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城市里的厅级官员,他是沙漠里破衣烂衫的老人,他用11年的绚烂晚年,把荒芜沙海变成了蓊郁绿洲。 有一名正厅级老干部,他主动提前两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为的不是休闲的舒适生活,也不是兼职的高薪收入,而是在风沙大漠里义务植树11年,营造3500亩梭梭林,为城市建设一道阻挡风沙的绿色屏障,他就是内蒙古阿拉善盟原政协主席苏和。 “美丽的额济纳,可爱的家乡,我放声高歌,把你歌唱……”这是50年前苏和写下的歌,可美丽的额济纳只是他梦中的场景。由于气候变化、战争破坏、过度开发等等原因,水草丰美的居延黑城绿洲早已不见踪影,额济纳11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只有4%能见到绿色。黑城更是地处沙漠戈壁腹地,干旱少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年降水量不足 真正住到了沙漠里,苏和才知道什么是真的难。这里荒无人烟,四处是戈壁黄沙,没有树、没有路、没有电,更没有一间房子。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特别是春天的沙尘暴,刮起来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使得最平常的做饭都成了大问题,常常是盛一碗饭,半碗沙。跟苏和一起来的农民工一来就被这里的艰苦和沙尘暴吓住了,背起行李掉头就走。闻讯赶来的日本志愿者,在呆了一个春天之后,流着泪走了。只有苏和和老伴留下了,他在黑城脚下盖起了一排小平房,在沙漠中安营扎寨。11年来,他们是黑城仅有的居民,是黑城唯一的梦想。 苏和说,一件事情,只要自己愿意干,什么都好干。他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买梭梭树苗,买工具。为使新栽种的梭梭苗不被骆驼啃食掉,他在沙漠里拉起了一道 在黑城种树,累是家常便饭,有时,危险也会如影随形。春天进黑城就是一番生死考验,进黑城要经过一处漫水桥,3月份是开河期,河水太大根本过不去。2005年,苏和夫妇开着装满树苗的车,在一处未融化的冰面上强行过河,当车驶到河中央时,冰面突然塌陷,河水漫进驾驶室,情况十分危急。苏和硬着头皮往前开,一路伴随着身后“喀嚓”“喀嚓”的冰块塌陷声冲出了冰河。来年,不敢冒险,他们取道巴丹吉林沙漠进入黑城。沙漠没有路,地形又不熟,结果车坏在沙漠里,手机又没信号,无法求援,老两口在车里挨了一夜,第二天朋友才闻讯把他们解救了出来。 如今的黑城不再那么清寂了,到了植树造林的季节,隔三差五就有单位组织职工或者家庭自发组团帮苏和种树。一位50多岁的志愿者说,苏和70多岁了还在沙漠里种树,我才50多岁,我为什么不行? 常年被风沙吹打的苏和,头发花白,皮肤黝黑粗糙,可他的笑容像清泉一样甘冽,他说:“人一辈子就这么长,还是不要把这点时间浪费了。我退休11年的时间,如果什么也没干,一天就吃喝玩乐,哪有这么多的树木?如果我还能做点事情,我就给社会、给人民多做点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