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诸葛,诸县之葛——诸葛亮姓氏祖籍考略

2014-11-14 16:18| 发布者: 潍坊市委老干部局| 查看: 1303| 评论: 2|原作者: 枕岩

摘要: 诸葛,诸县之葛——诸葛亮姓氏祖籍考略 东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砖埠乡孙家黄疃村一带)。其远祖诸葛丰,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父诸葛圭曾任泰山郡丞。亮幼年父母双亡,14岁 ...
诸葛,诸县之葛
——诸葛亮姓氏祖籍考略

    东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砖埠乡孙家黄疃村一带)。其远祖诸葛丰,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父诸葛圭曾任泰山郡丞。亮幼年父母双亡,14岁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以避战乱,后投奔荆州刘表。建安二年(197),叔父亡故,亮遂躬耕于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城西)。他一面种地,一面读书,终成为胸怀大志、博学多才的“卧龙”。建安十二年(207),感刘备“三顾”之邀,应聘出庐,辅佐刘各,联吴破曹,征战南北,后托孤拜命,北伐中原,终因心力交瘁,难挽颓局,于建兴十二年(234)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歧山县境内)军中,为维护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的祖籍是和诸葛姓氏的起源联系在一起的,诸葛氏,实为诸县之葛氏。诸县,西汉初年置县,治所在今诸城市枳沟镇乔庄村东(即春秋鲁之诸邑),北齐撤并人东武县(诸城县的前身。“诸城”之名即取“汉故诸县城”之义)。《辞源》“诸葛”条下解释道:“复姓。本葛氏,夏商诸侯葛伯之后,旧居琅琊郡之诸县,后徙阳都。阳都先有葛姓,时人谓之诸葛。”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吴书》日:“(诸葛瑾)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可见,“诸葛”者,区别“阳都先有姓葛者”也,实为诸县之葛姓。这就是诸葛姓氏的起源。
    另外还有一说,认为诸葛姓氏起源于汉文帝封葛婴之孙为诸县侯。《风俗通义》载:“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汉文帝追录,封其孙诸县侯,因并氏焉。”此说虽同样认为诸葛之姓系葛姓与诸县之“诸”结合而成,但疑点颇多。《汉书·功臣表》载汉文帝所封异姓诸侯10人中并无葛姓者,况且陈涉诛葛婴与汉无涉,亡秦之功陈涉自在葛婴之上,然汉室给于陈涉的,只不过“为置守冢三十家”而已,更不可能策封葛婴之后为侯国。故此说不能成立。
    诸县葛氏何时移徙阳都?从汉元帝时诸葛丰已复姓诸葛看,当不会晚于西汉后期。诸葛丰系诸葛亮之远祖,明嘉靖《青州府志》及各种版本的《诸城县志》均谓其为诸县人,唯《汉书·诸葛丰传》只称其为琅琊人,然而汉琅琊郡内并无阳都县,而有诸县,阳都当时属城阳国,故当以琅琊诸县为是。据清乾隆《诸城县志>推测:“……丰传(《汉书·诸葛丰传》)但云琅琊人而已,姓诸葛,岂其始徙者欤?”谓诸葛丰为始徙阳都者,看来并非毫无道理。由此可见,最早姓诸葛的便是诸葛丰。
    诸葛亮的祖籍是诸县葛陂,也是勿庸置疑的。清初著名诗人、学者李澄中在其长诗《东武吟》中写道:“季孙曾城石屋根,雨霖葛冢汉臣魂”。“石屋”,山名,即今枳沟镇乔庄村西南2里处之庙山。春秋鲁庄公二十九年(前665),鲁国在石屋山东北、潍河南岸“城诸及防”,取名诸邑。鲁文公十二年(前615),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再次“率师城诸”,故乡人亦呼诸县城为季孙城。“季孙曾城石屋根”,当指季孙行父在石屋山下筑城一事。联系上下文,“雨霖葛冢汉臣魂”之“葛冢”,当是指葛陂一带诸葛先人坟墓无疑。然“葛陂”之地名所在何处呢?清初诸城文人(逸士)张侗在其所著《其楼文集》中《放鹤亭记》-文中写道:“南去半里日葛陂,为孔明故里,在鲁季孙行父所城诸外。”放鹤亭所在之放鹤村,即今枳沟镇之普庆村,村南半里即葛陂,葛陂即孔明故里,位于潍河北岸,与古诸县城隔水相望,故云“在季孙行父所城诸外”。今葛陂名犹存,而村不在。
    清康熙十六年(1677)修成的《放鹤张氏族谱》中亦有关于葛陂为孔明故里的记载:“余始祖潍阳公,江南风阳人,元末避地琅琊,至春秋季孙行父所城诸,因家焉。葛陂在其前,旧传为孔明里。”放鹤张氏祠堂大门旧时常书对联一副:“村邻诸葛庐,门对季孙城”,所谓“诸葛庐”者,即孔明里也。《东武诗存》收清初诸城诗人张昉初《续濠粱吟》-首,中有“葛陂留汉月,桃洞挂拳云。行父城之北,古屋岿然存”句,说明清初葛陂尚有古屋存在。(桃洞:桃花洞。清康熙《诸城县志》载:“石屋山在县治西南三十二里,山下有桃花洞。”)今葛陂作为村庄已不复存在,然其周围10余里内,仍有许多以葛姓命名的村庄,如葛家同、东葛庄、西葛庄、葛家泊子等。
                              (原载《诸城地方文化研究集粹》,作者邹金祥,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密州002 2014-10-30 14:10
拜读美文,增长知识
引用 枕岩 2014-10-30 14:26
邹金祥先生一直从事史志撰稿工作,虽退休多年,始终为地方文化研究事业发挥余热

查看全部评论(2)

回顶部