人类文明第一书!这就是老子原典《道德经》。《道德经》一书仅5000言,论天道、论人道、论地道。包罗万象:涉及古代社会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军事、养生、礼仪、语言、教育、美学、诗学等诸方面,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内容最宏伟博大、包罗万象的学术专著。《道德经》成书后,一直影响古今中外,成为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影响世人时间最长、人群最广的学术专著。
  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1885—1981)在《世界文明历史》中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将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美国学者蒲克明曾预言《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他说:“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
  《世界哲学简史》作者,德国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奥特弗利德·赫费说:“如果世界上只保留三本书,其余全部烧掉,那么《老子》就是其中一本。” 
  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1930—2004)认为:“整个西方思想与民族精神,都以逻各斯为中心概念。逻各斯是西方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二者惊人的相似,可以说是‘逻各斯与道同在’。”
  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李约瑟(1900年—1995年)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
  日本当代学者卢川芳郎说:“《老子》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1828—1910)当年曾经说:“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
  荷兰著名的汉学家、欧洲汉学会会长许理和说:“《道德经》在西方人眼中,无论从任何西方的思想派别看来,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典籍,也最富于中国智慧,或甚至更广泛而言——东方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见老子归而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老子列传》)
  司马迁在《史记》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晋代哲学家王弼(226-249)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老子指略》)
  明代思想家王廷相云:“老、庄谓道天地,宋儒谓天地之先只有此理,故乃改易面目立论耳,与老、庄之旨何殊?”;程朱道学“理一而不变”为“老、庄之绪余也。”         (《王廷相哲学选集》)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说:道家思想“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文学家林语堂(1895—1976)在《老子的智能》中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他还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原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1909-2004)先生说:“道家,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这是确然无疑的。”
  曾国藩提出应“以老庄为体,禹墨为用”。
  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胡适(1891—1962,哲学家):“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钱锺书:我一生读书为学得益最大的莫过于老子和黑格尔的辩证法。
  季羡林:谈到举世闻名的《道德经》五千言,虽然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的注释,但没有人敢说他真能懂。无论谁读了这书,都觉得似乎懂了一点,但认真说起来,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子仿佛是一面镜子,人们都喜欢来照一照。一照之下,在镜子里发现的不是老子的而是自己的影子。然而人们高兴了,觉得已经捉到了老子的真相,走开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北京APEC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说:2000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陆林 2014-12-29 08:06
本帖最后由 陆林 于 2014-12-29 08:07 编辑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道”?






  
  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中的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开宗明义之句,其分量是极重大的。如果这个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没有弄清楚,那么《道德经》的五千言都没有法子好好地读下去,更不要说如何去正确理解和实行了。
  读过前面我们对老子的身份及历史环境分析,我们知道老子是在与宣王共同治理周王朝40余载,在宣王殷殷嘱托中、在西周王朝即将向衰落局面滑落、面临着继任者治理艰难的情况之下,在总结继承《连山》、《归藏》的基础上写出《老子》这部“宝典”的。所以,开宗明义要说的是什么呢?对老子之“道”没有明确的认识,那一切论述都是没有意义的。
  什么是“道”?孙文鹏先生经研究解读,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他认为,“道”是《道德经》的核心、能否读懂《道德经》的关键,也是人们认识分歧最大的问题。英国学者、“科学学”(科学的科学)的奠基人之一J.D.贝尔纳对“道”的理解是:“‘道’就是在一定的结构内永无休止的变化。”
  有学者对“道可道,非常道。”解释为“可以用言词表 的道,就不是常道。”(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2012)那么,常道是什么?老子未说,学者未说,且不能用言词表述,一下子就把读者搞糊涂了。还有学者认为:《道德经》中所说的“道”是非常道,而不是一般的常道;或者,相反。即认为:除了常道外,还存在一种非常道。将“道”分为“常道”与“非常道”只能使《道德经》变成说不清、读不懂,越解释越糊涂的“玄学”,妨碍正确理解《道德经》。其理由如下:
  1.老子是全面论述“道”这一概念的第一人。后为诸子百家接受和发展,写在他们的经典、“易传”中,在中华大地流传至今。当老子在对上古历代文献、资料、《易经》(所记录和阐述的自然、社会现象)等进行概括总结时,发现宇宙万物的演化与运动都是有规律或有序的。当他在把自己的“新发现”——宇宙万物演变、运动的基本规律说出来或用文字表述时,遇到了给“新发现”命名的问题。(有人认为,古籍中已有道的概念。然而,除《易经》外我国的许多古籍,它们成书都晚于《道德经》(西周晚年),并且在以前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金文中,并无“道”的概念。)此时,他想到了天上的星星沿一定的轨道运行与人类沿着道路行走相似,固此借用了道路的“道”字来表达他的“新发现”——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此外,“道路”具有如下特点:是人走出的来自实践的客观存在,前后相连,不断延展,通向未知的它国、异域、城乡、各家宅之门,与时俱进、没有终点的特点等。这些都与老子的“新发现”——宇宙万物生成、运动、演变的普遍、无处不在的规律相似,所以借用了“道路”的“道”字。然而老子认为“道路”是人们能看得见的具体事物,而非抽象的概念。因此“道路”不同于“他的新发现--宇宙万物的演变规律”,这才有了“道可道,非常道”。它们可解释为“道”可类比于道路,又不同于通常的道路。并不表示有“常道”、“非常道”的存在。老子“道”乃是宇宙万物运动、演变规律的总和。


  

查看全部评论(1)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