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家”人书坊

2011-11-25 16:41|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540| 评论: 5|来自: 《老干部之家》

摘要: 为了纪念建党90周年,威海乳山市委老干部局从去年6月开始面向广大老干部开展了“亲历乳山、口述历史”征稿活动。并于前不久举办了《亲历乳山——老干部回忆录》一书的首发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厉彦林欣 ...

   为了纪念建党90周年,威海乳山市委老干部局从去年6月开始面向广大老干部开展了“亲历乳山、口述历史”征稿活动。并于前不久举办了《亲历乳山——老干部回忆录》一书的首发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厉彦林欣然为此书写了寄语,他指出:老干部是我们党的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创造者,动员和组织他们口述历史、撰写回忆录,留下历史珍贵的脚印、声音和记忆,对于总结历史经验、资政育人、推动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对于引导老同志保持革命本色、继续发挥余热、安享晚年;对于凝聚各方力量、推进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

   《亲历乳山——老干部回忆录》一书经过筛选共收录了55位曾在乳山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老干部回忆文章58篇,时间跨度从革命战争年代一直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因为此书内容都是广大老干部的亲历、亲见、亲闻,所以一些原本冰冷生硬、单薄苍白的历史,因他们的回忆而栩栩如生而愈加厚重;一些日渐模糊或鲜为人知的往事,因他们的回忆而轮廓分明而愈加清晰起来……

隆重的支边欢送会

                                             宋胜文

    19524月,我读小学三年级。当时我们村发生了一件让许多人感到光荣和骄傲的事:欢送两位适龄女青年去新疆支援边疆建设。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新疆的稳定,国家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充实力量,政府在我们山东一些老解放区,发动了“有志女青年参加大西北建设”的运动。当时,不少农村群众还存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旧思想,发动工作一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不过,胶东地区毕竟是老解放区,群众思想觉悟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发动,很快出现了适龄女青年踊跃报名的热潮,我们村适龄的8位女青年全部报了名。经过审查,最后确定了两名,一位是我叫“环子姑”的戴姓女孩,一位是我叫“晴子姐”的宋姓女孩。“环子姑”长得俊俏,性格开朗,处事大方,邻里关系十分融洽;“晴子姐”长得娇小漂亮,天生丽质,性格有点内向。

欢送大会的当天,我们学校放了假,我有幸亲历了整个欢送大会的全过程。会场设在村西“戏楼”广场,此时的戏楼装扮一新:新扎的“松门”上飘着彩旗,戏台后壁墙上悬挂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巨幅画像,台子中央摆放着一张八仙桌和几个长条板凳。台上坐着镇干部王同志(大家都称呼他王民政)、村支部书记宋英民、“环子姑”的妈妈戴家大奶奶、“晴子姐”的父母,台下挤满了全村的老少群众。当村支部委员、妇女主任王玉兰宣布欢送大会开始时,戏台的侧面响起震天的锣鼓,身佩彩带、胸戴大红花的“环子姑”和“晴子姐”在村里4位女青年的陪同下,走上主席台。此时,整个会场沸腾了,掌声和“向花木兰式巾帼英雄学习致敬”的口号声响成一片。待会场稍静后,支部书记宋英民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王民政向两位及其亲属颁发了证书和纪念品,少先队员向两位敬献了鲜花。接下来,村秧歌队演出了精彩的节目,欢送大会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随后,全村人排着队目送她们离开会场。

“环子姑”和“晴子姐”与其他村支边人员会合后,一起乘车到青岛城阳,后乘火车奔赴新疆。

时隔多年后,我回乡探望父母时,听到一些有关两位支边女青年的零星情况:“环子姑”与一位四川籍兵团战士结了婚,生有二男一女;“晴子姐”与一位在兵团搞运输的西府(本地人泛指胶东半岛以西区域)战士结了婚,不知是哪一年还与丈夫带着两个孩子回家看望过父母。

时光荏苒,将近60年前的这件往事,经常在我脑海中回荡。欢送大会的热烈场面、热烈而隆重的气氛,是我童年时期所经历的唯一一次。

 

作者简介:宋胜文,男,19413月出生,乳山市城区街道夏西村人,曾担任乳山市委老干部局局长,现已退休。

 

