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 柴 胡
|
|
槐常辉
高密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钟灵毓秀,物产丰饶,中药材也十分丰富。1990版《高密县志》记载: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县内产防风、桔梗等25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产黄精等37种。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产中药38种,另有蔬瓜木草花虫等类药材34种,传统名药有密柴胡、淮香附、绵茵陈等,质优效高,中医视为珍品。那么,密柴胡作为传统名药、地道药材、高密特产,它的前世今生是个什么情况呢? 柴胡,古称“茈胡”,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有肥厚的根。茎直立,单叶,倒披针形或宽线状披针形,秋季开黄色小花,根入药,性微寒,味苦,具有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草纲目》称其有治阳热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等症,有疏郁、升清、散邪、清热之功。1996年版《新编实用方剂歌诀》(王锦鸿、王树槐主编)中收录了224首常用歌诀,其中柴胡名方15个,例如解表和营、平散风寒的“正柴胡饮”(《景岳全书》),解肌清热、用于感冒风寒、郁而化热的“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伤寒论》),行气疏肝、和血止痛的“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的“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补中健脾、化湿止带的“完带汤”(《傅青主女科》),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等等,柴胡居中或为君药(例如“正柴胡饮”),或为臣药(例如“败毒散”),或为佐药(例如“完带汤”),或为使药(例如“补中益气汤”),各司其职,用心用力,不计得失,不计荣辱,能屈能伸,怡然自得,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服务病情,俨然药中真君子,人中伟丈夫,居功至伟仍矜持,救人无算遍天涯。 柴胡有南北柴胡之分。密柴胡当属北柴胡无异。高密有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域内河流众多,地势平坦,但也有丘陵、沙土地带,适宜各种类型的药材生长。高密历史上相对稳定,教育发达。仅明清以降进士108人,举人近400人(不含副榜),秀才数千。“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不为良相,必为名医者大有人在。像学者·诗人·医家单(字廉夫,号菱浦,清代高密城里人)、像清代末期至民国的高密“医界三九”陈星炜、綦樟若、单培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药材治一方病。医家有传统,郎中基于降低成本及治病所需,常常亲自采药,采用本地药。只是近现代有较为发达的交通运输渠道,药材得以大量流通,外地的药材贩购进来,本地地道的药材交流出去。本地的药材成为地道药材乃至成为特产,除药材本身的产地、性能等原因外,必有代代名医大儒、达官显贵的因缘推荐、传播。密柴胡是怎么出名的?哪个朝代官方品定的?哪个名家处方中柴胡标明是密柴胡的?因我孤陋寡闻,史料有限,无法考核,不能臆说。但民间传说似有轨可循。至今张鲁、卢家岭一带有韩信与密柴胡的传说。韩信当年潍水之战大败齐楚联军,斩龙且,擒周兰,齐王田广东逃即墨。韩信大军继续东进追击。时值寒冬,军中盛行瘟疫,韩信遍访高密名医,采卢家岭附近丘陵上产的柴胡煮汤喝,解除了疫情,韩信把此柴胡命名为密柴胡。至今在卢家岭一带有韩信大路的传说,是韩信十万大军一夜走出来的,现已无迹可寻。卢光荣先生现年83岁,头脑清醒,记忆良好。他说老一辈讲,韩信大路就自他门前巷子经过,从西南方向来,蜿蜒向东北而去,离此四十里地胶州地界有村名马店的地方,也是韩信大军骡马打尖驻扎时留下的。他说本村(卢家岭)周业成老先生行医经常用此药,活到现在的话二百岁了。每当春季疫情发作时,都是采卢家岭上的柴胡煮汤分发众人,救过无数性命。柳沟崖村老中医李绍奇先生手中一本古装镂版医书《行医济世良方》,辗转得自周老先生,而这本偏单验方也传说是明朝末年高密赫赫有名、家喻户晓的单边郎归隐时编撰。里边所记柴胡即是密柴胡。李先生十一二岁时常到卢家岭一带采柴胡,春秋两季采取,晒干后卖到药铺或集市上。那时卢家岭一带从南岭到北岭几百亩荒岭到处都是密柴胡,尤以单家大茔为最多。春发红芽秋黄花,蝶飞蜂舞竟自由。历史上拒城河一带有四月初八庙会,盛况空前。西域客商骑着骆驼带来藏红花、雪莲花等特产,换回高密的密柴胡等物产,说明高密柴胡名满天山南北,大河上下。至今说起密柴胡,仍有介绍各地特产的歌谣提及。网名“晓林清风”的先生在其《齐鲁大地特产顺口溜》中有“高密三绝传天下,剪纸泥塑扑灰画。倪家烧鸡密柴胡,石磨火烧大萝卜”的佳话。后来到1958年以后,由于学大寨修梯田改荒改岭,再加上急功近利乱采乱伐,密柴胡濒临绝迹。现今采访中医药工作者,除老者外,年轻的有几人知道的?何况其他人呢?问过几名老中医,密柴胡几乎无迹可寻了,说是机场古城一带仍有星星点点。唉,高密人引以自豪、津津乐道的地方特产无可奈何地成为我辈心中凄美的记忆了,但愿有识之士继续挖掘密柴胡的历史价值;但愿有识之士依靠科技栽培开发它们,成为一个产业;但愿有识之士亡羊补牢,举一反三,开发保护好其他传统药材,为子孙后代留下高密印记的宝贵财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