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曾德梅:山村希望的摆渡人

2014-12-17 10:47|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748| 评论: 0

摘要: 从花甲到耄耋,他守着三碟咸菜,磨破十几双解放鞋,只为用十六年时间扛起山区一万多名贫困孩子的求学梦。2014年是福建省仙游县84岁老人曾德梅资助贫困学生的第16个年头,16年来,他走遍了仙游300多个村,300多所学校 ...

从花甲到耄耋,他守着三碟咸菜,磨破十几双解放鞋,只为用十六年时间扛起山区一万多名贫困孩子的求学梦。

2014年是福建省仙游县84岁老人曾德梅资助贫困学生的第16个年头,16年来,他走遍了仙游300多个村,300多所学校,磨破了十几双解放鞋,建立了10000多份贫困生档案,筹措资金3024万元,圆了18323位贫困生的求学梦想,点亮了山村万盏“希望的灯塔”。

老曾夫妇的生活相当节俭,他家的饭桌上总是那几碟咸菜——腌菜、咸萝卜、咸豆腐。然而,他们却结对资助了58名贫困学生。他的四儿一女和两个孙女,也分别各与1名贫困生结对助学,全家共结对资助贫困生65人。老曾每年付给贫困生的助学金,共有4.2万元,把退休金都捐出去也不够,他就把所得那些荣誉的奖金,还有一些单位的慰问金,都拿去助学。

同样因为贫困而辍学的曾德梅,每当看到这些因为贫穷没法上学的孩子,就发自内心的难过和心疼。在他眼里,那些贫困的孩子永远都是最无辜的,他们没有任何选择地出生在贫困家庭,不仅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就连一日三餐都要靠低保维持,这对于他们来说很不公平,所以他一直努力在填补这种“公平”,从失学到复学,从会读书的到不会读书的,曾德梅说,许多资助人喜欢会念书、上名牌学校的贫困生,我就把一些中专生、大专生揽下来,他们也要得到教育,同样也能成才。

1998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退休后的曾德梅随同仙游县妇联“春蕾计划”项目实施者下乡访贫,当地的贫困和孩子们对于上学的渴望使他深受触动。回家后,他为这些孩子苦恼了一个多月,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帮助,他开始硬着头皮走访企业家和干部职工家庭,为贫困生寻找资助人。

万事开头难,第一年曾德梅才联系结对不到10人,第二年才10多人,第三年20多人。有人说他是拐骗小孩的骗子,有人说他这么老了还出来骗钱,还有人说他沽名钓誉,他听了难受得掉泪。但仍有人愿意相信他的话,愿意出钱帮助山区的孩子,也就是这小部分人让他相信这样做还是可行的,他相信,只要他肯坚持,那些孩子就一定有希望。

就这样,曾德梅开始了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红娘”事业。不管是炎炎烈日还是刮风下雨,他总是头戴褪色的鸭舌帽,身穿灰色的中山装,手提一个装满资助材料的背包,走村入户,收集特困生材料,饿了就啃啃馒头,渴了就喝点白水,有时候体力不行,再加上山路难走,他就走一段休息一段,曾因肺积水他住院十来天,但是一出院又去县政府为助学奔波。

在曾德梅的不懈努力下,一个个贫困生幸运地得到资助,汇聚成蔚为壮观的爱心群体,铸就了“曾德梅爱心助学品牌”。当初他四处为贫困生找资助者,如今不少爱心老板主动慕名找上门要他推介资助对象;2004年仙游县成立了由他担任常务副会长的经常性助学联合会,建立起经常性、规范化的助学长效机制;仙游4位热心大学生还为他建起了“仙游爱心网站”,设立专项助学账号,利用网络拓展帮扶特困生的渠道……

得益于曾德梅牵线搭桥受助的贫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也纷纷加入助学行列。榜头镇象洋村的贫困生杨超拔考上福建师范大学时家境困难,曾德梅热心地联系台商吴荣芳与他结成帮扶对子,每月定期资助他500元。小杨毕业工作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托曾老为他寻找助学对象,他说:“在我求学最艰难的时候,得到别人的资助,我深知贫困生的难处。现在,我有条件了,理当帮他们一把。”

仙台共有学生14万多,其中贫困学生一万多,能够看到他们全部得到帮助是曾德梅最大的心愿,他说,我要一直干到脚不能走、手不能动、眼看不见为止!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