1960年奔赴救灾一线

                                             胡发起

     1958年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和大跃进,违背客观规律,不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导致粮食产量猛然下滑,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健康稳步向前推进,一批老干部与极左思想展开了激烈争辩,使大跃进的脚步放缓了。我们基层干部经过实际接触、开会、学习,对国家形势、现状开始有了清醒的认识。

1960年特大的灾情出现后,社员们辛勤劳动一天,只能吃个半饱。夜幕垂下,都早早地躺在土炕上,无精打采地打发着穷日子。6月下旬,我去唐家公社参加救灾会议。得知有名的穷村——庄头,男女老少340口子,吃饭出现了问题,县里决定成立救灾工作组。

夜晚,我躺在床上深思熟虑后对妻子说:“我想把你和孩子们的非农业户口转为农业户口,咱们一同去灾区居住。”话音未落,就遭到妻子连珠炮似的反对:“你去救灾我支持,你把我和孩子的户口带到农村,日子艰难叫我怎么过?我无论如何也想不通。”

第二天,我不顾妻子的反对,固执己见,把写好的报告交给了上级。但是,公社时恒昌书记和派出所所长都不同意我转户口的事。可一想到国家的难处,我就下定了决心:放弃小县城较为优越的条件。196010月,全家人搬到了庄头村,居住在老烈属徐文平大娘家里。从此,我们变为农村户口。

这里地处丘陵,真是穷乡僻壤,用锨铲一下,地里就会露出石块。1960年深秋收成不好,村里干脆没有能力缴纳公粮和花生油料任务。留出种子外,每人只分了8斤带皮的花生做油料、150斤地瓜为口粮。我进村后,马上了解基本情况:82户,300人,12名党员,3个生产小队,耕牛、毛驴各1头,全村上下饲养不到10头猪。据核实,小麦和玉米除留下的种子外,其余在食堂中全部被吃光了。这使我的思想压力非常大,解决农民吃饭问题成为眼下最大的困难。但我坚信,上有领导支持,下有老百姓齐心协力,困难是会克服的。

于是,我们开始想办法救灾。

我徒步往返40多里山路,向公社领导反映村里的现状。领导提出赈灾,每人每天不足半斤粮的,上级给予补助。于是,庄头村从12月份开始,每人每天发给半斤地瓜干。由于吃粮不足,经卫生员程邵宽检查,全村共有70多人得了水肿病,其中11人是重症。我把情况报到公社,过了5天,领导批准发给村里210斤大豆,分给病人喝豆汁,我亲自推着小车搬回村中。山路九曲十八弯,加上吃不饱体力不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累了个半死。全村男女老少对我都非常感激,不停地称赞夸奖。我说这应该感谢党的关怀。

寒冬来到,村里召开支部会议研究怎样过冬。我提出首先保人、保牲畜安全,其次保种子,特别是地瓜种子。只要保住这三样东西,就完全能够渡过难关。

我们把全村老少都发动起来。先是私自分给社员每个人2分地(当时按上级规定每人不能超过5厘),抓紧时机种上小麦和菠菜。又让党团员带领群众开展多种活动找门路、搞吃的:上山挖地枣子、采野草,去地里复收地瓜花生,组织人员到海里挖蛤蜊、找海冬菜,凡是能吃的东西都拿回来。这些做法安抚了社员的悲观情绪。

196012月中旬,天气很冷,社员们烧火用的柴草却很困难,我担心作种子的地瓜被冻坏,经常实地详细检查。由于这项工作抓得严,地瓜种保存得安然无恙。

1961年春耕大忙季节,牲畜不够用,我和社员们一同挑水栽地瓜,大家干劲十足,很快完成了春播任务。真是老天爷眷顾,这一年风调雨顺,取得了大丰收。

值得欣喜的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村里没有饿死过人。这是救灾工作中,最值得我高兴的一件大事。

    作者简介:胡发起,男,19258月出生,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依汶乡邵家湖村人,原乳山县唐家公社离休干部。19458月参军入伍,多次立二、三等功,曾被授予一等战斗模范。

                                           责任编辑:韩甜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游客 2011-12-21 15:49
Wow! Great tinihkng! JK

查看全部评论(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