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远去的记忆

2014-12-11 09:26|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784| 评论: 0

摘要: “文革”中后期,随着军管会的成立和各级领导干部陆续出来工作,山西洪洞县赵城公社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应运而生。时任县委常委、公社党委书记的张铭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经党委研究,由公社党委秘书负责组建管理, ...

    “文革”中后期,随着军管会的成立和各级领导干部陆续出来工作,山西洪洞县赵城公社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应运而生。时任县委常委、公社党委书记的张铭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经党委研究,由公社党委秘书负责组建管理,人员由原赵城中学文艺宣传队的学生骨干为主,我因上中学时弦乐和管乐有些基础,和担任报幕员的妹妹艳平一同入选。

经过短时间的紧张排练,赵城公社宣传队在全县汇演中一炮打响,并受邀赴全县一些乡镇巡回演出,甚至跑了不少山庄。当时的宣传内容以农业学大寨,歌唱毛主席、解放军和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讲用的典型材料为主,节目形式机动灵活。既有忆苦思甜小话剧《一个破碗》、《石人碑》,又有舞蹈《金珠玛米亚古都》、《洗衣歌》,既有女声独唱《伟大领袖毛泽东》、《绣金匾》,还有表演唱《歌唱侯村老愚公》、《夸夸耿壁铁姑娘》等。京剧样板戏《红灯记》选段《痛说革命家史》、《沙家浜》选段《智斗》、《智取威虎山》选段《深山问苦》等更是必不可少的压轴戏。赵城是洪洞县第一大镇,文化底蕴深厚。由于公社党委支持,演员阵容整齐,服装道具装备较好,县里有中心工作或重大活动,甚至驻军八十二师的党代会都少不了我们的演出助兴。

记得当时的开场歌舞,经有关专业导演的指点,已初具规模,器乐伴奏有铜管乐、有唢呐、有弦乐,形成了曲目、节拍和调式的风格转换,众多演员着各民族服装同台表演,有了些许专业团体的气势,很有感染力。队长李长青的“老愚公”风格的表演,孔宗英扮演李奶奶的扮相和激情投入,王竹风、田丽平舞蹈动作的干练到位,许艳平、王道明的报幕风格等都深受群众的欢迎。还有当时插队知青王俊明男扮女装演出的现代芭蕾舞《白毛女》选段《贴窗花》,回乡的临钢转业文艺兵袁老师令人耳目一新的快板书,都为我们的演出赢得满堂彩。重要演出时一般都由张书记和副书记、公社武装部长齐振富带队,当时的县委书记吕祥胜多次接见我们,并给予支持和鼓励。

宣传队开始驻赵城中学与支左留守部队为邻,单独起火做饭。后来移驻赵城剧院。为了活动方便,公社党委与县上有关单位协商,将我们统一分配到了赵城的国营和企事业单位工作,有活动时集中,没有活动时就在单位上班。在长达5 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这支小小的队伍自带行李、服装道具和乐器上山下乡,凭着朴素的阶级感情,不讲条件,不计报酬,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后来,宣传队一部分人开始投身军旅,献身国防,当年秀气文弱的知青王俊明在石家庄陆军学院毕业后,长年驻守新疆塔城山口地区,任某边防团政委。妹妹艳平因几年的报幕员磨砺,后任县电视台副台长、一级播音员,王竹风中师毕业后自学会计专业,后任山西师大财务处长。我大学毕业后到山西焦化工作,后任公司党委宣传部长、正高级政工师……

转眼40多年过去了,当年稚气未脱的姑娘小伙,如今都已两鬓斑白。花甲之年,人们往往怀旧,偶遇老队员聚会,大家感到弥足珍贵,感慨万千,当年那段难忘的工作经历无疑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